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就算博學如我們,還是有很多生僻字不認識。為了給大家普及一些生僻字,有網友創作了一首《生僻字》之歌。
萬萬沒想到,這首歌還火到了日本,經過重新填詞成為了日語版的《四字熟語》。
日語版《生僻字》上線
2018年,由蘇州90後小夥陳柯宇作詞作曲的歌曲《生僻字》在網絡走紅。讓我們知道了「又yòu雙shuāng叒ruò叕zhuó」的讀法,歌裡出現大量的漢字生僻字,在了解博大精深的漢語文化的同時,網友笑稱唱會這首歌需順詞100遍。
最近《生僻字》日文版本《四字熟語》的出現,也帶我們認識了日本的四字熟語。
所謂四字熟語(よじじゅくご),顧名思義就是由四個漢字組成的熟語。日語的四字熟語多來自中國古代的四字成語,也有部分日本自己創造。在日語中,若能夠根據情況準確運用的話,可以使日語更加生動。
《四字熟語》這首歌簡單粗暴的按節奏規律列舉了多個四字熟語,有點和尚念經的味道。
訊妹對比了一下這兩首歌的歌詞,本質都是差不多的。日語版《生僻字》為學習中文的日本友人填詞,主要展示日語中常見的漢字詞語讀音,謹此致敬博大精深的中文漢字。
除了日語版,還有一首中醫藥版的也於近日在網絡走紅。
瘰(luǒ)癧(lì)瘛(chì)瘲(zòng)……山西省中醫院醫護人員於去年12月改編的一首中醫藥版《生僻字》走紅網絡。工作人員表示,中醫學裡有很多生僻字,但對於學醫的人來說都只是常用字。莨菪、薺苨、菝葜、葶藶、蘿艻、蕪菁……你能認識幾個?
對於漢字,日本人也有研究
簡單說一下這個遊戲的規則,每次出來的漢字都可以當作一個偏旁部首,要讓能組成一個漢字的部首連在一起,就能組成一個漢字成功消掉其他部分。
但是也有這種情況,因為遊戲中每次出來的都是單個漢字,所以,在一些情況下,漢字會變成同義偏旁。
比如「水」可以作為「氵」和「古」「月」組成「湖」。
看似簡單的遊戲,沒文化真的可能玩不來。除了「漢字版」俄羅斯方塊,去年日本社交軟體還興起了他們自創的「偽中國語」對話熱潮,他們只用中文漢字進行交流,這些文字被稱為「偽中文」。
「偽中文」的玩法是突破常規的日語語法,直接用日語中的漢字組合成句子,使整句話都是漢字,語句不順,也不是真正的中文。
但是自帶漢字基因的我們,完全看得懂他們要表達的意思。通過這些遊戲,訊妹也再次感受到漢語的博大精深。
被漢字「包圍」的日本
現在的日本可以說是被含在包圍的日本,據訊妹了解,現在日語生活中必要的漢字大約是3000個,文章中使用的漢字大約4000個。這與古代中國文化的傳播有著密切關係。
日本古代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到了我國隋唐時代,漢字大量傳入日本,日本才開始系統地利用漢字記載自己的語言。日本人後來經過在漢字的基礎之上創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於是也就形成了現在的日文。
直到現在,我們在日本大大小小的街道上,都隨處可見到寫著漢字的招牌。但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一些常見的漢字,在日本的實際意思,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激安,在日本的意思就是超級便宜,所以你在大街上看到類似激安、格安、驚安等詞彙,都代表裡面的商品比較便宜,放心的進去買買買。
無料在日本語境裡是免費不要錢的意思,像一些店「入場無料」就是可以免費入場的情況。相反的就是「有料」要收費啦。
雖然從古至今,漢字的形體、讀音和意義,都發生了一些的變化,但是漢字的基本性質沒變,現代漢字仍然是形音義的統一體,這也是我們中華文化源源不絕的根本。
2011年,日本文部省進行了一項有關漢字意識的調查,其中在」你對日本漢字抱有什麼樣的看法?"一問下,有72.4%的人表示"漢字是書寫日文必不可少的重要文字",其次有60.1%的人認為"漢字有一目了然的作用,更有助於閱讀",還有52.5%的人認為"雖然有文字處理機,還是應該踏踏實實學好漢字"。
想來這就是漢字的魅力,看到日本對漢字的熱愛,我們也要加緊學習的腳步才是。
(圖片來自網絡,請作者與本號聯繫,以奉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