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上海科技館、上海海洋水族館推出了新的展覽,將成為市民春節裡的好去處。上海海洋水族館為公眾集結了9種「吉運小鼠」,迎接鼠年的到來,它們都是鼠魚家族成員。上海科技館展示的則是海中巨無霸——鯨魚,「鯨奇世界」展覽昨晚開幕,精美的鯨豚塑化標本、藍鯨心臟模型、利維坦鯨的復原畫卷……會讓觀眾「鯨」喜不斷。
南美洲鼠魚迎鼠年
海洋水族館工作人員介紹,鼠魚和老鼠相似,長著兩撮鬍鬚,體型嬌小,靈動活潑。在其棲息地的幾乎每一條河、每一條支流,都有鼠魚的分布。它們的活動範圍十分有限,分化出了眾多不同的品種。
在上海海洋水族館展出的9種鼠魚,均來自南美洲,所以鼠魚特展設在3樓南美洲展區。根據體貌特徵的差別,它們擁有妙趣橫生的「花名」:「紫羅蘭鼠」因尾部雍容華美的紫色斑紋得名;「太空飛鼠」周身散發深沉的金屬光澤,宛如一艘太空飛船;「熊貓鼠」顧名思義,經典的黑白配搭頗有幾分國寶熊貓的風採。此外,還有花紋特別的「三線豹鼠」、紅紅火火的「紅頭鼠」、外形美麗的「花鼠」等。
遊客在觀展期間,海洋水族館的吉祥物「海馬迪迪」會現身展區,講解鼠魚的科普知識以及與鼠有關的中國傳統文化。1月25日至30日,為增添節日氣氛,海洋水族館B2樓還將舉行「水下財神到」表演。棲身海底的「水下財神」會與觀眾互動、合影。
鯨魚祖先竟是「小豬」
上海科技館的「鯨奇世界」臨展也有很多看點。它包括「大魚傳說」「生存智慧」「生態保護」3部分,分別從文化角度呈現人類與鯨之間的關聯,從生物學角度探索鯨的演化歷程、生理習性與生存智慧,從生態學角度關注鯨的生態保護,倡導公眾保護海洋和湖泊,呵護水中精靈。
「鯨奇世界」的亮點展項包括:兩根5米長的藍鯨下頜骨標本、12件精美的鯨豚塑化標本、1:1的利維坦古鯨頭部模型和藍鯨心臟模型、16米長的龍王鯨和14米長的利維坦鯨的復原畫卷、14件多媒體互動展項。
展覽告訴觀眾,鯨魚的祖先是一種叫印原豬的小型動物,體長約60釐米,距今約5000萬年。古生物學家認為,印原豬是一種半水生動物,類似於如今的河馬。它為何會逐步演化為生活在海裡的鯨魚?原來,鯨類的演化是為了填補一個空缺的生態位。儘管當時陸生哺乳動物的多樣性在不斷增加,但海洋中卻很少或根本沒有哺乳動物。隨著時間的推移,印原豬適應了海洋生境,進化出遊泳能力——尾巴扁平、後腳變大,鼻孔從顱骨的末端逐漸移到頭頂。這一演化歷程使鯨類的祖先可以獲得陸地哺乳動物得不到的資源,從而減少了生存壓力。由於食物的豐富、競爭者的減少,它們的體型變得越來越大。
據悉,本次展覽開創了一種新的策展模式:由上海極展蜂米展示服務中心全額出資,負責設計製作;上海科技館成立策展團隊,負責內容策劃、教育活動和衍生品開發;後續巡展的收益由雙方共享。這是上海科技館探索社會功能延伸、社會化力量參與的一種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