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文來自「電影山海經」公號,由「上海隊長」妖靈妖撰寫,授權轉發。當中的大陸版原創電影書太少了,能看出我們的差距,2016年應更加努力。
自2009年起,每年年末推薦十本值得一讀的電影類中文圖書,所讀有限,僅供參考。排名不分先後。
《用鋼筆戰鬥的<電影筆記>》漫遊者文化 2015年10月
《電影筆記》(大陸翻譯成《電影手冊》,以下沿用《電影筆記》)因法國電影新浪潮而一起被神話,每一年的年度十佳被奉為年度關於藝術電影的最高品味選擇,但若按照本書作者艾米麗·畢克頓的說法,《電影筆記》其實從1980年代開始就已經走向了大眾流行,變成了一本關心奧斯卡和票房的主流電影雜誌,它不再是雄心勃勃要改變電影觀念來挑戰現有電影評論模式,因為它自己也變成了其中一份子。
《用鋼筆戰鬥的<電影筆記>》是關於《電影筆記》自創刊到2009年間的簡史,畢克頓沒有在書裡大擺八卦(即便有也是淺嘗即止),而是通過紮實獨到的評述,將《電影筆記》在不同時期的取向、特點和影響勾勒出來。這無疑是一次去神話或重新定義神話兼而有之的書寫,在閱讀過程中也我們看到對於《電影筆記》真正重要的文獻,華文世界的確也翻譯得不多,有待更多學者去發掘。
《香港電影2014》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2015年8月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叢書至2015年已出版了41種,其中《香港電影回顧》系列自1994年起每年一本不離不棄地討論香港電影,2014年這一本由於特殊的政治氣候影響而更顯珍貴。全書的編輯形式與以往回顧一樣,也是當年上映的香港電影以及華語電影的影評為主,最精彩的莫過於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投票時的討論實錄。從討論中可以看出香港影評人對待港產片和香港導演演員作品的認真態度,被大陸評論界或觀眾認為的爛片,他們也會有自己的角度去分析,即便你不一定認同這種分析,也定會受到啟發。除此之外,書內還應對了2014年香港那宗大事件增加了三篇文章,作為歷史性證言,另外增添的紀錄片單元回顧和向逝去影人致敬的文章也都煥發新意。無論香港電影如何被大陸媒體和評論誤讀,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這本回顧書總是一種獨一無二的有力回應。
《光陰的故事》行人出版社 2015年7月
過去三十年間,每隔十年就會誕生一部關於「臺灣新電影」的紀錄片,1992年是羅維明拍攝的《舊影重溫》,2002年是蕭菊貞執導的《白鴿計劃》(好像要被收錄到標準公司明年三月發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藍光花絮中),這兩部都是以採訪當事人的形式回顧臺灣新電影,到了2014年由謝慶鈴執導的《光影的故事》則轉換角度,藉由世界各地電影人的視點來講述臺灣新電影的影響,此片入圍了2014年威尼斯電影節經典單元。
《光陰的故事》與行人出版社的其他出版物一樣有著雅致的設計品味,值得圖書設計師參考。此書採用了書+碟的組合形式,碟為雙碟版DVD,第一碟收錄紀錄片《光陰的故事》109分鐘正片,第二碟收錄116分鐘刪除或延展片段,光是這個配置本身就已經值得收藏。而書的內容包括了紀錄片所採訪的全部素材的文字版,以及港臺學者談臺灣新電影的文章、新電影宣言全文、2012年四場臺灣新電影三十周年討論會記錄。紀錄片由於篇幅所限,因此對受訪者所談內容會有所取捨,但通過文字的方式予以還原,對於觀眾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復盤過程,有些沒有被收錄的論述反而精彩過正片,就像阿薩亞斯把付東駁得啞口無言的段落。
《世界電影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
這套牛津世界電影史的原版出版時間是1996年,當時是為了紀念1995年電影誕生100年而編撰的,待到紀念電影誕生120周年之際才出了中文版。中文版分為三卷,總計1600多頁,可以分拆也可以成套購買。全書由電影史學家傑弗裡·諾維爾-史密斯主編,第一卷為無聲電影,第二卷為有聲電影(1930-1960),第三卷為現代電影(1960-1995)。每一部分都討論該時期電影的一般性問題如製片廠體系、技術、類型、美國和歐洲的主流電影和獨立電影等各個方面,然後再討論世界各地的電影以及該時期代表人物介紹。全書邀請了八十多位電影學者、影評人撰寫在他們學術領域內擅長的內容,如保羅·謝奇·烏賽寫無聲電影的誕生放映和保存修復、裴開瑞寫1949年前的中國電影、小松弘寫日本經典電影、大衛·鮑德威爾寫小津安二郎、李焯桃寫香港電影等。由於是百科全書式、涉及面相當廣泛的長篇巨著,因此光譯者就有兩位,《虹膜》雜誌主編magasa擔任了全三卷的審校工作,為譯文質量保駕護航。
