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此文很長,瀏覽需要3分鐘,閱讀需要半小時,看懂需要3天,融會貫穿需要3個月,驗證批判需要3年——以上時間限定,都是至少!話癆病發,萬務海涵。
前 言
在情感認識上,好像是不知不覺,一年時間又過去了。
送走了不平凡的2017年,我們迎來了2018年的第一縷曙光。在這辭舊迎新的時刻,雪球上的朋友們又開始熱鬧地寫作2017年的投資總結與2018年的投資展望。
我認真地翻閱了自己在2015年底、2016年底及2017年中寫作的四篇總結分析文章(2015年底、2016年初寫作了兩篇,其餘兩個時點各寫一篇),非常地感慨。
這幾篇文章非常系統地記錄了我過去兩年的市場分析邏輯和總體投資思想,於我而言,是非常珍貴的研究資料。
這讓我發現了寫作總結展望帖的意義所在:前兩年我是看到別人在寫,市場中的大部分觀點又與我相左,所以是在跟風和爭論的雙重激勵下被動式寫作;今年不同了,我認為這種寫作具有極為重要的記錄、分析和研究的意義,所以開始主動式寫作。
若無意外,以後每臨歲末年首相交時刻,我都會認真寫作這麼一篇總結和展望長文。
關注和喜歡TTB的朋友,可以記下這個小小的承諾,大家的關注和鼓勵對我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激勵,也是我搖筆賣弄的力量之源。
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連續四年,我的投資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正收益。
2014年,是因為下半年的藍籌股行情;2015年是因為上半年的瘋牛行情;2016年是因為股災帶來的抄底行情;2017年則是因為被眾人命名為「白馬股牛市」的價值股行情。
2017年12月29日收盤,TTB的帳戶總市值與2013年底收盤相比,整整5倍!也就是說,在扣除稿費、工資、獎金等後續投入的基礎上,四年時間,TTB的投資總收益大約在360%。
沒有槓桿,在大部分的時間裡,我都是滿倉和重倉。只是在2015年股災前後曾經為迴避風險、追求內心的平靜,撤出當時總倉位的36%,而後又在數月時間裡,陸續移倉和加倉。在股災2.0後慢慢地打完子彈,幾乎是滿倉經歷了眾所周知的熔斷行情,也就是所謂的「股災3.0」。
四年中,平均每年投資收益率90%,年化複合投資收益率50%。2017年一年,投資收益率66%。哪怕是去掉其中的打新收益,收益率也近60%。這個數字和雪球上動輒100%以上的投資收益率相比,有點兒弱。但考慮到我是在沒有槓桿的情況下取得的這份成績,還是堪可告人的。
實際上,懂行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夢幻般的投資成績。
這四年對我而言,真是非常重要的幾年。
因為我通過自己的努力,很好地改善了我們家庭的經濟狀況。
楊天南先生說,成功的投資者必須同時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1、長期生存;
2、跑贏大盤;
3、絕對盈利;
4、解決問題。
現在看,這四點,我都做到了。
2017年收盤,滬市大盤從2013年收盤時的2115.98點,上升到3307.17點,整體上升約56.3%。而同期我的投資收益率是360%。無論是年平均收益率還是年化複合收益率,都大幅跑贏指數。
年中,騰媽提出換車一輛。我爽快地答應了。這讓一向認為我節儉吝嗇的騰媽欣喜異常——如果沒有成功的投資,這是不可想像的。
這裡再加一條趣事:實際上騰媽看中了一輛價格更貴的車,我當時就站在她旁邊觀察著她的臉色,只要她再多說一句話,我會同意給她買她看中的更貴的那輛車。但受我的影響,騰媽也認為太過奢侈就是一種罪過,所以她沒有多說她想說的那一句。
她的決定是理性的,我很欣慰——我們生活在小城,民風相對保守,一輛太貴的車在小城的街道上是會非常扎眼的,是會引來非議的。我不可能見人就說:我太太的車,是我通過股市賺來的。
