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是藏語譯音,原意是平面捲軸畫,它與藏族壁畫同為藏畫藝苑中的兩顆璀璨明珠。隨著藏學的日漸升溫,尤其是2006年唐卡被納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古老的藝術瑰寶正受到越來越多藏家的關注。在近年的拍賣會上,不少明清時期的唐卡屢屢拍出天價,不少當代唐卡大師的作品也動輒數萬甚至幾十萬元。有資料顯示,從2000年至今,唐卡的價格翻了近10倍,具有濃鬱宗教氣息的唐卡藝術正成為收藏市場的新寵。
唐卡藝術溯源
唐卡是藏傳佛教獨有的一種宗教繪畫藝術,其興起可追溯到公元7世紀中葉的松贊幹布時期,題材則包羅萬象:既有宗教畫、傳記畫、歷史畫、風俗畫,也有反映天文歷算和藏醫藏藥、人體解剖的圖畫等。由於具有通史性、趣味性、知識性、宗教性、工藝性等特點,唐卡被譽為藏族的「百科全書」。
在繪製上,唐卡有著嚴格固定的程式,藏傳佛教的寺廟中一般都有專攻此藝的喇嘛。據說,一幅質量上乘的唐卡,從起草、繪畫到製作完成,往往需要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
多數唐卡是以棉麻布為底,製作時,將其繃制在木框上,塗刷膠灰漿,打磨平滑後,用精純的天然礦物質顏料,以工筆重彩技法作畫,線條則選用價格昂貴的泥金勾勒,再經過彩緞裝裱,兩端承軸,開光頌經,這樣一幅既可掛、又可捲軸成束攜於身邊的唐卡才算製成。
最難得的是,繪製唐卡的顏料傳統上是全部採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耳石、孔雀石、硃砂等珍貴的礦物寶石和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顏料。用這些顏料繪製的唐卡經歷幾百上千年,畫面仍金碧輝煌,燦爛如新。
唐卡一般長1米左右,最大的有數十米。如按繪製內容,唐卡大致可分為顯教類唐卡、密教類唐卡、印度唐卡、女神類唐卡四種。顯教類唐卡主繪佛祖釋迦牟尼、彌勒佛、十八羅漢等顯宗佛像,在西藏諸寺廟皆可看到;密教類唐卡主繪形象怪異、兇猛無比的密宗佛像,其中不少形象為雙身像;印度唐卡多表現佛像袒上身,身軀扭曲,腰細臀肥,畫像以安祥、和善為特色;藏傳佛教多女神形象,故女神類唐卡專繪度母像、吉祥天母像、尊勝佛母等女神形象。
如按繪製材質,唐卡可分為布繪唐卡、刺繡唐卡、緙絲唐卡和堆繡唐卡等幾類。
布繪唐卡在土布或麻布上繪畫。因布料質地較粗,故用瀝粉與動物膠做底,用卵石打磨光滑後,再以填色、勾勒、描金等方法繪成。這種傳統製作唐卡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西藏寺院裡的大多數唐卡應屬布繪唐卡。
刺繡唐卡製作精細,一般為西藏重要佛寺所收藏。北京雍和宮中也有數量較多的刺繡唐卡,多為西藏喇嘛進貢皇上的珍貴禮品。
緙絲唐卡是一種用絲織成的高級手工藝品,其花紋與刺繡大致相同。緙絲唐卡製作難度大,存世量少,多為我國江南絲綢之鄉製作,是唐卡中的精品,藝術價值極高。
堆繡唐卡是最具藝術風格的唐卡,用幾百塊甚至數千塊大小不等的綢緞堆繡出來,是一種將漢地藝術與西藏內容融為一體的藝術樣式。北京雍和宮裡有一幅堆繡綠度母唐卡,長175釐米,寬115釐米,是乾隆皇帝皇后紐枯祿氏和宮女們用700多塊大小不等、顏色各異的綢緞堆繡而成的,為唐卡藝術中的極品。
珍珠唐卡極為罕見。西藏乃東昌珠寺內保存著的一幅「觀音憩息圖」最為著名,這幅唐卡是元末明初由乃東王后出資製作。唐卡長2米,寬1.2米,共用珍珠29029顆,鑲嵌鑽石1顆,紅寶石2顆,藍寶石1顆,松石185顆,珊瑚1997顆,黃金15.5克,可算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唐卡了。
昌珠寺鎮寺之寶《觀音菩薩憩室圖》
唐卡收藏日漸升溫
唐卡的藝術價值何在?唐卡是藏族的獨有藝術,但在千餘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也不斷吸收漢地繪畫技法,融入內地佛教內容,使其藝術更具表現力與感染力。在質樸之中醞釀著濃烈的浪漫色彩,從形式到內容都獨樹一幟,或金碧輝煌、或幽谷冥冥,或莊嚴妙好、或威猛猙獰。
不同於其它繪畫樣式,除了藝術價值之外,唐卡也具有宗教與人文價值。唐卡是宗教的藝術,畫師在繪製之前須對要畫的密宗本尊或護法神進行觀修,在繪製期間也須沐浴潔身、素食禁色。可以說,一幅高質量的唐卡是畫師用心血鑄成的,是宗教熱情、毅力以及精湛工藝的綜合反映。它傳遞給人們的除了藝術上的審美,還有信仰與精神上的升華,其收藏價值不言而喻。
