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

2020-12-23 大道知行知行堂

時下,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年之中的「三伏天」。

俗語有云:「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在小暑與處暑兩個節氣之間,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一般說來,初伏為十日,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始(稱入伏),是真正暑天的開始。入伏之後是中伏,從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始,到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前一天結束,一般為十日到二十日。中伏之後是末伏,從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始,一般為十日,是三伏天中的最後一伏,俗稱「秋老虎」。

三伏期間,我國各地的食俗各不相同。「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是北方人過伏天的一種飲食習俗。入伏的時候,剛好麥收不足一個月。家家谷滿倉,人們當然要打打牙祭,吃頓白面,俗話說「好吃不過餃子」,當然要吃上一頓餃子了,並且伏天人們的胃口不好,吃不下去東西,而餃子在中國人的傳統食俗裡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在南方的部分地區,如上海,頭伏要吃餛飩。上海人有「頭伏餛飩二伏茶」的說法。比起水餃,餛飩個小皮薄,煮熟後有透明感,費時也較短,而煮水餃時需多次加涼水,方能保證熟透。

在我國古代的文學作品裡,描寫三伏的也不在少數。其中,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第十六回「楊志押送金銀擔,吳用智取生辰綱」裡,楊志押送「生辰綱」行至黃泥崗時,「白日鼠」白勝扮作挑酒桶的漢子吟唱了這樣一首詩:「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詩中描繪了三伏天的酷熱乾旱,透露了農夫的焦急心情,與公子王孫消夏的愜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宋代詩人範成大有一首詩《曉起信筆》:「午枕汗如洗,曉櫛氣稍蘇。落蛩試風露,滿意鳴相呼。倦客感節物,流光不躊躇。秋聲已如許,殘暑何足驅。人言今歲熱,迥與常歲殊。此理恐未然,豈不知頭顱。年年有三伏,日日非故吾。」這首詩生動形象地再現了三伏天氣候炎熱的景象,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奉勸人們珍惜光陰的感情。

三伏天要注意避炎熱,尤其要儘量避開烈日熾熱的正午,並隨身攜帶一些清涼解暑物品,以防不慎中暑。

◎本文原載於《中國紀檢監察報》(作者李建強),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大暑: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
    你看田野裡的莊稼,枝幹上的樹葉,庭院中的藤蔓……一切生命的綠色,似乎被烘乾了體內的汁液,如失血過多的病人,耷拉著腦袋,軟蔫蔫,慘兮兮,似乎落一點火花,就能點著一樣: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     但只要太陽掩於雲後幾個時辰,或者落一陣夏雨,或者度過一個夏夜,塞滿夏季的盈盈綠色,便又血脈噴張,綠意蔥蘢。
  • 夏日炎炎,酷暑難當,八首經典詩詞讓你感受難以抵擋的酷熱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夏日天氣到底有多熱,不到外面走一走,你永遠感受不到烈日下的溫度。但是,在沒有高科技防暑降溫的古代,人們是確確實實感受到了夏日的炎熱。下面八首描寫酷暑的古詩,就是最好的見證。坐在空調房間裡的你,藉助這八首古詩,感受一下夏日的炎熱吧!
  • 三伏天從什麼時候開始 2020三伏天幾月幾日結束
    三伏天是指的是夏季中溫度最高最悶熱的一段日子,三伏天是按照農曆來算的,每年入伏的時間段都不一樣,可以通過查詢曆法書籍或者曆法網站來了解,那麼2020年的三伏天什麼時候開始呢?什麼時候結束呢?接下去就讓老黃曆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吧。
  • 從《紅樓夢》看古人如何度過炎炎夏日
    第三十六回,還寫到了一次吃西瓜,原文「這日午間,薛姨媽母女兩個與林黛玉等正在王夫人房裡大家吃西瓜呢。 」可見,明清時期,暑天吃西瓜,已經一種常見的清熱解暑之法。像林黛玉這樣體弱多病,禁不住寒熱之人,在這樣盛暑之際,吃一塊西瓜,心裡或許或稍稍好受些吧?
  • 中醫告訴您 「三伏天」這麼養生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潮溼悶熱的日子,「三伏天」的英文翻譯是Dogdays(「熱成狗」),就非常生動形象。從養生角度來看,「冬養三九,夏養三伏」,意思是說,伏天養生做好了一整年都會少生病。那麼,在這個時節要如何養生呢? 三伏天,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