雖然那是事實,但以我對小城的理解,那依然是一件糟糕的事。
和光同塵是與人為伍的重要前提條件。
我們的祖輩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我們這輩子也沒有離開這片土地的打算。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一定要記住:一是永遠不要幹壞事,二是要儘量多幹好事,三是介於壞事與好事之間的、容易引來側目和非議的事也儘量不要幹。
TTB嚮往自由自在與率性的生活,但每每以碰壁和失望收場。
人生就是一場大的投資,很多基本的規則,我們必須遵守。
所謂的自由和率性,必須在規則的範圍之內才能實現。
成功的投資給了我很多美妙的感受。
可以讓我更安心地工作,更愜意地生活,擁有更獨立的人格,更有力量面對不可預知的未來。
一句話,可以讓我更加珍惜和熱愛人生。
我不想給大家留下一個股神或大吹手的印象,所以關於投資收益率,可以給大家另算一筆帳:加上2014年之前的六七年時間,我的年化複合投資收益率馬上會下降到20%上下。
這個數字依然靚麗,但至少不會再讓人窒息。
而我個人的投資收益目標,是5年翻倍——能5年翻倍即算叨天之幸,也就是說,只要能達到年化15%的標準就非常知足——如果這個成績達不到,能達到年化10%的標準,也足可安慰。
過去的時光雖然美妙,但對未來,我們還是多懷一點敬畏之心吧。
超過十年的股市投資經歷讓我明白,降低預期是投資者滿足和快樂的源泉。
我的總結和展望主體,一定不是個人投資收益的大展示——那太普通了,於讀者而言,也無大的意義:所以今年的文章和未來的文章,一定是以關注市場、關注投資、關注邏輯、關注未來這些大問題為主。
超越小我,方能實現大我。
實現大我,方能圓潤小我。
大格局,大氣魄,大製作, 這才是我的追求,我想,可能也才是讀者諸君的願望。
過去一年市場發生了什麼
欲想知道未來,首先必須洞悉過去。
現在是過去的延續,未來是現在的延續。
也許我們在一月、一周、一天、一分、一秒間,無法看清現狀和趨勢,但把時間拉長、放大,很多問題就可以清清楚楚地反映、顯示出來。
所以我以前一再告誡朋友們:投資最好不要看線,但要是真想看線,不看線就難受得要死,至少也得看年線。
一年的時間不是太長,但足以反映很多問題。
關於2017年,我選擇了兩個有代表性的指數,截取了它們的指數走勢圖:一個是代表大盤藍籌股的中證100,一個是代表廣大中小創的中證1000。
先看下圖,這是中證100指數在2017年間的全年走勢曲線:
再看下圖,這是中證1000指數在2017年間的全年走勢曲線:
2017年底,有好事者將這兩條曲線移到一張圖上,製作了下面這樣一張圖——這張圖,我以前在公眾號裡向大家展示過:
單純地從指數上看,這兩大指數在年初的起點上是不同的,但把它們放到一張圖上,人為地把起點相交,大家可以更直觀地看到它們在此後一年中的走勢對比:一個完美的剪刀差就這樣呈現在世人面前。
說完美是不準確的,或者說,那只是一種美學意義上的表述——但在投資的世界,對某些人來說,這極有可能就是一種無比殘酷的血淋淋的現實。
在2017年,投資者若是站錯了隊伍(實際上,這也不是一種嚴謹意義上的表述),那將是一件非常悲催的事情,如果不幸再加了槓桿,可能真的會把褲衩輸個精光。
全市場3000餘只股票,只有大約30%的股票實現了上漲,70%的股票則是下跌的。如果在這些股票上投資的人數是平均的,則意味著市場上70%的人在2017年是虧損的。
有朋友告訴我,某家券商做過統計,在他家券商營業部開戶交易的投資者,90%都是虧損的。
以我的觀察和分析,這個數字是靠譜的。
2017年在股市中盈利的人,是極少數極少數一部分人。這個比例,頂多能達到20%。「一盈二平七負」的規律,似乎又神奇地發揮了作用。
單純地從表面上看,這的確是一種讓人無法接受的嚴重的二八分化行情,也就是市場上爭論和詬病極深的「假牛市行情」:賺錢的人說這是一輪牛市,而虧錢的人則堅定地說,這是一場假牛市——哪有牛市少數股票上漲、大多數股票下跌的,抑或哪有牛市少部分人賺錢、大部分人虧錢的?
