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 GabiLem 原作者:構成・文=立花もも
日本人從小就會接觸到「少女漫畫」這種東西,並且習以為常。然而「少女漫畫」事實上在世界範圍內是少見的「獨特文化」。不單單是少女漫畫,像「卡哇伊」這樣的詞彙也已經進入了世界共同語言的範疇。那麼為什麼有著強烈少女色彩的文化內容會發源於日本呢?今天,專業研究少女漫畫的明治大學國際日本學部教授,藤本由香裡氏女士就要和我們分享這個話題。
少女為少女寫作,這是日本少女漫畫的獨有的特質。-首先,為什麼在日本,像少女漫畫這樣富有少女情懷的內容特別的豐富呢?
藤本:說起來,少女為少女寫作的文化可以追溯到紫式部的時代。不過,20世紀初誕生的「少女雜誌」更是關鍵所在。也就是像《少女世界》(1906)、《少女之友》(1908)為代表的雜誌,刊載的是少女小說,配以插圖。其最初目的恐怕是教導有一定身份的家庭的子女。當時上高等女校的少女佔同年齡女子總數不到5%,(後來)少女雜誌慢慢開始流行同越來越多的女性接受教育有關係。
然而,從戰前一直到1960年代,少女雜誌的少女作家仍少之又少,大概一到兩成吧。女性漫畫家的話,有長谷川町子、上田トシ コ(滿洲人)、わたなべまさこ、牧美也子、水野英子,稍晚一點有西谷祥子。此外差不多都是男性作者的作品了。
*譯註1:長谷川町子、上田トシ コ(哈爾濱人)、わたなべまさこ、牧美也子、水野英子(被稱為「女版手塚治虫」),西谷祥子分別是《海螺小姐》、《フイチンさん》、《白馬少女》、《惡女聖書》、《白いトロイカ》、《莎啦啦姑娘》的作者。
-那么女性漫畫家群體是什麼時候開始逆襲的呢?
藤本:1960年代後半葉,當時十幾歲的裡中滿智子、青池保子就發表了處女作;像一條ゆかり(本名藤本典子)、もりた じゅん(本宮 ひろ志的太太)、忠津陽子這些戰後出生的年輕女畫師也都相繼推出了作品。在那之前,讀者讀到的都是男性作者寫的「媽媽輩的東西」,如今看到了「真正想看的」,那種衝擊是很大的。另外那個時候的日本經濟景氣,小孩子都開始有零花錢。有賴於此,他們開始可以依照自己的價值觀去選擇自己想看的讀物。對於這樣一個在過去(不論是少年還是少女漫畫)都靠大人買給小孩的國家來說,這是彌足珍貴的。對於少女向的漫畫來說尤其如此。
*譯註2:裡中滿智子、青池保子、一條ゆかり和もりた じゅん分別是《天上之虹》、《再見,娜奈特》、《有閒俱樂部》和《熱海新婚旅行》的作者。
因此,雜誌裡面揭載的作品就暴露在了讀者最直接的感受下面,經歷著篩選和考驗。男性向和女性向的雜誌都確立起了描寫思春期情感的系列。自己想讀的東西是由年紀相仿的大姐姐寫的,因而這類作品很能得到女性讀者的共鳴和支持,由此新生代的年輕女性漫畫家相繼湧現。像這樣作者群和讀者群如此接近的局面,是世所罕見的。
日本獨有的「少女漫畫」文化藤本:其實在二戰前到戰後不久的一小段時間裡面,歐美也曾經歷過一次少女漫的勃興。特別是1920~1930年代間,法國有一種女性向插畫「illustré」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對日本抒情畫家蕗谷虹兒、高畠華宵等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法國曾有類似日本少女雜誌的女性向4開小報,一直發行到了上世紀60年代末;美國則到50年代末還存在像「Ladies Comic」、「Romance Comic」這樣的少女漫。
美國50年代的女性向漫畫和Trina Robbins的相關研究
1950年代是美國保守化的極盛期,國會審定漫畫對兒童會造成不良影響,行會則實行了自我規制(即麥肯錫時代的「漫畫自律法」,譯註),對漫畫作出了限制。這種限制比起幾年前在日本引發爭議的都條例要嚴格得多多了:禁止賣肉、禁止汙言穢語、正義必須戰勝邪惡、政客與警察必須是正面角色(即使萬一組織內有壞人存在,也必須標明是個人的惡而不是組織的惡,並且不得影響組織的成敗)、必須禮讚婚姻而不能肯定離婚:都是非常入微而嚴格的規定。
有這樣的規制…也沒什麼問題啦,只不過最後能倖存的都是超級英雄的故事了嘛。恰逢那個年代又出現了電視,出版界受到很大衝擊,中小出版社接二連三地垮掉了,活下來的也不得不縮小經營。這麼著,雖則沒有專門針對少女和女性內容的管制,但在業界風雨飄搖、出版社紛紛無以為繼的時期,還是衰退了。
-那法國是個什麼情況呢?
