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a.d),19世紀德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
他自小學習鋼琴,7歲開始作曲。16歲遵母意進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19歲又進修鋼琴,當聽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放棄了法律的學習,專攻音樂。後因手指受傷,遂轉向作曲和音樂評論。1835-1844年,獨自編輯《新音樂雜誌》,並開始創作大量鋼琴作品。1840年獲耶拿大學哲學博士,1843年赴萊比錫音樂學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頓繼續從事作曲和指揮。因精神疾病日趨嚴重1854年投河被救,兩年後逝世於精神病院。
所有的藝術家都有孩子的一面,能夠寫出《夢幻曲》的舒曼更是一個具有單純透明如孩童的音樂家。一個七歲就學習音樂的青年不得不遵從母親的意願,進萊比錫大學學法律,但卻終因聽帕格尼尼的演奏而回歸音樂。並在1834年,創辦了音樂評論刊物《新音樂雜誌》並任主編。四十年代他不斷擴大音樂創作的範圍,寫了不少聲樂曲、交響曲、室內樂重奏曲、清唱劇、歌劇等,如著名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曼弗列德序曲》、聲樂套曲《詩人之戀》、《女人的愛情與生活》及第一、二、三、四交響曲。同時應孟德爾頌的邀請,任教於萊比錫音樂學院。
美好的音樂讓舒曼沉醉在藝術中,而與維克老師的女兒克拉拉相戀更讓他的情感豐富,讓他的創作唯美。但他們的愛情卻遭到維克的堅決反對。維克在這一方面對舒曼十分殘酷,以至使他患了精神憂鬱症。直到1840年8月1日,萊比錫法庭才終於裁決了他們的婚姻懸案,使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舒曼的音樂創作十分注重於人物內在感情的描寫。他喜歡標題音樂,並經常描寫一些夢幻的世界。他的鋼琴作品形式短小。但在旋律、和聲上、節奏上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和獨到之處,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因此他被人們稱為"音樂詩人"。
第一次聽《夢幻曲》是在看電視連續劇《徐悲鴻》時聽到的,那部電視劇很短,只有八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電視連續劇都比較袖珍,不像現在,動轍三四十集。而喜歡它是因為兩位主演,李志輿和叢珊都是我喜愛的演員。雖然這部電視劇中的主演李志輿獲得當年大眾電視金鷹獎,但它的影響卻不太大,可是有一場戲中的背景音樂卻留在我的記憶中。
還記得當時的情節是這樣的,徐悲鴻與廖靜雯一道蕩槳在灕江之上,其間還有廖的一個同學,江水碧綠清澈,青山倒映在水中,在青山綠水之間,小船兒悠悠地飄蕩著,兩個姑娘唱起歌來,那是一首無字的歌,姑娘的歌聲在青山綠水之間迴蕩著,空靈甜美,如夢似幻,給人一種特別的美好。倍受國破家亡和與妻子蔣碧薇離異之痛的徐悲鴻也被感染,他那疲憊的心靈受到音樂的撫慰也變得舒展了許多。他一邊聽著姑娘們的歌聲,一邊畫著畫,他幾筆便把姑娘美麗的面容留在紙上,非常生動。姑娘唱完,徐悲鴻說,是《夢幻曲》吧,曲子很美,你們(姑娘)唱得也美。廖靜雯在考試時背誦的那首李清照的詩歌《絕句》感動了徐悲鴻,而在灕江上唱夢幻曲更是打動了他,他們有了一段曠世愛情。
那部電視劇已經很久了,許多情節已經遺忘,唯有那飄蕩在青山綠水之間的《夢幻曲》留在記憶深處。
一個無意間,我居然在一本也不知是歌曲集還是音樂書中找到了這首曲子,它沒有詞,我把它抄在歌本中。不過,對於作者,它只有三個字「(德)舒曼」,天啦,也太簡單了吧,只知道他是德國的,可德國什麼時候的呢?他還有什麼作品呢?不知道了。在中師讀書時,音樂老師只給我們介紹過舒伯特,卻沒有介紹過舒曼,更沒有聽過這首曲子,我寫信問音樂老師,他回信告訴我,舒曼是德國十九世紀作曲家,《夢幻曲》是他創作的《童年情景》中的一首,也沒有下文。
我到學校用風琴彈著,可是風琴怎麼也表現不出那首曲子的意境,我很失望,這首曲子只能用鋼琴演奏了。而這對於我來說,是個夢想。我寫信給音樂老師,想請他彈給我聽,他問我,我們學校有鋼琴嗎?當然沒有,而我又沒有時間回母校,自然就沒有辦法了。不過,我照著歌譜把整個曲子哼了下來,也覺得很好聽。
我開始找這首曲子的磁帶,居然沒有,對了,八十年代風靡全球的鋼琴王子李查德克萊德蔓的那盤磁帶《秋日的私語》中彈奏了無數首世界名曲,可就是沒有《夢幻曲》。不知他後來的磁帶中收這首曲子沒有,反正,我沒有聽到過,也許我沒有把他的磁帶聽完吧。我又買了一盤中國一位青年鋼琴家的鋼琴曲,可依然沒有《夢幻曲》。直到後來,市面上開始有VCD和CD出現,我才買到有《夢幻曲》的碟片,可惜那些畫面配得實在太一般,就像一些流行歌曲配的畫面一樣,太普通,太缺少空靈。
上了網後,我開始找《夢幻曲》的音樂,終於找到了鋼琴《夢幻》和大提琴《夢幻》我將兩首《夢幻曲》收到收藏夾中,上網時就聽這兩種不同風格的夢幻曲,鋼琴的優雅而空靈,讓人感到夢幻的美好。我似乎又回想起那個畫面,在美麗的灕江,空靈的音樂在青山綠水間飄蕩。後來看了一部寫舒曼與克拉拉的愛情電影,我的腦海中又出現他們深情相擁的畫面。
它因為是《童年情景》中的一首,是寫對童年的美好回憶。每一個人都有童年,每一個人的童年儘管國度不同,時代不同,每一個童年又是不一樣的,但有一點相同,那就是童年都是在夢幻中度過。在媽媽的呵護中,童年的夢總是那麼甜蜜,幸福,沒有一點苦澀,有的只是無盡的溫暖。那時的夢幻是如鋼琴的音色一樣,鋼琴是樂器中的王子,它總有無憂無慮的快樂在裡邊。
而大提琴的《夢幻曲》卻帶著深沉,帶著一絲淡淡的憂鬱與苦澀,如同我們的現實人生。那份對童年的回憶中又帶著心酸與滄桑。更加寧人回味無窮。
舒曼最後在愛妻克拉拉的懷裡去世,這對他也是一種慰藉。無論再大的痛苦,但依然有愛情,有音樂,有永遠的夢幻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