其實,再深一步探討,在實質上,這是TTB念叨了兩三年之久的失衡修復行情。這兩年,市場最大的特點最大的現實就是嚴重的二元失衡結構。關於二元失衡結構,在以前的文章中,我們談論的比較多,這裡不再重複。
回望2017,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年的行情,就是兌現我們以前的一條預判,即:低估的早晚上去,高估的早晚下來。
一方面,A股的內部在進行有效的修復。上證綜指全年上升了6.56%,創業板指全年則下降了10.67%。再細分一下,上證綜指中表現最牛的上證50指數則全年勁升了25.08%。曾經被眾人不齒的「大爛臭」完勝曾經炙手可熱的「中小創」。雙方的估值差得到了很大的修復。
另一方面,A股與H股的失衡也得到了很好的修復。一年之中,上證綜指上升了6.56%,而恒生指數則上升了35.99%,恒生國企指數則上升了24.6%。在A股還在進行艱難的內部失衡修復時,香港股市經歷了一輪轟轟烈烈的大牛市。
2016年,在當年寫作和出版的《投資大白話》一書中,我曾大膽斷言:今天在20000點之下不買H股,猶如當初在2000點之下不買A,將來一定會後悔的。
一語成讖。這讓今天的我非常像一根神棍。
還記得大約一年多前,在港股下跌得最慘時,曾有一位買了港股的朋友慘兮兮地問我:一年之內港股能不能回升到24000點啊。我當時答:我不知道一年之內它能不能回升到這個點位,但我知道低估的早晚會上去,而且即使回歸到那個點位,它的估值也是不高的。
現在回過頭來看,我的這番回答同樣非常神棍。
但在我看來,這一切都非常簡單——我只是堅守了最基本的股市原則而已。
2017年恒生指數的升幅笑傲全球,上證綜指幾乎全球墊底,要不是錄得負增長的俄羅斯RTS指數,它就是倒數第一,真差點和正在進行的這一輪全球牛市沾不上星點關係了——很多人對此表示遺憾、不解,甚至憤憤不平,TTB卻快樂無比。
在我眼中,兩個失衡的修復,是當前中國股市最重要最健康的走勢!
失衡是市場過去錯誤的凝結,失衡的修復是市場的自我糾錯。
說明市場的基本規律在發揮作用。
就像一個人精神錯亂,現在開始恢復正常。
還有比這更健康更自然更順理成章更可喜可賀的事情嗎?
對投資者而言,最重要的是要看清這是一種趨勢,並且清楚這種趨勢已經進行到了哪種程度。
現在的市場處在什麼位置
通常,預測未來的熱點和趨勢是市場中人最喜歡做的事情之一。尤其是歲尾年初,預測下一年的風向和走勢本身就成了市場的熱點。
比如當下,因為2017年二八分化,很多人開始談論2018年是否會發生歷史上一再發生的「輪換行情」——所謂輪換,就是前一年上漲好的板塊,在下一年通常不會表現太好,或者相反,在前一年表現不好的板塊,可能在下一年就能表現很好。
雪球上,網絡上,已經有不少的財經大V在探討和鼓吹這種可能到來的「輪換行情」了。
對這個問題,我認為僅僅用某一項歷史規律作為決策的根據,顯然太簡單太草率,也太表面化了。
關鍵的問題,還是要看估值,看市場的位置,看不同的板塊、不同的指數在市場中相對的位置。
「低估的早晚上去,高估的早晚下來」,這才是市場永恆的規律。
那麼現在的市場,究竟處在什麼狀態、什麼位置上呢?
