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創作過程是將某一種主觀上的情感心理轉化為可以直接看到和聽到的形式。將客觀主觀化之,實際上就是藝術家的創作過程。藝術家不可能在事前有目的地去設計自己的情感,去設計自己的主觀意識。有可能藝術家會提前有一個想要表達的主題,但是絕不可能去設計情感。這就使得藝術創作過程中必然會摻入許多自發性和無意識性。
因此,在藝術創作與欣賞之中無意識表現出的東西實際上都有著深刻的意識根源。藝術創作是人類的自由的一種表現,這其中無法排除人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的產生才使得美與藝術有可能成為對象化了的人的本質。
在今天,關於藝術的定論尚無明確結論;藝術的定義被不斷豐富,成為一個開放性的概念,我們在給出答案的同時,另一個回答又迅速出現。新時代新科技的不斷發展,多元繪畫形式的不斷呈現,人們試圖以多元主義、以後現代主義的思想闡釋當代油畫藝術,消除藝術與非藝術界限,摒棄了對藝術本質性的探究。
事實上,發展到今天的各種藝術形式,無論分類為哪一種,都不可混為一談。難道,真的如同黑格爾、丹託等提出的藝術終結論一樣,藝術就此終結了嗎?或是說藝術共通性真的來臨了嗎?它被普遍適用了?不再具有真實意義了?在解釋這一系列問題之前,都離不開對當下藝術現狀以及藝術本質的繼續探討。
就藝術本身這一傳統的形上學的命題來看,從實踐本體論分析,藝術是一種精神生產;從社會學角度分析,藝術則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形式。為此,藝術有遵循其自身規律發展的一面,同時又有受制於社會物質生產關係必然制約的一面。
美學唯心主義認為,現實世界是藝術的藍本,藝術的功能是摹仿現實世界,但否認了藝術來源於現實世界的真實性,而主張藝術家個人的主觀意識的模仿。
美學唯物主義則承認藝術是客觀世界的真實反映,拋棄了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擺正了意識與存在的關係。車爾尼雪夫斯基以批判黑格爾派關於藝術唯心主義的思想,闡述了「美是生活」的觀點,藝術來源於現實生活,是自然界中的事物、現象的客觀反映與存在的形式。
馬克思主義的藝術本質觀明確提出,藝術屬於社會意識形態。人類社會呈現由經濟基礎至上層建築轉變為意識形態的構成方式,由於藝術這一意識形態表現形式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因此,它受制於上層建築,也受制於其他的意識形態影響。但與此同時,藝術又通過人的審美意識反作用於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也影響其它意識形態形式的形成。以審美的方式反映現實社會生活,從生產實踐中發現藝術,同時把藝術作為一種滿足人類審美需求的精神產物,將藝術作為審美主客體的特殊形式。
任何藝術,都必須存在於以「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意識形態」為架構的社會之中,藝術是一種源於人類社會生活的意識形態表現形式。馬克思的藝術本質觀在美學史上屬於前所未有的創舉,為藝術本質、藝術特性、藝術創作提供了科學的判斷。
藝術的美妙就在於能夠將藝術家們的主觀精神充分的表現出來,對於同一個對象,每一個藝術家都會有不同的表達想法,藝術家可以隨意組合這個對象的形狀、線條、色彩等等,因而才能產生不同的藝術作品。即便是以「想要忠實的記錄下對象」這樣的目的來進行的創作,也絕不可能完全脫離主觀精神的影響。
因此我們還可以從更多角度來認識藝術的本質,藝術本質尚不存在一成不變的永恆定義,它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不斷進化的命題。但從迄今為止的認識程度來看,當前似乎可以如此認為:藝術是一種創造審美形象的精神生產,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意識反映形態。藝術具備審美人類學的本質,是人類創造審美的符號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