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疑劇《摩天大樓》上映一周的時間,除了豆瓣評分以8.2的高分尤為亮眼外,被觀眾討論最多的就是「Angelababy哭戲」。
AB的演技真的突飛猛進了?
當我一口氣刷完《摩天大樓》全集後,只能說楊穎的演技比當年浮誇的瞪眼要有所進步,但表演痕跡過於明顯,還遠遠達不到演技派的程度。
可能是導演太擔心一開局楊穎的演技嚇退觀眾,所以在開篇讓她安安靜靜做一個美麗的屍體。
(本文有劇透,請未看完本劇的小夥伴慎閱)
體量只有16集的《摩天大樓》分成了8個篇章,對應講述了8個人物,但只講了一件事:誰「殺死」了AB女神?
作為一部懸疑劇,《摩天大樓》圍繞「鍾美寶之死(楊穎飾)」展開,圍繞與其有關的七個人物展開偵訊,通過不同人物的視角去尋找死亡的真相。
剛開始看《摩天大樓》的時候其實還是挺刺激的、挺讓人有種微微上癮的感覺。因為被問詢的人物通過自己的口述,一方面去塑造的「鍾美寶」往往帶有一定主觀成分,另一方面則是在描述自己的個人生活和經歷。
本就懸疑的氛圍當中,在探究真相的過程中又帶有一絲窺探他人隱私生活的刺激,讓觀眾的獵奇心理得到十二分的滿足。
但隨著人物不斷出現,重複使用的套路反而帶給人一種枯燥無味、黔驢技窮的感覺。作為觀眾來說:我就想知道誰殺死了鍾美寶,跟我講那麼多人的故事有什麼用?
前8集看著還刺激的《摩天大樓》在進入中後段的時候就開始出現了節奏拖沓、故意拉時長的感覺,這一點在那個女作家的篇章中尤為強烈。突然出現的動畫風格,讓你瞬間開始懷疑人生,再三拉出進度條、反覆確認後才發現自己看的沒錯。
更有意思的是,在劇集的最後一集竟然強行進行了一次反轉,反轉的原因竟然是有人偷偷對當時的命案現場進行了全程錄像,而之前就是不肯拿出來。
所以觀眾跟著辦案警察來來回回折騰,最後就看了個寂寞?!
不難看出,導演拍這麼多集的鋪墊是想要儘可能還原「鍾美寶」死亡背後的真相,以及表達故事隱喻的核心。但問題是劇中角色的人物弧光是有了,但懸疑氛圍也弱了。
《摩天大樓》改編自臺灣女作家陳雪的同名小說,而不是抖森主演的同名科幻片。其實《摩天大樓》的原著小說中規中矩,但充滿了各種獵奇噱頭:百合、斷背、亂倫、偷窺、出軌、家暴、
校園霸凌、未成年人性侵、帶字母的小遊戲等等。這種獵奇噱頭在劇中也有體現,但大部分「不純潔」的部分基本都被改掉了。
《摩天大樓》這部劇給人的感覺更是豎版的《東方快車謀殺案》和公寓版的《利刃出鞘》,講得都是人人都有嫌疑,人人都參與了犯罪。
可為什麼《摩天大樓》沒有後兩者精彩,反而看完回想之後會漏洞百出呢?
首先,《摩天大樓》中的地點環境對命案沒有起到關鍵性作用。
故事雖然發生在一棟高大豪華的公寓樓內,但是缺少像《東方快車謀殺案》、《利刃出鞘》那樣密閉的空間環境。劇中的人物雖與「鍾美寶」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可由於環境的開放性導致這些人物的犯罪嫌疑度並不高。
再者劇中對於大樓環境的應用不到位,除了能爬人的通風管道外,幾乎沒有其他環境細節能夠對劇情起推動作用。
其次,是郭濤、楊子姍飾演的警察太尬了。
回想一下《東方快車謀殺案》和《利刃出鞘》裡解開命案的是什麼人?
是警察嗎?不!是偵探。
西方作品中大部分通過推理解開謎團或者命案,一般都是偵探。偵探與警察不同的是,前者是通過收集大量信息匯總、比對,然後進行邏輯推理,從而解開真相。但警察呢?一般靠的是刑偵手段、掌握大量真實證據後鎖定罪犯。
再看看郭濤和楊子姍演的警察,一邊嘴上老講著「我們是警察,要講究證據」,一邊不斷問這個、打聽那個。更誇張的是,問了半天竟然還跑去看小說了?!啥時候身為國家公共資源的警察變得這麼清閒了?
最後就是這些跟「鍾美寶」有關係的人物的思想邏輯,簡直讓人想不通。
所有人聯合起來對警察撒了一個彌天大謊,為了是給「鍾美寶」的死嫁禍了「鍾美寶」窮兇極惡的繼父身上。但事實是,「鍾美寶」就是她繼父殺死的。
所以他們編制了一個大故事,兜兜轉轉了一圈後,反而把警察引導到了錯誤的方向、做出了錯誤的結果。不僅竹籃打水一場空,還讓真正的罪犯逍遙法外,你們說是不是腦瓜子讓驢給踢了?
《摩天大樓》這部劇更像是導演刻意給觀眾編制了一個美夢,一開始讓觀眾沉浸在嗨翻天的新鮮刺激當中,可當新鮮刺激退去之後,夢醒之時就會發現一切是那麼的空洞和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