市場中有一種觀點認為,市場的未來是不可預測的,因此一切預測行為都是徒勞的。
這種觀點不能說錯,但有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市場短期的走勢是不可預測的,但長期的走勢,還是可以根據估值和位置做出大體的分析和判斷的。當A股整體估值處於10倍市盈率的位置時,我們就可以說它非常低估;當整體估值處於60倍市盈率的位置時,我們就可以說它非常高估——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事情。
所以在我的書中,我曾旗幟鮮明地擺明我的觀點:市場短期是不可預測的,但長期來看,大致的走向還是可以科學判斷的,正如市場的估值和位置大體上是可以分析和判斷出來一樣。
對分析和判斷市場的大體位置,我在書中提供了五把標尺,分別是:市盈率(市淨率)、證券化率、歷史前值、國家大政和市場情緒。
這五把標尺中,市盈率(市淨率)和證券化率是最接近科學的部分,因為只要有必要的條件就可以直接按著計算器計算出來,歷史前值只是一個相對的參考,而國家大政和市場情緒的分析,則完全取決於投資者的經驗和使用的邏輯,恐怕是五把標尺中最接近藝術的部分。
我們今天就循著這種思路,來簡要地分析和判斷一下現在的市場究竟處在什麼狀態和處在什麼位置。
1、市盈率:2017年12月29日收盤後,我統計了一下A股中相關指數的估值數據,見下表。
這組數據來源於果仁網,PE和PB數據,採用的應該都是動態估值——因為市場只公布了17年前三季度財報,所以目前的動態值可能是最接近17年真實靜態值的數據。如果以16年的數據為基數進行計算,即所謂的靜態估值要比圖表上反應的數據更大,但反而與真實的靜態值誤差更大。
所以,這裡我們暫時採用這組數據。
同時,市盈率和市淨率估值的趨勢基本上總是相一致的,所以在判斷市場總體估值時,我們就以單一市盈率進行計算和敘事說理。
通過這組數據,我們能得到什麼信息呢?
(1)上證指數PE估值目前僅15.62倍,這個位置並不能算高。當年滬市大盤在998點、1664點時,基本上就是這個估值水平。對,你沒看錯。這就意味著,從估值上看,目前的上證指數還處在歷次股災的估值底部。
這個結論,意外吧?
(2)深證綜指目前PE估值還有33倍,創業板指41倍。與牛市頂點相比,這個估值都下降不少了,但與歷史底部相比,都還相距甚遠。尤其創業板,本身時間尚短,只有短短六七年時間,最低的估值水平,只有25倍左右,與這個水平相比,它還有60%的溢價。
這實在是一件讓人掃興的事情。
(3)為了更充分地說明問題,我故意統計了中證100和中證1000的數據,兩相對比後我們發現,兩者的估值之差竟差點達到3倍!一個上升,一個下降,這樣的趨勢進行了一年之後,它們的差距依然巨大。
(4)配合其他數據,我毛估估計算,目前全A股市盈率估值大約是20倍。
這個數字是高,還是低呢?
我記得在《生活中的投資學》一書,我給過一個大致的劃分:當市場整體估值在10-20倍間時,市場是低估的;在20-30倍間時,是合理的;在30-60倍間時,是高估的;低於10倍,是極度低估,而超過60倍,則是極度高估。
按照這個標準,目前的市場,大體上是處在低估區到合理區過度的階段。
2、證券化率:想計算證券化率,必須先得統計一下市場的總市值。
萬能的網際網路可以讓我們以逸待勞。
WIND的數據告訴我們,目前的全部A股市值大約為61.5萬億。而2017年全國GDP數據雖然還沒有統計出來,但我們可以根據已經公布的數據合理推測約為80萬億。
於是,我們可以大體得出目前的A股,證券化率約為76.9%。
巴菲特認為,證券化率在70%-80%間,市場就是低估的,就可以放心購買股票。考慮到中國的現實,我個人傾向於把這個區域再放低點,所以認為60%-70%間是低估區。
按照巴菲特的標準,目前的A股是低估的;按照TTB的標準,目前的A股雖然不是那麼低估,但還不貴。
3、歷史前值:這個簡單,而且在上邊的計算和分析中,我已經把現值與前值進行了不少的對比,所以不再多說。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再找幾個指標進行對比,看看能得出什麼樣的結論。
4、國家大政:想一想這兩年國家為了股市都幹了什麼?國家隊在股市上都幹了什麼?證監會最為市場重視的消息發布都有哪些?明年我們的股市還將迎來哪些重大變革?
