像前陣子流行的公園野餐一樣,不打卡一次露營,都稱不上時髦的年輕人。但朋友圈裡看到的「露營」,和過去睡帳篷、穿衝鋒衣的「野營」不同,ins氛圍感拉滿的小燈、能取出冒「冷汗」飲料的冰箱、播放著高清電影的投影、林間的手衝咖啡和精美的食物等,一應俱全——宛若另一種風格的主題酒店。
一個新鮮的詞彙,從朋友圈走向了我們:風格露營。
同時也產生了疑問:風格露營到底是什麼「風格」?什麼人在玩風格露營?風格露營時究竟能玩點什麼?這群沉迷風格露營的人到底在追求什麼?
遠可看星星,近可看電影,風格露營的娛樂早就不是原始的跑鬧跳,黑科技讓人們在戶外輕鬆實現多元化生活方式。
也許你還沒有來得及搞清楚這些疑問,就被潮流牽著往前走,被朋友圈中各種風格露營的精緻照片勾引得蠢蠢欲動,不斷地找尋同款「網紅」裝備。但是準備進入,或者已經進入風格露營世界的朋友們,不妨先冷靜下來好好聊聊「風格露營」這件事情。
風格露營:Glamorous Camping,簡稱Glamping,還有輕奢露營、豪華露營、高端露營、精緻露營、野奢露營等說法。注重通過精緻擺件、帳篷、裝飾物等內容,打造露營的場景。
在細節處需要更多點心思,如從配飾、元素、色調上進行整體混搭和相互呼應,顯得舒適自然之餘,還能讓親子裝扮的搭配更有技術含量。特別是在80後、90後辣媽潮爸成為童裝消費主力的大背景下,孩子們的穿搭也是充滿了個性態度,而且更多的時候,沒有身材之分的潮小孩,穿搭起來更能出其不意,讓人眼前一亮。
風格露營在不同人的演繹之下,營造出了多姿多彩的狀態。
風格露營這種玩法早在16世紀就已經出現於歐洲上流社會中,人們為追求新鮮玩法,將宮廷裡的奢華家具、用品置入野外帳篷之中。進入20世紀,歐美富豪愛上了前往非洲狩獵的度假方式,又不願捨棄在家中豪宅享受到的舒適,便將帳篷的裝備不斷提升,甚至購買古董家具、雙人床、波斯地毯、浴缸等豪華家具放入其中打造成「遊牧帳篷」。十多年前,風格露營開始流行於英國,刮到美國,後來東渡至日本。2020年,是風格露營文化正式傳入中國的元年。人們渴望走向戶外、親近自然、不被口罩束縛,因此對風格露營的關注度持續升溫,逐漸形成一種潮流和生活方式。
一開始大家所認識的露營,是在野外冒險中重啟人生,背上帳篷、氣墊和睡袋就出發了,過程可能就像荒野求生。在帳篷裡連坐都要貓著腰,躺下更是覺得身下潮得像回南天,背脊硌得像戈壁灘,晚上耳邊是停不下來的蚊子叫和青蛙鳴。一夜無眠,只等天亮收拾東西,趕回城裡溫暖的巢。
而風格露營更像是「把家搬到了大自然裡」,因而被叫作搬家式露營。更像是一個綜合場景的展現,比如可以將露營、咖啡、穿搭、音樂等不同體驗融合在一起。
要說親近大自然,不只有露營這一種方式。但如果要找一個能同時展現自己親近自然、夠活力而且相對奢侈的活動,那風格露營當屬首選。因此風格露營的頭部玩家,大多數有錢、有時間、有經驗。對於這部分群體來說,他們可以快速進入和退出這個領域,也可以添置最頂級的裝備,享受最純正的風格露營。但這並不意味著頭部玩家們都是膀粗腰圓、毫無品味的暴發戶,相反,大部分頭部玩家的見解、品位都極高,讓人覺得低調而有修養。
露營時究竟能玩點什麼?除了燒烤、喝酒、手衝咖啡、放風箏、玩玩篝火等,飛盤、丟沙包、瑜伽、騎行也是露營時常進行的活動,藉助各種黑科技,露天影院、室外樂隊現在也很常見了。但更多的玩家會告訴你:發呆才是風格露營的終極奧義。試著在完全放鬆的情況下,去做一件完全沒有意義的事情,其實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無可否認,時尚與功能性兼備的戶外穿搭,也是風格露營中展現個人風格的重要一環,因為風格背後的本質其實就是「實現個人風格化的露營」。
在舒適的場景下聽雨、觸風、見光、嘗味,聽起來很詩意浪漫,但在野外還原城市生活,需要非常多的裝備去實現。接觸風格露營半年多時間的希宇說,每次露營,至少需要三家人、開三臺七座車,才能成行。隨著去露營的次數越來越多,裝備也越來越多,車尾箱和居家空間被佔據。希宇的做法是儘可能地讓露營裝備成為家居中的一部分:「例如露營用的箱桌,現在就是我們家客廳常用的茶几,但是像一些小冰箱、電池、燈泡、帳篷什麼的,就只能儘可能地收納起來了。」
因而,如果你是只想拍照的嘗鮮玩者,不妨約一些可租用設備的營地。不然你可能會短暫地沉浸在消費露營裝備的狂熱中不可自拔,然後經歷過一兩次稍顯狼狽的風格露營,覺得麻煩又把裝備掛上閒魚.
