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彭昕燁
18歲,畢業於東湖中學,疫情期間曾在方艙裡備戰高考,現在湖北商貿學院就讀
12月15日,長江日報微信公眾號上的推文《謹以此片獻給我們一起走過的2020》,又讓這一年來刻骨銘心的回憶滾滾而來:黑板上寫著高考衝刺,我和同學們正在爭分奪秒吃午餐,驀然回頭間,長江日報攝影記者拍下了我的樣子。人生的太多第一次都發生在這一年,有恐懼,有焦灼,有溫暖,有堅持,它們都化作了愛和收穫,成為我最有意義的18歲成人禮。
■ 我住進了前所未有的「大病房」
今年2月初,我家中接二連三出現狀況,家人全部被確診為新冠肺炎。2月6日凌晨,社區打來電話:「孩子可以安排進方艙醫院!」得到通知,還在病中的父母揪著的心終於放下了一點。
我被接走的那一天,天黑著,還下著細雨。爸爸媽媽一直把我送到車上,「好好吃飯,好好吃藥,聽醫生的話……」媽媽邊流淚邊囑咐。當時走得匆忙,我隨手抓了幾件衣服,帶上手機耳機、充電器,全部行李就是一個書包。後來才得知,自己是第一批入住方艙醫院的患者。
進艙的記憶仿佛還在昨日,躺在4104號床上,我努力適應著新環境,這是個前所未有的「大病房」,板材把空曠的會展中心分隔成一個個病區,鐵架子上下鋪,只有下鋪住人,每人一個床頭櫃、一個整理箱,裡面有洗漱用品、拖鞋、電熱毯。摸著嶄新的被褥,我有點不安,也很焦慮,我能否順利戰勝病毒?高考已經倒計時了怎麼辦?無數的未知讓我難以入睡。
第二天天亮了,我才得知負責自己病區的「白衣天使」來自貴州省支援湖北醫療隊,照顧我們這個病區的是來自遵義的護士長李蘭。醫護們太辛苦了,經過幾天觀察,我發現他們穿著厚厚的防護服,一忙就是6個多小時,喝水、吃飯、上廁所,都得等換班以後。
■ 康復後,我撥通了獻血電話
為了讓我順利備考,醫護們對我格外照顧,沒有檯燈和紙筆,他們就想辦法準備;方艙夜裡10時熄燈,就讓我去值班室複習……看著忙前忙後,但卻極其溫柔耐心的醫護們,我心中一動,「不能讓她們對武漢的印象,只是辛苦」。作為藝考美術生,我決定用畫筆,記錄下溫暖的瞬間。
我畫的第一幅畫,就是李蘭姐姐,畫中,她正細心地給患者做檢查,從頭到腳裹著防護服,雖然看不到臉,卻充滿著溫暖的力量。2月27日,當我將這幅素描送給李蘭姐姐時,她開心極了,說這是她收到的「最珍貴的禮物」。當時,我和她約定疫情結束後一定再見,到那時,我不是病患,她也不是護士,我們是患難與共的姐弟。
3月2日,我拿到蓋著章的《江漢方艙醫院出院證明》,我戰勝了病毒,那一刻我感謝自己的毅力,更感激援鄂醫護的精心照顧。
為了讓更多的病友戰勝病毒,我撥通獻血電話,作為康復者報名獻血。「是國家的免費治療,是醫護人員無私的幫助,讓我重新生龍活虎。我的舉手之勞就能幫助到更多的人。」來到金銀潭醫院,我獻出了400CC的全血,那一刻我為自己驕傲。
■ 高考結束,我穿上志願者紅馬甲
5月6日,我重新走進了校園,為實現夢想進行最後的衝刺,在跟新冠病毒搏鬥後,我更加珍惜剩下的心無旁騖的學習時光。在碧波浩渺的東湖邊,書聲蓋過蟬鳴,在母校東湖中學的香樟大道,瀰漫著淡雅香味的松桂路,還有寓意美好的桃李亭,校園的很多地方都留下了我讀書的身影,校園的一草一木也是那麼令人懷念。
7月7日,這一天註定是需要銘記的七月高考日。高考前,好久不見的醫護「小姐姐」們發來祝福:「要考試了,乖,加油哈!」「注意休息,放鬆心態,早睡早起!」她們還寄來了貴州特產牛肉乾、臘腸和硒米,給我加餐。帶著溫暖和信念,我踏上了考場。我記得高考完的那一天,雨過天晴了,我在考場前留影,永久地紀念這一時刻。
高考結束,我鄭重填寫好《志願者註冊登記表》,穿上紅馬甲,正式成為協和醫院的一名志願者。幫我續寫愛心接力、圓了義工夢的,是當時的江漢方艙醫院院長、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黨委副書記孫暉。疫情結束後,孫院長經常通過網絡平臺,與全國各地的醫院和高校做交流,我曾作為方艙醫院正能量典型出現在他的課件裡。協和醫院為血液病兒童專門設立了「愛心學校」,我成為了孩子們的美術老師,教孩子們畫畫。
從不幸感染新冠病毒,進入方艙治療,治療過程中為醫護畫像,擊退病毒重新回到校園,直至戰勝高考,作為康復者獻血幫助其他病人,作為志願者在協和醫院的「愛心學校」教患有血液病的孩子們畫畫……今年9月,我正式成為了一名大學生,學習視覺傳達專業,站在人生的新起點上,我希望能繼續用畫筆,用光影記錄並傳達這世間的感人瞬間。
(長江日報記者楊楓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