這一項,可以作為思考題——既然是最接近藝術的部分,我就不為大家提供標準答案了。
在下邊章節的論述中,我會陸續分析和介紹。
5、市場情緒:這項指標通常也不太好具體地量化分析。以前市場上有著名的「鞋童理論」,後來工具先進了,市場的交投活躍程度可以直觀地為我們提供一些貌似準確的數據。
TTB是一名普通的投資者,我能得到的第一手數據和大家一樣非常有限 。
但後來我通過研究市場參照系的問題,發現我們普通人也能通過一些特有的數據對市場進行側面的印證和預測。
比如我的雪球、微博、公眾號文章的點擊量:市場行情高漲時,點擊率常常超過100%(也就是說,一些不關注我的朋友也通過各種途徑點擊閱讀我的文章了),而目前,點擊率通常在30%以下。
這 樣的數據,並不精確,但從大致的層面,它還是能反映一些問題。
我的結論是:目前的市場情緒並不高 。
而這通常就是市場底部的特徵。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三點重要的結論:
(1)目前的市場,二元失衡結構還是依然存在的。
A股20倍估值,H股10倍估值。以前可能正常,但在AH已經有效聯通的情況下,這就變得不正常。A股中大爛臭的估值還是只有10餘倍,中小創的估值還高達30倍、40倍,估值差還是非常地明顯。
過去嚴重的二元失衡結構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復,但修復的程度明顯還遠遠地不夠。
這句話講起來很拗口,聽起來像繞口令,希望您能讀得懂。
(2)目前的市場,總體估值還並不高。
無論A股,還是H股,都是如此。甚至整個港股,可以說還是世界上最大的估值窪地!至於A股,考慮到失衡的結構特徵,其中的低估端還是非常的低估!
(3)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今天最重要的一條有關市場的結論:未來的市場行情,恐將繼續進行失衡修復行情。
2016年中我提出一個口號,叫「趨勢已成,風在藍籌」,2017年中我又提出一個口號,叫「趨勢已成,還在藍籌」——2018年,我綜合上述種種,再提出一個新的口號,叫「趨勢不移,堅定藍籌」!
這個觀點,和剛才提到的「輪換行情」針鋒相對,準不準呢?
這恐怕會是2018年,乃至未來數年的懸念,且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在更大的視野裡觀察市場
剛才談到,用短期的視角看市場,市場是變幻莫測的,但只要把周期放長,很多問題就能看得相對清楚。這就是投資視界與投資的關係問題:市場不是不可預測,關鍵是投資者的視界到底有多長遠——簡單地說,視界越長,看問題越精準。
這背後的邏輯是容易理解的:短期往往關注細枝末節,長期才能看清歷史大勢。
所以要想看懂2017、看準2018,我們必須跳出過去一年的漲跌起伏,在更大的周期視野裡來看待和分析問題。
在這一節裡,我想講以下四點:
1、市場的主線和最大運行邏輯是什麼?
