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則寓言故事說:
一頭驢子和一匹馬,各自背著一大包鹽,沿著山路走。那頭驢子走了一整天,累得很,它對馬說:「我想把背上的鹽分一些給你背,我實在走不動了,恐怕就要倒下來了。幫幫我的忙吧!」
「我不願意。」馬搖搖頭回答,「我們的主人很明白,你我各有多少重量好背。」
那頭可憐的驢子不再說什麼,咬著牙繼續走下去。可它還沒有走到那座小山的頂上,就倒在地上死了。主人走上前去,把那個大鹽包從它的背上卸下來,全都放在了馬背上。
現在馬背著兩個大鹽包,艱難地趕著沒有走完的路程,它一步比一步吃力,後背好像要折斷一般。它邊走邊想:剛才還不如幫助一下自己的好朋友驢子呢!
2
這使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看過的一個侵華日軍的回憶錄,其中有一段描述讓人深思:
南京大屠殺時,他們幾個日本兵曾經一次性殺害了數百名手無寸鐵的中國人。他們把幾百人聚集在江邊空地上,幾名日本兵用槍逼住人群,由一名日本兵從人群裡挑出一個中國人,槍斃,隔一會兒,再挑出一個,再槍斃。
三八大蓋步槍彈倉只有五發子彈,日本人自己也擔心,如果所有的中國人一擁而上,他們肯定難以招架。但那些中國人沒有這樣做,他們躲在人群中,盼著不要被日本人挑到。誰的心裡都清楚,要是自己第一個衝出去,肯定是死路一條。
等到只剩下最後幾個人時,他們才猛然明白,原來日本人全都想殺。於是一擁而上,但為時已晚,日本兵槍射刀挑,沒有武器的人根本不是對手。
3
另外一個故事的結局和上面則完全不同:
100多年前的一下午,在英國一個鄉村的田野裡,一位貧苦的鄉下人正在田裡耕作,忽然聽見河邊傳來救命的呼叫聲。他奔向河邊,從河裡救起那位險些喪命的少年。
事後知道,那是位貴族的兒子。幾天後貴族登門道謝,問鄉下人有什麼需要。鄉下人覺得救人是天經地義的事,根本不需要什麼報答。在貴族的堅持下,鄉下人的兒子被帶到了倫敦去讀書。後來,這個鄉下人的兒子從倫敦聖瑪麗醫學院畢業了——他就是青黴素的發明人,1945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亞歷山大·弗萊明。
故事並沒有到此結束,在二戰期間,那位幫助弗萊明完成學業的貴族的兒子,在倫敦患了嚴重的肺炎,正是用青黴素才治好了他的病,挽救了他的生命。這個人,就是當時英國的首相邱吉爾。
4
如果那匹馬幫助一下驢子,那可憐的驢子也許就不會死,馬也就不用去背負雙份的重量;如果被日本兵圍住的中國人在槍斃別人時都挺身而出,就會為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人爭得生機;如果沒有弗萊明父親的善舉,弗萊明就沒有求學的機會;那位貴族如果不知恩圖報,他的兒子許多年後也許會死於肺炎。
我們總是覺得別人的事情和自己無關,我們總是覺得不幫助別人天經地義。但事實往往是,幫別人一把不會對自己有多大損失,不幫別人卻可能反受其害。
一個人,如果心裡想的只有自己,那麼,他的世界也會變得越來越小。只有把整個世界裝在心中的人,才會真正擁有這個世界。
我並不相信有什麼因果報應,但我想說,有時候幫助別人,的確就是在幫助自己。
最悲哀的生活,是從一天就能夠看到一輩子
每一個今天,都是餘生裡最年輕的自己
最是無奈是中年(深度好文)
傷你的人,往往是你對他最好的那個人
聲明:本公眾號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轉發朋友圈。任何公共平臺(包括微信公眾號、商業網站、傳統媒體等)轉載需聯繫作者授權並支付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