《胡金銓武俠電影作法》後浪出版公司 2015年10月
這是目前關於電影大師胡金銓的華文圖書中最好的一本。編者是日本電影學者山田宏一和宇田川幸洋,他們都是胡金銓的影迷,因此找到機會對胡金銓進行了一次長達30小時的詳細採訪,仿造著名的特呂弗採訪希區柯克風格,所有提出的問題都經過悉心準備,加上胡金銓的回答霸氣十足、金句迭出,因此一來一往仿如高手餵招一般,好看過癮。非常令人慚愧的是,這本關於華語電影大師的書是由日本人採訪與出版,據說在日本出版後虧蝕嚴重,此後於1998年出版了港版中譯本,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迅速絕版。後浪出版公司此次出版的版本即是1998港譯版的大陸簡體字版,讓這樣一本研究胡金銓的寶書重見天日,實在是新世代影迷之福。
《剪輯之道》後浪出版公司 2015年2月
沃爾特·默奇是《現代啟示錄》的音效師,1997年因《英國病人》獲得奧斯卡最佳剪輯和最佳音響兩座小金人。麥可·翁達傑因創作《英國病人》而獲得布克獎。兩人相識於《英國病人》的片場,工作之餘,翁達傑產生了跟默奇一起合作一本關於電影的對話錄的想法,《剪輯之道》由此誕生。全書就是翁達傑訪問默奇關於電影剪輯、聲音處理等領域的訪談,他也從文學創作的角度來思考另一個媒介的創作過程,默奇不僅詳細講解了自己在《現代啟示錄》、《教父》系列、《歷劫佳人》重剪等工作中的幕後故事,也分享了他的藝術觀,讀者能在兩個不同藝術領域裡的大師間的思維撞擊和優美的文字中得到額外滿足。
《生活本身》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15年3月
影評人羅傑·伊伯特於2012年出版了他的回憶錄《生活本身》,2013年因病去世,同名紀錄片也在次年由他生前推薦鼓勵過的導演斯蒂夫·詹姆斯拍攝完成。伊伯特的去世,意味著一種熱情、專業、誠實和偏執的影評寫作方式的消失,《生活本身》與伊伯特的影評一樣,擅於用最簡單明了的詞彙精準而引人入勝地描述人或事,《我的新工作》和《採訪者》這兩章若是單獨拿出來讀,也可視做優秀的散文。全書不僅僅是伊伯特的個人生活回顧,也包含了他對電影圈、影評圈的一次審視,一些此前從未被提及的事情也許會讓讀者略吃一驚。
《電影之聲》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年4月
北京大學出版社繼《聲音》、《視聽》之後又一本與電影聲音有關的書。此書收錄了27位電影聲音創作大師的訪談,這些人中有同期錄音師、音樂混錄師、聲音指導、音響剪輯監督等等,大部分人都獲得過奧斯卡獎,他們參與的影片也多是觀眾耳熟能詳的經典影片如《美國往事》、《E.T.外星人》等。訪談圍繞著他們各自的工種展開,同時涉及到了他們各自專業上的得意之作是如何被創作出來的,如《阿拉伯的勞倫斯》的聲音修復、《憤怒的公牛》裡拳拳到肉的聲音、《納什維爾》多軌錄音、《星際迷航》電影版裡企業號的聲音是如何從無到有地被創造並完美地傳遞給觀眾的。
《星際大戰如何以原力徵服全世界》高寶國際 2015年12月
在《星球大戰:原力覺醒》即將喚醒大陸影市之前讀這本書算是十分應景,全本記述了星戰六部曲從構思到誕生以及與之緊密相隨的迷影文化如何把它推向了神壇,全書包羅萬象,即便是最資深的星戰迷,也可以從書裡獲得他此前從不知道或者混淆不清、出處不詳的八卦和新知識。這本書對於大陸那些手捧熱錢的無腦老闆以及等待熱錢進帳撈一筆就走的無料影人來說,更是必讀的。因為它講述了目前大陸影業最熱門的一個概念:IP的誕生與成長。此書除了講述星戰系列的幕後製作過程外,也從商業體系角度講述星戰系列如何從一個故事發展到一個品牌一個產業,在過去40年裡如何賺入370億美元,銷售商品超過200億件(全球人手三件……)。
《對話伍迪·艾倫》凱特文化 2015年12月
這是伍迪·艾倫的傳記作者埃裡克·雷克斯編寫的訪談錄,對話時間自1971年起至2009年,基本上涵蓋了伍迪·艾倫一生最重要的創作時期,全書將談話的時間順序打亂,根據影片構思、劇本寫作、選角和表演、拍攝與現場、執導、剪輯、配樂和個人從影生涯這八個主題重新編排,並對其中的訪談年份和背景做了注釋,因此雖然時間線跳躍,但不顯突兀與凌亂。伍迪·艾倫在訪談中百無禁忌,談自己對電影和電影圈的看法,直抒創作理念的同時也保持笑匠本色,大抖包袱,連卓別林也被他黑了。
讓我們用他的一段話來結束這篇文章吧:「我注意到關於電影的垃圾書籍真的遠勝於其他書籍,這正好符合那種人們願意花九十分鐘看一部電影而不想要慢慢翻閱一本書的市場契機,不過這樣竟也能提供足夠的知識內容,讓那些學究們賴以維生」。
今日放映 | 4k《冰血暴》最後一次放映,坎城最佳導演獎,點擊「閱讀原文」格瓦拉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