在以前的年底總結展望帖中我曾談到,股市始終存在於某種趨勢之中。暴漲是一種趨勢,暴跌是一種趨勢,震蕩也是一種趨勢。但這三種趨勢都還屬於小周期的趨勢。股市還有更大的趨勢存在。
從總體上講,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股市,都有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混亂到規範、從幼稚到成熟的過程,只要這個 國家和地區體量足夠大、生命力足夠長、政經局勢足夠穩定,股市的走向一定是和國家的發展前途同向的。
從我們國家來說,A股市場開埠至今,已近30年,我們完整地走著一條任何經濟體股市都會走的道路。從大的趨勢看,A股市場同樣和經濟是同向的。從小的趨勢看,因為成熟度、規範性不夠,投機炒作的思想始終如影隨形,時不時地會在局部的小周期內製造暴漲暴跌慘劇,令因暴漲而被吸引進來的投資者常常在隨後而來的暴跌中損失慘重。小周期的、局部泡沫破裂的痛苦,嚴重影響了人們對股市長牛慢牛向上的大趨勢的感受。
但是小周期的感受雖然強烈,畢竟難掩大周期的運轉,A股市場逐漸走向規範、走向成熟是會在曲折中向上發展的。
這就是小周期和大周期的衝突。
明白了這一點,你就能明白15-16年的股災是怎麼回事,也就能明白為什麼我們在接二連三的股災之後依然會對A股的未來保持著樂觀的態度。
應該說國家對規範和發展股市的決心和願望一直沒有變,各種各樣的努力一直在進行、在嘗試。尤其是15年股災之後,制度的規範,對外的開放,長期資金的培育,價值投資的倡導,是非常非常有力度的。
只要不帶成見,靜下心想想,我們很容易思考到,這些動作的影響都是非常深遠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 這幾年市場的起起伏伏、漲漲跌跌,都是一種表象,甚至在我看來,連我這兩年念叨不絕的失衡修復行情,也是一種表象——市場這幾年最大的運行邏輯,是市場在邁向規範和成熟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價值投資』和「價格投機」兩種觀念、兩條道路的對立、衝突和選擇。
就像當年紅軍長徵時期,革命隊伍內不可避免地發生了道路的爭鬥和選擇問題。
A股存在已近30年了,市值已經位居世界第二,儘量規避和減緩過去一再發生的局部暴漲暴跌,儘快走向規範和成熟,已經是無可迴避的任務。
在這個大背景下,投資與投機的道路選擇問題,自然而然地被推到了歷史的前臺。
所以,我判斷,過去的幾年和未來的幾年,將是市場對道路做出最終選擇的關鍵時期。
如果能看到這一點,我們會恍然明白:漲漲跌跌,起起伏伏,一切都是表象,對價值的尊重,對投資本質的回歸,對市場道路的最終選擇,才是這幾年市場的主線,才是這幾年市場的最大運行邏輯。
2、近幾年和未來幾年市場走牛的邏輯支撐點是什麼?
在上述市場運行的大背景下,這幾年市場走牛,也是有具體的支撐邏輯的。
主要有三點:
(1)貨幣寬鬆期。主要取決於兩點,一是利率的趨勢,二是儲蓄大搬家的趨勢。
從2014年開始,利率開啟下行周期,貨幣寬鬆環境不言而喻。最近美國加了幾次息,市場上有加息周期的討論。我個人認為,無論世界經濟,還是中國經濟,目前只是處於弱復甦的階段,並不支持大幅加息。所以未來幾年,整體上應該還是處於相對的寬鬆期。
至於儲蓄搬家的說法,我同樣非常贊同。各種各樣的數據都能說明,目前中國人理財的方式還是非常匱乏,絕大多數人還是偏於儲蓄(以前有剛性兌付保證的理財,可以視作為一種變相的儲蓄),而金融資產相對比較少。將來這種狀況一定會得到改變。以TTB為例,我就走過了一個完整的儲蓄大搬家的過程。十幾年前,我攢下的錢,只會存進銀行。而現在,我在銀行帳戶裡往往只有過堂的資金。隨著經濟的崛起,人們富餘資金的增多,投資理財的需求只會增多不會減少。而人們的投資意識一旦覺醒,儲蓄大搬家一定會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
(2)經濟的復甦與轉型。前兩年,關於中國經濟硬著陸的論調甚囂塵上,這兩年這樣的輿論明顯緩和多了。原因無他,經濟已經慢慢地從最困難的時期走出來了。從2008年一路下行,2016年觸底,2017年企穩,未來繼續走強的跡象越來越明顯。
去產能,供給側改革,讓一批所謂的傳統產業開始明顯的復甦。2017年工業產值的增加,有目共睹。上市公司利潤的改善,也有真金白銀的支撐。
同時服務業、尤其是新興產業的崛起,也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事實。2017年,服務業對國家GDP的貢獻已成主體。新能源、新經濟、網際網路、物聯網、AI、高端製造,這些前幾年還是混亂的概念的東西,開始越來越顯著的走進和改變我們的生活。
在前些年的冷嘲熱諷中,我們國家的經濟轉型,已然蔚然成風。
我對中國經濟的未來,保持著高度的樂觀!
