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包含深度劇透,主要對影片中一些不易察覺的細節進行解讀,如果不想被劇透的朋友可以去看小編上一篇文章——《遍地英雄,東方魔樓——電影<八佰>解析》。
總的來說,《八佰》中出現的演員眾多,而且夾雜各地方言,所以觀影時候往往低頭看一眼手機就可能會錯過一些細節。我先從一些主要人物和勢力的角度來稍作分析。
杜淳飾演謝晉元
88師262旅524團第一營。最高指揮官——謝晉元,當他帶領420餘名戰士進駐四行倉庫,首先自己已經明白這可能是一場不歸之旅。
1937年是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一年,國民軍雖然裝備精良,也取得了一些局部戰爭的勝利,但是日軍在長達三個月的淞滬戰役中,採取包抄戰略和閃電強攻的策略,後知後覺的國民政府明白已經無力回天,終於在10月份決定將大批軍隊撤離上海。
88師負責掩護大部隊撤退,同時國民政府想通過「雖敗猶榮」的形勢向世界傳遞抗日的決心。可是88師師長卻認為,沒有必要做無謂的犧牲,於是綜合考量,派262旅524團第一營完成任務。
謝晉元對這一切非常了解,作為軍人,作為指揮官,他非常專業地開展了指揮任務。當國民政府特派員前來遊說,讓軍隊撤回租界,謝晉元其實也是心裡有底的,他一方面服從命令,安排好一切,另一方面他也預料到撤回租界或許只是換一種死法,所以他帶領士兵,戰鬥到最後一刻。
影片中一個細節表明,其實524團第一營不過420多人,但是為了壯聲勢,充當了「八佰」人。
歐豪從白鶴少年變身白馬少年
不是「逃兵」的「逃兵」。在影片開頭,講述了一行向上海進發的士兵。在黑暗的場景和泥濘的路上,我們通過隻言片語得知,這是一群前往上海支援淞滬戰役的雜兵,他們有的曾經上過戰場,有的只是部隊裡的文職,甚至有的只是務農的農民以及未成年的孩子。當他們抵達上海,遇到了兩撥人,一撥人是正在殺人的日軍,團隊中很多人連槍都沒有用過,馬上被嚇得魂不附體;第二撥是正在撤退的國民軍,他們預感到自己的消息滯後,現在進退兩難。
在這種情形下,這群雜牌士兵遭遇了一次小規模戰鬥,部分人死去,部分人被俘虜,還有幾人被謝晉元領導的524團第一營帶回四行倉庫,還被冠上了「逃兵」的帽子。
不管多麼宏大的故事架構,通過小人物說完大故事幾乎是所有影片的慣用手段,因為影片是給所有人觀看的,而故事對於觀眾是平等的。所以在影片中,這些所謂逃兵有的在成長,有的一直想找機會逃脫。他們的故事一方面體現了面對戰爭普通人該有的恐懼,也體現了這些所謂英雄其實也非常平凡,每個人都會成長。
在影片前半段,這幫「逃兵」被禁錮,後來被派去修築防禦工事,之後他們學會了用槍,還組建班級,完成了升國旗的壯舉。 那一刻,他們終於融入了這個團隊。
在影片快結束時,這個班級也主動擔負起敢死隊的任務,主動出擊,保護其他人員撤退。
永遠找不到歸宿的軍隊——日軍。在淞滬戰役爆發的前一個月,77事變拉響了抗日戰爭的序幕,日軍侵華的事實,成為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永遠的痛。但是來自島國彈丸之地的日軍,註定要在這片大地上失敗。他們是一支無根無源的軍隊,也是一支精神扭曲的團隊。
在長達三個月的淞滬戰役中,日軍將國軍打得節節敗退,但是在四行倉庫戰役中,日軍的顏面被狠狠地刺痛了。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原計劃輕易攻破的六層樓倉庫久攻不下,戰鬥能力和指揮能力被質疑,所以影片中有一段是中日雙方將領會晤的片段,日方將領表示,你們的頑抗讓我的軍旅生涯蒙上瑕疵。第二,四行倉庫的位置十分尷尬,倉庫周圍有大量煤氣罐,如果用重器強攻可能會引發非常大的傷亡;同時,與四行倉庫一河之隔就是英法等國的租界,日軍不得不認真考慮與其他國家的關係。
當昔日的「逃兵班級」,成功在樓頂升起國旗,日軍的士氣被再次羞辱,所以派出了兩架飛機,想要將國旗打垮。在「逃兵班級」的守護下,國旗雖然跌落但是重新升起,這幾乎預示著之後抗日戰爭的結果。
