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第一場雪,一群愛音樂的人在杭州的一家小咖啡屋開始了他們的追夢旅程。
蝦米音樂的前身誕生了。
最早的蝦米網並不叫蝦米網,而是叫EMUMO,取的是EARN MUSIC&MONEY的意思,傳達了它想讓音樂人「都吃飽」的夢想。
時過境遷,音樂人還沒有吃飽,蝦米就先餓死了。
1月5日,蝦米音樂於官方微博宣布,因業務發展調整,將於2021年2月5日0點停止服務,停止所有歌曲試聽、下載、評論等所有音樂內容消費場景,停止個人資料導出或下載,僅保留帳號資產處理、網頁端音樂人提現服務。
此公告一出,即刻在社交平臺刷屏,很多人覺得惋惜,紛紛表示「爺青結」。
自蝦米音樂誕生以來,經過十餘年的精心打磨,培養了良好的用戶基礎。在不少用戶心裡,蝦米音樂身上擁有 「專業」、「小眾」、「清新」等眾多標籤,蝦米的音樂分類有非常詳盡的音樂風格列表以及簡介,對音樂愛好者來說無疑是心中的月光女神。
蝦米音樂關停,可以說一批人的青春回憶就此落幕了。
商業不談青春。
關停公告發出後,蝦米音樂團隊成員在一封告別信中坦言,「不可迴避的是,我們在發展過程中曾錯失了一些關鍵機會。在音樂版權內容的獲取上,沒能很好地滿足用戶多元化的音樂需求,這也是我們最大的遺憾。」
蝦米音樂錯過了什麼?轉折點發生在2015年。
2015年3月,蝦米音樂和天天動聽組成阿里音樂。4個月後,國家版權局發布《關於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的通知》,要求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傳播未經授權的音樂作品,並責令各個網絡音樂服務商將未經授權的音樂作品全部下線。
這一紙通知,意在使在線音樂從此告別無序的盜版,朝正版化方向發展,彼時各大音樂玩家意識到了版權的重要性。
在這場版權爭奪戰中,一開始阿里勢頭正盛,而隨後擁有酷我音樂、酷狗音樂的海洋系與騰訊系合併,成立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一躍成為行業巨頭,阿里音樂頃刻處於弱勢地位,在市場競爭中落於下方。
然而這還不是致命的。人們把致命矛頭指向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的高曉松。
高曉松與宋柯(右),圖片來源網絡
「蝦米之死,歸根到底還是當年的遺毒,勢沒了,就無法再扭轉乾坤了」,作為前阿里人,杭州桃李園科技CEO類延昊認為,「術業有專攻,非專業沉澱出來的是很難做好跨專業的事情的。阿里音樂錯在當年用了高曉松和宋柯。」
高曉松等人先是把蝦米音樂放在一邊,專注於把天天動聽改版為「阿里星球」,意圖將音樂製作、演出、場地租賃、購票、廣告宣傳等音樂產業各環節整合在一起。而這樣的結果是導致App大變臉,用戶體驗極差。不僅方向錯了,還導致蝦米音樂直接錯過了競爭窗口,此後再無機會。
蝦米關停,是高曉松一個人的鍋嗎?
中娛智庫創始人兼首席分析師高東旭認為,蝦米音樂走向關停,有內因也有外因。內因主要有:
1、團隊運營的失敗。被收購後,創始團隊退出,後續接任的幾個團隊,多屬於職業經理人,對於產品的靈魂和感情不能和創始團隊相比,對於產品核心精神缺乏有效的領悟,此外還有阿里巴巴大文娛人員的變動以及機制的原因。
2、戰略的失敗。天天動聽和蝦米音樂合併為阿里星球,從產品設計以及用戶體驗上,目前來看,比較失敗,這種勢能一直影響著蝦米音樂後續。
3、隨著天天動聽的關停以及蝦米音樂的沒落,阿里巴巴對於音樂版權的投入日益保守,喪失了版權優勢以及對於音樂人的扶持資金的支持。
4、阿里巴巴內部對於蝦米以及大文娛相關內容整合的未達到預期,在阿里巴巴相關生態中處於尷尬地位。
外因主要包括三點:
1、其他移動網際網路應用對於用戶聽歌軟體的時間的佔用,例如短視頻以及直播等。
2、競爭對手日益強大,網易雲音樂和QQ音樂迅速開疆闢土,分別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優勢,分流了用戶。
3、國家對於正版音樂版權政策,也加劇了現有音樂平臺對於版權以及優質內容的競爭。在這場競爭中,蝦米明顯後勁不足,漸漸式微。
正如中經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端所言,關於蝦米的起落故事已經在坊間持續數月,其社會關注度和影響早已超越了一個簡單的音樂播放器層面,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它是我國音樂數位化轉型進程中版權規則逐漸明晰和內容與電商融合探索路上的一個側影。
蝦米音樂的沒落,不得不提到音樂版權的爭奪。如今音樂市場,可以說得版權者得天下。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表示,這些年來,各大音樂巨頭之間的版權大戰已經愈演愈烈,不少音樂巨頭都集中開始進行版權獨家的壟斷。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些歌是這家音樂巨頭獨有,有些歌則是另外一家音樂巨頭獨有,這對於較小的音樂平臺來說是巨大的打擊。因為聽眾是來聽歌的,一旦你的平臺上的歌曲數量過少,就會導致聽眾的流失,實際上音樂戰場已經成為了一個白刃戰,甚至說紅海的狀態。
對於大多數的音樂企業來說,當前的音樂版權已經成為了軍備競賽,在這個版權軍備競賽裡面,任何一家企業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對於蝦米音樂來說,雖然其成立較早,但其本身在版權競賽上面的市場競爭優勢並不大。一方面阿里對於蝦米音樂的扶持資源相對而言並沒有那麼多;另一方面,蝦米在整個市場上的影響力也相對有限,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維持一個不賺錢甚至需要大量消耗資源和資金的平臺,無疑是一個不太合理的選擇。
如果說音樂市場是巨頭之間的競爭,那麼小眾音樂何去何從?
高東旭認為蝦米的關停並不意味著小眾平臺走向終結,隨著人工智慧技術以及音樂產業的再次復甦,小眾音樂平臺會以更加豐富的垂直音樂社區、社群、應用的方式存在。
「蝦米的關停不代表小眾音樂走向暗黑時代,相反會激勵一些新生的小眾音樂平臺更加堅定理想和信念」,中國青年劇作家導演向凱對筆者表示:
「我相信不少蝦米人會在其他有音樂的地方繼續放光發熱。同時我也呼籲國家給予有情懷,有抱負,有思想的音樂平臺幫助和支持,不讓蝦米音樂含淚消失在茫茫的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