(3)證券市場的開放與規範成熟。滬港通、深港通、滬倫通、入摩,這些努力和措施是開放,養老金、年金入市,保險和銀行資金的約束是規範,抑制炒小炒新炒差,鼓勵和倡導長線和價值,這是成熟。IPO制度,融資制度,分紅制度,這些政策的出臺,都著眼於長遠。
股災發生之後,我曾在一篇名叫《吊繩與翅膀》的短帖中分析:股災的發生,可能會直接促使兩件事情發生,一是金融界反腐,二是證券市場制度化的改革加快。
現在看,我預測得都還八九不離十。
這三大支點,足以支撐未來若干年的市場不悲觀,走長牛,慢牛。
3、我提出N形牛理論的邏輯思考
在股災發生的2015年底,經過認真思考後,我提出了N形牛理論,並對N形牛直接做出了四個基本論斷,即:牛市還在,牛市中途的調整註定痛苦而漫長,牛市的第二階段將緩慢而悠長,市場風格必然轉變。
當時還是股災期間啊,市場昏暗,人心惶惶,我之所以敢於提出這四個基本的判斷,主要是因為梳理了股市大背景下的運行主線、邏輯支撐。尤其是認識到市場對支撐股市走牛的三大支撐點在邏輯判斷上是沒有錯的,只是實現的過程是漸次展開的,這與人們先前的預期略有不同。
具體地說:這三大支撐點中,最先實現的是利率下行、貨幣的寬鬆,然後是經濟探底成功、轉型初見成效,最後才是股市的開放和規範成熟。
這個實現的過程共分為三個階段,恰好對應了N形牛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4年—15年間,利率下行,貨幣放水,迭加金融槓桿效應,市場脈衝式地開啟了一輪轟轟烈烈的半拉子牛市。後來我們謂之為槓桿牛、水牛。
第二階段,15—16年間,因為企業業績沒有跟上,轉型未見成效,槓桿帶來的泡沫效應無法維繫,終於引發了股災。但在股災發生的一年多時間,經濟探底成功,企業業績開始伴隨著經濟的復甦而大幅好轉,轉型工作也初見成效。同時股災的發生,加快了管理層開放和規範股市的步伐,間接地促進了市場的成熟。
在這種背景下,第三階段,在眾人惶惑中,逐漸展開了。
16年初熔斷之後,到今天,乃至未來數年,經濟的復甦與轉型+市場的開放與成熟+貨幣的相對寬鬆,三大支撐點終於全部齊備。我們預計的「牛市第二階段」終於開啟。這個階段實際上從16年就已經開始了,17年只是這個階段的延續和鞏固。到今天只是這種趨向更加明晰,才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的認可。
最後這一階段,三大支撐點齊備,但我認為反應在股市上,最具主導作用的,是經濟的復甦與轉型,也就是上市企業的業績為主要支撐。
所以這一階段的牛市,應該稱之為「業績牛」。
槓桿牛——破滅、調整——業績牛,急上——急下——緩上,連在一起,大斜N形成立,牛市成立。
在2016年底、2017年初我寫作的總結展望帖《莫為浮雲遮望眼》的末尾處,我曾寫道:2017年是非常關鍵的一年,若這一年收紅線,那將意味著我的N形牛理論基本宣告成立,到時TTB將成為雪球第一神棍——咱可以大吹特吹牛B!
今天回望前言,感慨萬千。
一如我當初的預判——現在咱是可以吹吹牛B了,但我同時發現,我最牛B的事就是在兩年前即已預判出了N形慢牛走勢,並做出了逐漸被市場證實的四個基本論斷,現在除了呆守,似乎已經無牛可吹!
