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赤腳醫生到專業醫療團隊、從鄉村診所到社區醫院、從「望聞問切」到高科技診療儀、從「以治病為目的」到「以健康為目的」……五年來,通川區醫療服務能力和醫療服務質量發生了質的飛躍,越來越多的群眾真真切切地享受到了發展帶來的紅利。
「十三五」期間,通川區緊緊圍繞「健康通川」主線,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深化醫改為統攬,以健康扶貧為抓手,突出區域內醫療服務能力提升,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殲疫戰,持續完善公共衛生服務,以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通川區中藥材項目推介會
服務提質
提升醫療保障能力
走進通川區人民醫院,院內標識清晰明了,門診大廳寬敞明亮,各樓層醒目位置均張貼有科室分布圖及消防疏散圖。
「2015年以前,我們院僅有婦產科、內外綜合科。經過5年建設,現有消化內科、呼吸內科、心血管內科等臨床醫技科室25個,醫療綜合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據通川區人民醫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院於2017年創建為二級甲等綜合醫院,現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380人,開展腹腔鏡下肝葉切除、肝門膽管癌切除術等多項新技術。
通川人民醫院投入使用
通川區人民醫院的變化,只是通川區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增強的一個縮影。「十三五」期間,通川區大力夯實硬體設施基礎,紮實推進區人民醫院擴建、區中醫院西遷工程,朝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遷入新業務用房,不斷加大專業醫療設備投入,根據《2016-2018年三年提升行動方案》,全區共計投入1709.5萬元用於基層醫療機構DR、B超、血液分析儀等設施設備購買。
通過不斷完善醫院科室設置,引進先進診療技術,通川區醫療服務能力不斷提升。2017年,通川區人民醫院創建為二級甲等綜合醫院、通川區婦幼保健院創建為二級乙等婦幼保健院;2018年,通川區疾控中心恢復成立;通川區中醫院通過二級甲等覆審;2019年,通川區第二人民醫院創建為二級乙等綜合醫院、碑廟中心衛生院創建為全省社區醫院。
碑廟鎮衛生院給學生
分發健康知識宣傳資料
人才是醫療衛生體系建設的關鍵之一。通川區切實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實施人才強衛戰略。自2016年以來,共引進醫療衛生類高層次人才11名,招聘專業醫技人員384名,安置農村訂單定向生18名,不斷充實專業隊伍。
同時,通川區持續振興中醫藥發展。區中醫院順利通過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覆審的驗收,於2018年順利通過「二級甲等」中醫醫院覆審。並加強對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中醫藥服務業務的帶動和指導;全區18個鄉鎮衛生院和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建立了中醫科,全區所有村衛生室達到了診斷室、治療室、藥房相對獨立的要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進一步加強醫療服務質量管理,強化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體系建設。
通川區人民醫院手術
今年以來,通川區進一步健全了全區醫療質控網絡,調整完善通川區專家庫,加強質控分中心建設,提高區級公立醫院醫療服務能力,夯實基層衛生機構服務能力提升,推進醫養結合,支持發展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加快推進老年健康服務。
改革惠民
增強群眾就醫獲得感
通川區第二人民醫院位於通川區羅江鎮新奉街,原名為通川區羅江中心衛生院,是一所集醫療、預防、保健、教學、急救、康復服務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公立醫院。
通川區第二人民醫院
據該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通川區第二人民醫院認真踐行「一切以病人為中心,做健康守門人」的服務宗旨,不斷改革創新,追趕跨越,實現了醫院服務、患者安全、醫療質量安全管理等多方面的整體提升,並於「十三五」期間成功創建為二級乙等綜合醫院。
