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酸菜仙兒
來源:傳媒大眼影視測評組
就在近日,李小冉和于和偉主演的電視劇《下一站,別離》又一次打響了「契約婚姻」保衛戰。觀眾們還沉浸在曹丞相「悔不該殺那華佗」的豪邁中無法自拔時,于和偉已經以霸道總裁的新身份,和李小冉籤署假結婚的合同啦!
話說李小冉同學也算是個名副其實的大叔收割機了,之前在《大丈夫》中和王志文上演師生戀,剛剛在《美好生活》和張嘉譯以心交心沒多久的功夫,現在又和于和偉做上了鄰居。雖說這次沒玩「老少配」,也沒走「器官捐獻」的套路,但實際上這次的梗比前面那兩個還要俗套——契約婚姻!是不是存心想要亮瞎觀眾的眼睛啊?!
事實上,契約婚姻這種模式對亞洲觀眾來說可謂是屢試不爽的一劑猛藥了,此類影視劇在亞洲範圍內也是層出不窮,基本上隔三差五就得冒出一部劇撓撓大家的癢。至於為什麼觀眾會被此類劇情一撓就癢?莫非亞洲人天生就長了這麼一塊先婚後愛的「痒痒肉」?
敘事優勢,在契約的束縛中讓情感和故事任意發揮
要解釋這個問題,不妨先列舉一些「契約婚姻」模式的影視劇作品。比如國產電視劇《合約情人》、《想明白了再結婚》、《結婚前規則》、《下一站,別離》、《租個女友回家過年》等偏重長輩催婚的家庭倫理劇,還有《幸福最晴天》、《醉後決定愛上你》、《命中注定我愛你》、《微笑pasta》等主打偶像牌的愛情題材劇。
除了國內劇集眾多,亞洲地區的其他國家同樣盛產此類作品,比如韓國的《浪漫滿屋》、《今生是第一次》、《我的野蠻王妃》、《美妙人生》、《瑪麗外宿中》、《新娘18歲》等一眾比較有創意的故事;泰國的《一諾傾情》、《新美人計》、《嫉妒的密碼》、《慾念之力》、《風之戀》、《明媒正娶的妻子》、《瘋狂的婚姻》等等;就連婚姻觀比較與眾不同的日本,也有《月薪嬌妻》、《某某妻》、《逃跑可恥但有用》等代表作品。
從上述實例中不難看出,契約婚姻模式在亞洲影視劇類型中已經形成一支數量龐大的隊伍,而細化這些同類型的影視劇時可以發現,正因為是大同小異的劇情,所以劇中達成契約關係的理由也就成了可以任意發揮的亮點,且五花八門甚至可以說是腦洞大開。
有因為父母催婚的,有因為意外懷孕的,有因為明星或皇室面子的,有因為錢的,有因為不愛勞動的,還有因為喝多了的……總之,編劇為了讓男女主角強行而迅速地捆綁在一塊,真是使出了渾身解數,只要他們達成了契約婚姻,那麼後續的一切就都好辦了。
因為男女主角接下來所有的行為,都將圍繞著這個既定契約來完成。在這裡,契約不僅是最大的矛盾體,也是推動劇情發展的最大動力。在契約的範疇內有戲,越出契約的範疇更有戲。人物形象因為這個規定範疇的束縛變得更加生動細膩,人物關係的親密度也將因此變得更為濃烈。而如何將契約的束縛轉化成愛的束縛,才是觀眾對這一類型劇喜聞樂見甚至欲罷不能的原因所在。
文化優勢,「媒妁之言」的基因根植於心
製作人可不是傻瓜,這麼多契約婚姻影視劇在亞洲範圍內層出不窮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就是這類影視劇擁有龐大而穩定的粉絲群體。可是你會發現,在東方大受追捧的故事模式,在西方幾乎無人問津,除了2009年桑德拉·布洛克和瑞恩·雷諾茨主演的《假結婚》,近10年來再沒有契約婚姻模式的影視劇出現,可見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那麼東方人究竟為什麼會如此鍾愛「契約婚姻」這種故事形式呢?原因很簡單,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亞洲人,尤其是中國人和韓國人,對婚姻素來講究所謂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往往缺乏自己的選擇權,因此婚姻只是必須要出席的一場廟會,伴侶只是廟會上剛相識的陌生室友,這樣的婚姻能否幸福基本全靠命,但命好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的人都在祈求自己命好而已。
以這樣的形態一代代傳下來,也就形成了亞洲人基因裡的最根深蒂固的一部分。雖然現在社會進步了,講究戀愛自主、婚姻自由,但這種隱藏在基因裡的期盼就像本性一樣,一遇到「契約婚姻」模式的影視劇就會讓人頭腦發熱,對此類劇情產生某種欲罷不能的期盼心理。而這種滲透到基因裡的「期盼」,也就成了此類影視作品擁有可再生粉絲群體的牢靠保障。
另外,皆大歡喜的結局幾乎是契約婚姻的「標配」。現代人對於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偏愛,已經出現了一邊倒的大眾審美觀,畢竟現代社會複雜的生活狀態就像歌裡唱到的那樣:「人生已經如此的艱難,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對契約婚姻模式擁有絕對自信的「反悲劇派」的觀眾們,會迅速抱緊此類影視劇的大腿,在劇中為自己的內心世界尋求一絲慰藉。
從俗到爛,契約婚姻模式的未來在哪兒?
擁有廣泛受眾群體的「契約婚姻」影視劇,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類型,一類是家庭倫理劇,一類是青春偶像劇。這兩個類型影視劇的受眾基本都是女性,只是受眾的年齡層有所不同。家庭倫理劇的受眾年齡層普遍偏大,而青春偶像劇的受眾年齡層則普遍偏小。這兩個年齡層加在一起,則證明了契約婚姻模式老少通吃的強大吸粉功能。
可是看多了此類作品的觀眾,也難免會產生審美疲勞。從《下一站,別離》在江蘇衛視和浙江衛視分別只有0.2和0.4的的收視率,就已經說明了這個問題。加之此類影視劇在近幾年過於頻繁的出現,致使觀眾群體大量流失,那些曾經載舟的優勢逐漸轉換成覆舟的劣勢。
有些人說契約婚姻模式的故事已經走向末路,但這明顯有唱衰之嫌。真正的經典模式是長盛不衰的,就像300多年前的故事叫《哈姆雷特》,300多年後的故事叫《獅子王》一樣。雖然相隔了幾百年時間,但它們都屬於同一種故事模式。
擁有廣泛受眾群體的「契約婚姻」影視劇如果還想要保持住自己的江湖地位,就需要多出精品,減少雷同。可畢竟故事模式已經很難再有創新,那就需要在細節上多多打磨。不怕老瓶裝新酒,但酒本身一定要足夠香氛四溢。
更重要的是,此類故事還必須真正探討出一些具有現實意義的社會話題,探尋老故事模式與新社會話題之間的完美對接,而不是為了契約而契約,為了戀愛而戀愛,沒有思辨沒有共鳴,男女主角就好像是水晶球裡的人偶,漂亮卻不接地氣,看幾次可能還覺得新鮮,但看多了肯定會膩味。故事顯「俗」是可以被允許的,畢竟俗也是經典的另一種體現,也是收視率的一種保障,但「俗」不意味著「爛」,因為爛是一種自砸招牌的行為,更是對觀眾的不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