但是實力的懸殊,以及國民政府的無力,這場戰役還是以日軍佔領四行倉庫劃上句點。
隔岸觀火的人們。「八佰」的故事之所以流傳至今,就是因為這場看似不起眼的戰役,收到了租界內所有人的「圍觀」。我們簡單分以下幾類:
第一類是吃瓜群眾。自從1840年以來,中國不斷被西方列強侵略,而租界作為不平等條約下的產物,在戰爭爆發時成為了最後一處安全的所在。群眾們吃瓜的同時,也作為一名中華兒女,面對奮勇抗戰的將士,哪怕自己活得再卑微,再想置身事外,也無不動容。這裡就包含了普通市民、演藝人員、商人等等(其中關於影片中的戲曲會專門做一期分析)。
影片中的電話線是真正的「生命線」
第二類是愛國人士。首先,有三名學生偷跑到四行倉庫,加入「八佰」壯士。其次,有愛國人士發動募捐,想方設法投運物資,還有一名女士連夜送來了國旗(女生怎麼回去的感覺處理地有點草率)。最後,最感人的莫過於,愛國友人展開的「生命線」。
關於「生命線」影片中處理的比較隱晦,大概是這樣的思路,為了給四行倉庫送去最新的消息,租界中的中國人準備拉一根電話線進去。但是租界內,英國勢力嚴禁人們進出,而在遠方的日軍,則是見人就殺,只要衝出租界範圍,就格殺勿論。這時有一幫有膽識、肯慷慨赴死的人士,留下遺言和遺物,幾乎是一步一步將電話線送到四行倉庫。有的外國人士對這種行為發出嘲諷,可是在租界內的其他國人,包括觀影的觀眾,幾乎是用眼淚看完了這一段。
第三類是想置身事外的外國人。中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處主戰場,而淞滬戰役是日軍侵華行為全面爆發的開始,這在當時可謂是一個時政大IP。這些外國人馬上派出各種記者,甚至還升起了氫氣式飛機,只希望能拍到好的片段,掌握第一手戰鬥實情。但是其他英法等國,實質上也是侵略者,所以他們的觀點有失偏頗,可能唯一的貢獻就是把國軍奮勇抗戰的片段傳遞給世界。
自77事變後,中國向美國以及英法主導的國際聯盟求援,希望西方列強履行《九國公約》的職責,協助中國制止日本的侵略。而與會國準備在10月下旬於布魯塞爾集結商討對策。可當「八佰」壯士的戰鬥事跡傳遍世界,卻得來了布魯塞爾會議延期的消息。
會議延期有沒有其他國家阻撓,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事實告訴所有人,上海被日軍佔領只是時間問題,「八佰」壯士的戰鬥已經淪為一場政治表演。
姚晨飾演何香凝
第四類是國內政要。可以何香凝作為代表,她是國民黨左派的代表,同時也是傑出的女權運動領導者,從她的視角,我們看到了以下信息:第一,作為國民黨政權當時的骨幹,從國民夢中醒來,清政府的推翻並不能改變中國近代被侵略的事實;第二,以何香凝為代表的一行人,開始懷疑蔣介石政府的政策和方針,也許真正能救中國的,另有其人。事實上何香凝最終棄暗投明,加入了共產黨的團隊,可以說淞滬戰役是一個引子;第三,「八百壯士」拖延戰鬥時間,有很大因素是想爭取國際上的援助,但是布魯塞爾會議關鍵時刻的延遲,打破了被動等待救援的「美夢」,只有奮起反抗,靠自己才能贏得勝利。
事實上,之後中國共產黨「統一抗日民族戰線」的方針,才是打贏抗日戰爭的思想基礎,抗日不是一個政黨的事,也不是某個局域的事,是全部中華民族兒女共同的責任。
在影片結尾,可以預料到的是,部分「八佰」壯士進入到了英法公共租界,可現實是殘酷的。租界中的外國人並沒有友善對待這些英雄,而是以妨礙租界公民安全為由,統一關押,雖然有一定的自由,可是也只能在熱心市民的幫扶下生存。而日漸無能的國民政府,也沒有花費更多的精力發出引渡和救援。「八佰」壯士的故事最終只是成為一個標誌性事件,並沒有對抗日戰爭的進程,以及他們倖存者各自的人生有更大的改變。而這也是一定程度造成該片口碑兩極分化的一大原因。
未完待續,下期我們繼續討論一下影片中的戲曲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