近年來,通川區全面推進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國家基本藥物制度逐漸完善,全區公立醫院、基層醫療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全部按規定要求配備和使用基本藥物,並實行「零差率」銷售;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顯著增強,完成了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9個鄉鎮衛生院、196個村衛生室標準建設。通川區被納入四川省縣域內緊密型醫共體建設試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全區累計建立城鄉居民電子健康檔案785830份,建檔率達100%,免疫規劃疫苗報告接種率達91.5%。
鄉鎮衛生院環境大改善
為繼續鞏固完善公立醫院改革成果,通川區二級醫療機構完成黨政分設,實行院長負責制,公立醫院人事分配製度得到進一步完善,各級各類工作人員所屬專業職務職稱、技術能力、工作業績和醫德醫風為主要係數制定考核評價標準,實行了崗位聘任績效工資制度。執業醫師多點執業進一步得到推行,公立醫院的公益性質得到進一步體現。同時,民營醫療機構發展進一步改革,為民營醫院的建設與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目前,通川區共有民營醫院14家,二級以上綜合醫院1家。形成了以公辦醫療機構為主導、公辦與民營醫療機構相互補充、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良性互動局面。
通川區加快發展農村衛生事業,全區19個鄉鎮衛生院均達到群眾滿意鄉鎮衛生院,不斷完善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底建設,優化配置農村衛生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2020年,通川區創新謀劃區域內緊密型「醫共體」建設,提升區域醫療服務整體水平,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穩步推進區人民醫院擴建和區中醫院西遷工程,強化人才梯隊培養和儲備,引進衛生專業高層次人才4名,就業安置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畢業生3名,全科醫生轉崗培訓17人,組織轄區內中醫藥人員18人參加2020年中醫全科醫師轉崗培訓。
外地客商來通川區考察醫療產業項目
健康扶貧
做實做好惠民保障
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加,家庭醫生逐漸成為了群眾健康的「守門人」。
在通川區梓桐鎮,該鎮衛生院結合「世界家庭醫生日」等重點時節多次開展宣傳活動,通過現場籤約、義診諮詢、健康科普等形式,引導廣大群眾了解、支持籤約服務、主動籤(續)約。據了解,對老、弱、病、殘的人群,梓桐鎮衛生院還會組織開展團隊醫生入戶籤約。
近年來,通川區紮實推進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實行「三書一冊一卡」,樹立「三零服務」意識,推行鄉村醫生集中辦公制度。目前,全區建立家庭醫生服務團隊132個,全區家庭醫生籤約33.1萬人;建檔立卡貧困戶籤約9064戶,覆蓋率達100%。
除推進家庭醫生籤約服務,通川區還深入實施健康扶貧「五大行動」,進一步推進健康扶貧工作。通過「一站式服務」窗口先診療後結算累計服務0.7311萬人次,住院總費用3556萬元,各級各類報銷(救助)2994萬元,貧困人口住院個人支付佔比8.28%。貧困患者縣域內住院醫療費用個人自付佔比控制在10%以內;2020年參保22968人,貧困人口參保率達100%。累計開展健康扶貧類培訓20餘次1500餘人。並全面完成貧困白內障患者免費復明手術項目,區人民醫院已完成60例。
堅守母嬰安全底線,做好婦幼健康服務。「十三五」期間,通川區全區婚檢率達到90.4%,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城鄉目標人群覆蓋率達到97%以上,新生兒遺傳代謝病篩查率達到96.4%,新生兒聽力篩查達到83.33%,有效提升婦女兒童健康水平,區婦幼保健機構達到二級乙等水平。
關口前移
完善疾病預防體系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通川區認真貫徹省、市、區決策部署,把疫情防控作為嚴肅的政治任務和頭等大事抓實抓好,疫情控制取得階段性成效,全區累計報告確診病例5例、疑似病例20例、無症狀感染者1例。確診病例於2020年2月21日實現全部清零。
按照「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防控策略,通川區進一步強化常態化防控,做好物資、技術儲備,嚴格落實確診病例集中救治,發熱留觀三級會診,加強救治能力建設,強化集中醫學觀察,規範發熱門診和預檢分診。通川區設置發熱門診3家,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民營醫院設置發熱哨點診室,加強醫學專業知識培訓,累計培訓31000餘人次。加強核酸檢測能力,通川區人民醫院、達州元達聯合醫院已建成PCR實驗室,並全面投入使用,構建救治力量梯次。統籌全區醫務人員,建立4個醫療救治力量梯次,嚴格落實住院病區管理制度。
