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跡 Something The Lord Made (2004),豆瓣評分8.7
屬於種族歧視和隔離年代的特殊產物,一黑一白兩個男人之間的特殊羈絆,創造的不僅僅是神跡一般的醫學歷史,還是那個年代人們的尊重與信任。
2、巴格達急診室 Baghdad ER (2006),豆瓣評分8.6
真實的血腥
3、白領日誌(2008),豆瓣評分8.5
僅以本片獻給胡一成醫生。
4、死亡醫生 You Don't Know Jack (2010),豆瓣評分8.5
我們還在努力爭取有尊嚴的活著,他們已經在爭取如何有尊嚴的死去。阿爾帕西諾真是個老戲骨,滿是皺紋的臉上再也看不到教父的鋒芒了。
5、心靈點滴 Patch Adams (1998),豆瓣評分8.5
喜歡愛情的人可以把它當成愛情片來看,喜歡勵志的人可以從中找到繼續前行的力量。羅賓真的太適合演這一類心靈導師的角色了,而那首愛的小詩讓我徹底溼了。最後,我希望所有學醫的同學都能看看,因為你們不僅僅是來醫身病,更是醫心病。
6、恩賜妙手:班·卡森醫師 Gifted Hands: The Ben Carson Story (2009),豆瓣評分8.3
不錯的勵志片,雖然不像一般勵志片的激情鬥志,但還是讓人心生鼓舞。此關教育鼓勵(工作前,母親),此關努力奮鬥(工作後,自己)。在當時備受歧視和不公的社會環境下,男主角沒有去做無謂的抱怨和爭鬥,而是咬牙忍耐後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終於功成名就,那自然是最成功的證明和反擊。
7、生存證明 Living Proof (2008),豆瓣評分8.1
醫學界人士也如同法律界人士一樣總是面臨著道德的兩難境地:在不得不遵守普遍規則和程序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必須承受每一個個體和個案所帶來的對自己內心深處憐憫與良知殘酷拷問。而對此我們似乎只能選擇堅持,即便這樣對自己以及正在承受著莫大痛苦甚至絕望的當事人或者患者來說的確非常殘忍。
8、罪與錯 Crimes and Misdemeanors (1989),豆瓣評分8.0
較明顯的猶太背景,以表象相對輕鬆實則沉重的詩意方式處理關於死亡的哲學問題,濃重的伯格曼影子。不要低估伍迪的赤子之心(他自稱「較滿意的作品」)。最後一段說教真是太好了,我們就是所做選擇的總和,不是所有的罪都會被懲罰,不是所有的錯都會被發現,生活仍然在無望繼續;上帝和真理究竟誰更重要,沒有給出的答案,延續在以後作品中。
9、親愛的醫生 ディア・ドクター (2009),豆瓣評分7.9
關於一個醫生的死亡以及死亡背後的一系列複雜真相,關及金錢,名譽,情感,道德,倫常,還有愛。細想來,作為官僚體制一部分的所謂醫院,比之於那些心心念念體察人情的小診所,優勢又何在?要知道,不近人情並非醫生的天性,而是被頑固體制薰陶出來的久已有之的禍根。
10、陸軍野戰醫院 MASH (1970),豆瓣評分7.9
這種拍法即便放倒今天也夠大膽了:全程高能無主線,純碎片式的敘述甚至是堆砌;散點透視無焦點,人人是主角,但人人又只是配角;每一個操作看似都犯了大忌,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的效果,用荒唐的手法去映射更荒唐的行為——即戰爭。
11、誘惑醫生一百天 La grande séduction (2003),豆瓣評分7.8
一般溫情,十分搞笑
12、流氓醫生 流氓醫生 (1995),豆瓣評分7.7
在95年的香港影壇算是一股清流,沒有黑社會,沒有性愛仇殺,有的是劉文的玩世不恭和一幫真正演技在線,付出了真感情的好演員,本片在梁朝偉眾多作品中算不上最有名的,但是卻保持了偉仔一貫的高水準,值得收藏
13、神的病歷簿 神様のカルテ (2011),豆瓣評分7.7
慄原醫生現在也依然會哭,回到家門前才偷偷地哭。——「悲しむのは苦手だ。」 醫療工作者們是需要一顆多強的心臟,才足夠在這殘酷而無助的孤途上繼續走下去。
14、孽扣 Dead Ringers (1988)
有一種分裂是合二為一。在心理恐怖層面上,可能真的沒人比柯南伯格更牛。
15、醫生故事 The Hospital (1971),豆瓣評分7.7
純正的魔幻現實主義啊哈哈,「該死」的醫生們和「替天行道」的病人,通篇黑色幽默,男主的悲天憫人之心是僅有的樂觀情緒。
16、醫者童心 (2015),豆瓣評分7.6
我特別欣賞這樣的電影,小而精緻,編劇也是花了大心思,非常有底蘊,無論是文言文還是中醫知識,真的很棒的電影!
17、再生之旅 The Doctor (1991),豆瓣評分7.5
在苦難的邊緣,他窺見生命和生活的最美的感動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