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視電視劇頻道黃金時間播出的電視劇《吉他兄弟》是近年來一部題材破局、主題進階、情感飽滿的青年勵志大劇。
觀看這部劇,就會被主人公方清明、方清華兄弟倆貫穿始終的手足之情和「吉他情結」所打動。這部劇能在勵志劇中脫穎而出,讓觀眾入心、入腦,產生共鳴,還在於通過巧妙的劇情設計,即清明、清華兩兄弟事業有成後,將工廠遷回家鄉,回報鄉親的故事,實現了和當下脫貧攻堅的時代主題無縫對接。
《吉他兄弟》釋放的勵志力量是強烈的。來自貴州正安貧困山區的清華、清明兩兄弟,從小失去父親,母親為養活兩個兒子並培養他們上大學,在改革開放之始隨正安「三百娘子軍」去廣州打工,卻因一場意外一去不復返。
劇集秉持現實主義精神敘寫創業的崎嶇,使劇集十分「接地氣」。一部優質劇,不僅要「接地氣」,更應該「抬人氣」。因此,創作者在鋪墊主要人物曲折命運的前提下,又賦予了他們積極進取的性格特徵,讓觀眾從中找到情感共鳴。劇中,方清華不怕失敗,跌倒再爬起,是因為他有一個目標——做吉他。他要打造吉他民族品牌,要讓中國吉他走向世界。
作為一部「有溫度」的勵志劇,《吉他兄弟》頗具匠心地設計了「雙男主」人設。方清明、方清華哥倆在劇中「相愛相殺」。因為相愛,「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因為「相殺」,方清明多了闖勁,方清華不再有勇無謀。他們一起成長,從貴州大山裡走出來的「農民工」變成廣州有名的吉他廠老闆。
劇中有一場戲格外感人:在西班牙世界吉他大賽中,兄弟二人代表兩家製造商參加,方清華主動退出,方清明獲得大師稱號,為「世界品牌吉他」命名。令人意外的是,方清明宣布弟弟工廠出產的「鳳鳴」為世界名牌吉他,而不是他所在的丹尼爾那個代工廠的品牌,從此方清華在正安辦的吉他廠製造的「鳳鳴」牌吉他走上了世界吉他舞臺。而這與方家兩兄弟小時候老一輩教育他們「兄良弟悌」的經歷有關,更是愛國愛家鄉的理念使然,至此二人的情感已不局限於兄弟情誼,更升華為濃濃的家國情懷。
作為一部創新故事形態的用心之作,《吉他兄弟》設計的「尋母」線索不僅使劇情更加感人,作為懸念增加了作品的看點,同時也反映出兩代打工人的艱辛,反映了故事發生地貴州正安人的淳樸、堅強與勤勞。
方清明、方清華兄弟倆的母親林美心在縣裡組織去廣東打工時,並不符合條件。但為了解決家中困難,她硬是步行三天三夜走到遵義追火車,雙腳磨破鮮血直流,感動了帶隊幹部嚴正剛。在廣州的工廠裡,她很快就成了技術骨幹、先進工作者。一場意外使她到了西班牙,雖然憑藉勤勞和能力致了富,卻與阿婆和兩個兒子失去聯繫。
其間,由於貪財的張錦花藏匿了她從國外寄給兒子的信件和匯款,她成了兒子眼中的「壞母親」,直到二十年後母子才相認。林美心賣掉西班牙的餐廳回國支持兒子們在正安發展吉他產業,一起回報家鄉。這種極具戲劇化的情節設置讓觀眾耳目一新。當下一些扶貧作品已陷入了某種套式,給觀眾帶來了審美疲勞。所以,扶貧主題創作需要創新突破。在這種背景下,《吉他兄弟》以親情為視角切入,展現兩代人的奮鬥故事,不失為一次有益嘗試。
《吉他兄弟》作為紮根火熱生活、禮讚新時代、奉獻人民的一部力作,打破了傳統主旋律作品的創作模式,主動向年輕觀眾靠攏。
創作者深入貴州實地考察,以真實的青春勵志故事為基礎,緊貼社會現實,重點圍繞扶貧、創業、兄弟情與家國情懷展開,塑造了立體豐滿的人物形象,講述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傳遞社會主流價值,讓觀眾尤其是青年群體在現實題材作品中找到共鳴,感受到了積極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