新手還可以從「不過夜露營」開始體驗,搭個帳篷放上蛋卷桌和椅子,用卡式爐燒個水泡杯茶,坐在大自然裡讀本書,先做簡單的沉浸式體驗去感受氛圍。當你發現自己迷上了這種體驗,再進一步選擇過夜露營。例如睡覺面對地面潮溼的問題時,需要購入防潮墊、氣床、被褥等等,逐步增加裝備。況且露營的形式也不拘泥於帳篷,還有小木屋、蒙古包、房車等數十種選擇,國外甚至根據露營的設施完善程度劃分出了星級。
如果問傳統露營和風格露營有什麼共通之處,那大概是不太高的睡眠質量。再貴的帳篷畢竟還是不如床舒服,但營地如雨後春筍般冒起後,至少如廁和洗浴這兩項過去在露營時無法體面解決的問題,如今得到了比較好的化解。
「但現在好的營地都很難預訂。」希宇表示,假日預約營地至少要提前一個月,甚至更早,「一來是因為熱門,二來是需要就近,可選擇的就比較少了」。因為決定一次露營,就預示著要付出不少的時間和人力成本,繁瑣的出行準備,和現場的辛勤勞作。以兩天一夜的露營為例,從家到露營地、搭建、用餐基本就要半天時間,如果光是搭建營地就已經花光了自己所有的體力和耐性了,就根本沒有時間享受露營的樂趣了。
即使準備工作繁瑣、各種成本都高,但希宇一家還是對風格露營十分沉迷:「這種方式對於我們的意義在於,能夠加強家人或朋友之間的聯繫,並且尋找彼此間更舒適的相處方式。也能夠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集體主義精神。更能夠發現,自己和這個世界的另外一面。」
對於孩子來說,露營無疑是一堂生動而好玩的戶外課程。
露營只是載體,風格才是核心
風格露營的流行,降低了這項活動的門檻,甚至開始形成完整的行業鏈。
你不必有什麼戶外經驗,也不用提前購買什麼裝備,大量商家如今不但提供露營營地,搭建好美觀舒適、家具齊全的風格露營住宿,水電供暖等設備俱全,甚至有餐廳、商店、書吧等場所。
與此同時,風格露營也面臨著當小眾文化變成大眾流行時需要面對的問題:對露營的意義模糊不清,關注點僅在曬朋友圈,甚至有很多人在「被迫」露營;只關注穿搭時尚、上鏡好看,但沒考慮防蟲、防曬等野外生活基本問題;購買裝備只管顏值和品牌,不管適不適合自己;裝備很齊全但很多不會用,也不會搭帳篷和天幕;安全意識薄弱,環保意識淡漠……
雖然目前大多數人都是帶著獵奇的心態去追捧,真正深度去玩的人還是少數,不過相信風格露營會逐漸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如同旅行、釣魚、健身等一樣,即便浪潮退去,抑或無人圍觀,也能夠怡然自得地享受露營。
露營更多是一種文化的展示形態和載體,但最終的風格才是生活的核心。
隨著這一文化的不斷火熱發展,之前的很多老玩家卻逐漸開始減少搬家露營的頻次,只希望能夠通過更為簡單且極具品位的方式去重新探索大自然。因而,風格露營其實可以很簡單,過夜不過夜都不重要,如果能讓你覺得舒服,只是帶一張椅子一本書也可以是風格露營。
我們已經被消費主義在其他領域綁架太久,所以不要因為或虛榮或攀比或新奇去消費任何一件裝備,不要增加自己哪怕一刻焦慮。
人們喜歡風格露營場景中浸潤的情感、格調,喜歡它給人帶來的儀式感、存在感以及認同感。裝飾燈,戶外餐桌,舒適躺椅,投影,音樂……成就各種美好。所有的美好都在眼前,觸手可及,大概是風格露營的意義所在。
在此也呼籲一下,請各位精緻都市時髦人露營後,收拾好自己產生的垃圾,無論你在野外還是在營地,大自然不應該為你的朋友圈素材而承擔多餘的壓力。
- 文 | 梁彧 - 圖 | 小熊_Alan 可隆KOLON SPORT 希宇
- 編輯 | 曉曉
- 原文刊登於《南方航空》2021年11月刊vol.332
- 神話·客廳·《風格露營到底是什麼「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