對疫情的快速反應、積極應對,得益於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的建立健全。「十三五」期間,通川區全面加強各類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做好結核病防治「三位一體」工作,持續有效控制愛滋病的發生和傳播。進一步強化國家免疫規劃管理。落實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綜合防治措施。抓好地方病的監測與防治工作,建立健全健康危害因素監測系統。
今年以來,通川區全面提升安全維穩和衛生應急處置能力,加強安全生產常態化管理,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大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及銷案工作力度,全年自查安全隱患343處,整改343處,投入整改資金12.72萬元;開展安全隱患督導檢查11次,發現並整改安全隱患36處,投入整改資金2.2萬元;強化矛盾糾紛及時化解,辦理信訪事項10件,有效化解失獨群體、鄉村醫生群體等特殊利益群體集中上訪、越級上訪等突出問題;加強衛生應急處置能力,建立應急大隊3支,儲備應急藥品價值5萬元,監測食源性疾病123例,對城鄉、學校等72個單位飲用水進行了抽樣檢測,覆蓋率達100%。並將1至3季度的監測情況在區政府門戶網站進行了公示。
展望「十四五」
全面促進全民健康
記者從通川區衛生健康局了解到,到2025年,通川區將促進全民健康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健康素養水平持續提高、健康服務體系完善高效、健康服務能力持續提升、健康保障進一步完善、健康環境大幅改善和內容豐富、結構合理的健康產業體系全面形成,健康水平持續提升,主要健康指標力爭達到全市中上水平。
加強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加強招商引資,與上海寶藤醫學檢驗公司合作,積極謀劃達州市區域統籌醫學檢驗中心暨萬達開區域醫學檢驗中心項目。加快區人民醫院擴建,完成區中醫院西遷工程,新建區疾控中心,加強疾控體系建設,加大醫院環境改造,提升區級醫院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快推進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建設,實現區鄉兩級人口健康信息平臺互聯互通。大力推進居民健康卡普及應用,加快推進居民健康卡與社會保障卡應用功能集成融合。跨地區、跨機構醫療費用結算。積極推動「網際網路+」健康醫療服務和基層遠程會診、遠程影像、遠程心電等中心建設。
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和質量。加強臨床服務能力建設,改善醫療服務,打造主城區醫療中心。構建整合型醫療服務體系,嚴格落實全區「三層架構」城鎮體系,重點探索以區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基礎的區鄉一體化管理,與鄉村一體化管理有效銜接。充分發揮區級醫院的城鄉紐帶作用和區域龍頭作用,形成區、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分工協作機制,建成三級聯動的區域醫療服務體系。到2025年,基本形成全區15分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圈。
強化公共衛生服務。實施慢性病綜合防控,完善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慢性病綜合防控協調機制,優化防控策略,推進慢性病防、治、管整體融合發展。健全重大傳染病和地方病防控長效機制,完善防治體系。繼續實施母嬰安全計劃、健康兒童計劃、健康婦女計劃等,加大優質婦幼健康服務供給。做實做細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工作,夯實家庭醫生籤約服務,持續做細婦幼健康,做好健康扶貧後續和鄉村振興工作。
繁忙的成都地奧集團天府藥業生產線
大力發展中醫藥特色服務。加強對高層次中醫藥專業技術人才的引進力度,及時補齊中醫醫療機構人才梯隊。協調相關部門加快推進中醫院康養中心建設項目推進。「十四五」期間,實施名院、名科、名醫戰略,帶動全區中醫醫療服務發展。積極推進區鄉幫扶機制的建立和完善,逐步形成優質的中醫醫療資源。積極推進中醫藥區鄉一體化管理。著力中醫藥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積極引進高層次中醫藥人才,帶動學科建設,培育發展上檔次、上規模的重點中醫專科,爭創省級重點中醫專科。
記者 | 曹芮銘 胡楊
原標題:《短短五年,通川區醫療事業竟有了這樣的成績!一起來看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