藤本:我從法國舊書店的店主口中聽說這跟1968年的五月革命有關係。之前說到的四開頁報紙事實上是基督教教團發行的,(之所以有前衛的內容)是來自於年輕的一代用自身的價值觀去衝擊舊價值觀,然而在這個大潮下,年輕女性並未能插手這些報紙的事務。也就是說,寫東西的仍幾乎是男性。內容上沒有萌系的東西,而都是些保守的舊物,那麼作為媒體,它就跟不上新生代女性的步伐。相比之下,同時期的日本,新一代的年輕女畫師開始登場,漸次取代了男性作者。而再法國,這種報紙慢慢走向了沒落。
法國到60年代還在發行的女性向小報
進入七十年代,日本的少女漫畫已經幾乎沒有男作者了。除了和田慎二(《刑警女阿飛》)這樣的個別例子外(可以比較一下島崎讓,譯註),男性作者在女性漫畫刊物上畫的大多是段子啦、微小說一類的:而劇情漫畫基本上由女性執筆。我認為這種變化正是日本少女漫畫高度發達的重要原因。
萩尾望都《託馬的心臟》
藤本:這個世界差不多都是以男性的價值觀運轉著的,儘管很多作品中存在「年輕女性」的表象角色,但是女性終究還處於第二位的、次要的。而日本的少女漫畫是由本身也處於思春期的少女創作的,這種文化現象在世界範圍內來看也是相當少有的。在這樣的土壤上,出現了像萩尾望都、竹宮惠子、大島弓子、山岸涼子這樣作品富有文學性的漫畫家。在少年向、少女向作品明顯地區分開來的同時,「主人公是少年的少女漫畫」也成形了。有了《託馬的心臟》、《風與木之詩》、《日出處天子》這樣描寫少年間親密關係的作品,「少年愛」的漫畫因而誕生。不知為何這種主題牢牢抓住了女讀者的心。
山岸涼子《日出處天子》
-在這個基礎上產生了今天的BL(Boy Love)呢。
藤本:這可能是市場始料未及的領域。作者一開始可能只是抱著「想畫」的心態試試看,沒想到在非常多讀者中激發了「這就是我一直想要的啊!」的情緒——這也跟作者群與讀者群的貼近有關係。最開始還只是有「少年愛」的文學作品,後來首先出現的是「從已有的動漫作品中挑選兩名男性放到只有男性的世界裡」的腐系(801)作品。這其中除掉純粹惡搞的,剩下被商業化運營的就是BL向的領域。這種腐系的漫畫、小說描寫男性間的性愛,在世界上流傳至今。當然,其流行程度因各國的宗教、管制的差異而不同。儘管如此,在中國還是有《801彼女》這樣的BL雜誌、法國有法版的《BE BOY》、美國也有叫做《BOYS' LOVE MANGA》的BL研究書籍。另外腐系在德國女性中間特別有人氣。前陣子我去法國的JAPAN EXPO(日本博覽會)的時候還看到德國的BL作家在開籤售會。
《BE BOY》
-BL在德國很受歡迎是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嘛?
藤本:應該這麼說:在德國漫畫讀者女性很多,比起少年漫畫,少女漫畫的人氣遙遙領先。德國是個不可思議的國家,自己國家幾乎沒有漫畫文化。他們原本看的基本上是美國漫畫、法國漫畫,總之都是靠輸入。20世紀末,日本漫畫突然湧進德國,當初有個叫Carlsen的出版社把出版的漫畫全部換成日本漫畫,銷量一下子翻了40倍。雖說那時候的主力是《龍珠》這樣的少年漫畫,然而隨之而上,Egmont Ehapa的《美少女戰士》一樣引起了極大反響。此前歐美圈的漫畫基本上是男性寫給男性看,看到了這樣的作品後,女性想著「還有這樣的作品呢」而趨之若鶩。女性讀者多了,BL也隨之人氣日漲。我想,正因為德國自身沒有漫畫的底子才有了這種盛況。
-那麼除了BL以外,其他類型的少女漫畫在國際上推廣得開麼?
藤本:我覺得其實已經有一定的影響力了。和在德國一樣,日本漫畫進入其他國家時,會覺得「這就像是我寫的呢!」的大致都是女性。這些國家內,模仿日漫風格創作的本地漫畫也存在以女性為中心的傾向。
藤本:還有一種要特別提到的是「視覺文學(Graphic Novel,也叫「圖像小說」)」。這原本在北美是一種與小說地位相當的成年向漫畫,最近在歐美越來越受到關注。在日本,由於漫畫市場很大,品類多,於是在海外本來是作為「視覺文學」在賣的東西,到了日本被歸類到漫畫裡面,被淹沒了。事實上在海外市場,漫畫跟視覺文學是兩碼事。特別是日本少女漫畫主要針對的人群是十幾歲的青少年,這樣子,混在其中的「視覺文學」可能就很難找到合適的(年紀稍長的青年)讀者。比如像萩尾望都、山岸涼子這樣的作者,其漫畫文學性和哲學性比較強,可能作為「視覺文學」來發售會好得多。
-也就是,跟少年向的分開來賣,直接指向成人讀者嘛?
藤本:成人作為讀者群體的話,網上的盜版讀物就會少些吧。反過來,(像萩尾望都、山岸涼子的)這些作品,由於本來屬於少女漫畫,可能成為一個契機拉攏一些成年讀者來閱讀少女漫——雖說不是特別大的一個市場,但發展的空間確實是存在的,不應該忽視社會地位高一些的人群。這類裡面的男性作品的話有手塚治虫的《佛陀》、《三個阿道夫》,這些作品當時也確實是被歸類到視覺文學裡才流行開來的。辰巳嘉裕(也叫辰巳喜弘,劇畫的創造者)的作品也一樣。比起在日本的知名度,辰巳在海外會有名得多。2014年秋天,新加坡導演拍攝的動畫電影《辰巳TATSUMI》在角川影院放映。
手塚治虫《佛陀》
(2014年7月8日、明治大學中野校區藤本研究室/構成・文=立花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