近年來,隨著「西藏熱」的不斷升溫,唐卡也日漸成為眾多收藏者的新寵,其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據行內人士估計,從2000年至今,唐卡的市值已有了近十倍的升值,目前,最普通的一張當代唐卡(約100cm×60cm,普通顏料)也在1000元左右。
於先生搞收藏,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他經常到西藏去收購藏式家具,在收購過程中,賣家要求唐卡和家具一起出售。當時不懂唐卡藝術的他為了中意的家具,花錢買下了搭售的500餘幅唐卡。回重慶後,對這些唐卡並不太重視的於先生,將它們放進了倉庫。沒想到當時10萬元買下的這些唐卡如今已價值400萬。
「去年我送拍賣會上一幅唐卡,3萬元起拍,6萬多直接被人拍走。」收藏者老趙興奮不已地說。他的唐卡,是6年前在西安古玩市場閒轉時買下的。後來他又買了3幅,2007年的一次拍賣會上,這4幅唐卡讓他獲利10萬元。
在各大拍賣會上,唐卡的行情一路看漲。2004年,北京翰海拍賣《清初五鳳圖唐卡》(五件),成交價為17.6萬元。2005年,《清御製刺繡釋迦牟尼及二弟子唐卡》成交價為82.5萬元。2006年,15幅清乾隆「宗喀巴大師一生的故事」唐卡以1815萬元的天價在北京拍出,平均每幅121萬元。
據不完全統計,唐卡目前最高的拍賣紀錄是由一幅明永樂御製的巨型《刺繡紅夜魔唐卡》在2002年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上創下的,最終成交價為3067萬元港幣。這件唐卡在1994年的紐約佳士得拍賣會上,曾以100萬美元的價格成交,8年間增值3倍以上。
《刺繡紅夜魔唐卡》
唐卡收藏考眼力
唐卡收藏的升溫無疑給這門傳統藝術的現代發展帶來了良好契機,不過與此同時,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唐卡市場也出現了以新充舊、顏料作假、粗製濫造等各種不良現象。這不僅不利於唐卡收藏市場的良性發展,也為有心入門的藏家設置了不小的「阻礙」。
葉星生先生在西藏四十年來傾其所有,深入民間,以巨大的投入搶救、保護、收藏了大量的民間文化珍品。並將30多年所珍藏的2300件總價值4000萬元的藏品捐贈國家。在他看來,收藏唐卡不僅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蘊,要對西藏與藏傳佛教的歷史與文化、唐卡的製作工藝與流派風格有一定的了解,也要具備相當的鑑別真偽能力。
據他介紹,鑑別唐卡真偽主要從題材、內容、製作工藝、材料、畫工等方面入手。
首先是色澤。大部分唐卡都掛在寺廟或家中,常年有香火薰染,形成自然的陳舊色,用幹羊毛排筆或幹棉球拂掃、輕拭表面上的灰塵可見到顏色沉著自然,色澤均勻;而造舊的唐卡也採取煙燻、煙土塗抹造舊,但手感粗糙乾澀,陳舊色不自然,色澤也不均勻。
其次是顏料的滲入度,舊唐卡可把顏料「吃」進去,而造舊的唐卡明顯可看出顏料還只是「浮於表面」;舊唐卡的摩擦、摺痕、剝落、腐蝕都非常自然,整體和諧,而用酸鹼等化學物質處理過的造舊唐卡明顯生硬;舊唐卡的邊角一般可能有破損、蟲叮鼠咬,還可能有微小的蟲卵。
至於畫工方面,19世紀以前的唐卡風格樸素簡單,由於顏料是純天然礦物質,所以顏色強烈、厚重、生硬,色彩也不太豐富,多為紅色、藍色、黑色、金色、銀色(即白色),人物的面部顏色偏黑(高原色);而19世紀以後受到漢風渲染、烘託、勾勒的影響,多使用暈染和24次明暗渲染等手法。當代唐卡則多用植物提取顏料,色澤比較平和。
除了真偽,唐卡的價值大小也是相當考眼力的。一般來說,唐卡的製作年代越久遠的越值錢,版式越大的越值錢,製作工藝越精湛的越值錢,採用天然顏料的比一般顏料的值錢(最便宜的當代普通唐卡採用水彩顏料,一般的唐卡採用硃砂、藏紅花等天然礦植物原料,最珍貴的唐卡則採用綠松石、珊瑚、瑪瑙、黃金白銀等天然材料)。藏家雖可從這幾個方面著手,但也不可偏聽偏信,有時候年代晚但工藝精湛的唐卡甚至比年代早的更值錢。
為規避挑錯的風險,剛入門的藏家不妨選擇清代宮廷御製或收藏的唐卡。清代宮廷製作了大量的唐卡,主要由中正殿畫佛喇嘛繪畫,同時讓宮廷漢族和西洋畫師參與繪製,這就使得宮廷唐卡風格多樣,並具有一種漢藏合璧的藝術風格。此外,清代宮廷所藏的唐卡都是西藏宗教上層敬獻給皇帝的,多數是班禪和達賴敬獻的珍品。這兩類唐卡由於跟宮廷沾邊,質量上有保證,收藏價值都非常高。
如果經濟實力不允許,藏家也不妨選擇收藏當代唐卡大師的作品。一些當代唐卡藝術大師如次旦朗傑、夏吾才朗等人的作品,由於功底深厚,在傳承之中又有所發展,因而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再加之市場還沒有充分認識到這部分作品的價值,價格都不算太高,從長遠來看,更具投資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