現在我們可以回過頭來,重新盤點一下當初那四個基本判斷的兌現落實情況了:
牛市還在——這個基本上被證實了,目前相信慢牛長牛的人越來越多,是否正確,還需要未來數年繼續驗證;
牛市中期的調整註定痛苦而漫長——這個已經被證實了,一年多時間,眾所公認的1.0、2.0、3.0三個階段,漫長和痛苦的程度甚至超出了我的想像;
牛市的第二階段將緩慢而悠長——這個已經走了兩年,但目前還只能說是初見雛形,同樣需要未來數年時間的驗證;
風格必然轉換——不用說,這一點已經被市場完全證實。本文開頭暢談的、為目前的市場所爭論不休的「二八分化」行情,就是風格轉換的必然結果。
綜上,四大基本判斷中,有兩條已經被完全驗證,還有兩條,因為時間的跨度問題,已經得到了初步的驗證、還需要未來繼續驗證。
4、目前A股正處在N形牛最後一撇的起點上,慢牛將持續。
第4點是這一小節的推導結論,論證過程已蘊於上邊的夾敘夾議中。
但一定要注意這一點,因為在我看來,這一點是指導我們2018年乃至未來數年股市投資的基本方針。
為了加強朋友們的記憶,重複一下剛才的幾個鮮明口號很有必要:趨勢已成,風在藍籌——趨勢已成,還在藍籌——趨勢不移,堅定藍籌!
關於2018年大盤與板塊的分析和展望
李馳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不預測,毋寧死。此君5年前就曾大膽預測,三年之內大盤必過萬點!這個大盤,當然是指滬市大盤。當然,被打臉。最近,他又預言,滬市大盤必過萬點。他這句話,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說出的。
當然,這一次,他似乎小心了,沒敢加上時間的限定。
TTB也喜歡預測大盤點位——也曾多次預測,然後也是多次被大盤打臉。在這一點上,我比李馳君強不了多少。
但方向正確的預測,即便被市場打臉,通常也是死不了人的,甚至可以驕傲地說,這依然沒有妨礙我們在市場上賺錢。
另則,世上的預測本來就分兩種,一種是無來由的瞎想,一種是有邏輯支撐的科學推斷。
對於市場大勢,我們不是不能預測,只要杜絕第一種無來由的瞎想,努力做好第二種科學方法上的推斷就好。
所以對於讀者諸君最喜歡看的這一部分,我決定今年還是摻合摻合。
1、關於大盤的分析和預測
關於風格:上文已經講到,藍籌,而且是有業績的藍籌,恐怕還會是2018年的主要風格。對某些人幻想的風格再次轉換,我不抱太大希望。不排除年中小票們會有脈衝式行情,但我判斷,一定不會是主流。倒春寒是有的,但阻擋不了炎炎夏日的到來。
邏輯,邏輯呢?
別忘了估值,別忘了失衡,別忘了「低估的早晚上去,高估的早晚下來」之股市原規則。
再強調一遍,通過上文的對比和分析,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國股市的失衡再修復行情尚未完成,正常的情況下,將繼續完成。
關於趨勢:向上,進二退一,延續2016、2017的風格。既然是慢牛,在趨勢確立後,每年都應該有所進步才對。所以,2018年,我對A股,尤其是滬市大盤,尤其是上證50、中證100,尤其是以上證50、中證100為代表的低估值高股息的價值藍籌股,依然絕對看好,這些股票相對集中的指數,都應該有相對較好的表現。至少,較2017年收盤點位,應該是上升的。
理由,理由呢?
A股目前整體市盈率不足20倍,靜態投資收益率是高於5%的,這個數字高於十年期國債利率,更是遠遠高於一年期定存利率。剔除垃圾股、泡沫股,有一大批優質白馬股、真正地價值成長股,其投資價值相對於社會無風險利率具有非常強大的優勢吸引力。處於資產荒中的社會資本,是一定會實現「儲蓄大搬家」、「資產再分配」的。這個趨勢雖然被股災暫時打斷了一下,但趨勢已經基本確立了,早晚還會浩浩湯湯起來的。同時,目前市場估計2018年A股上市公司整體淨利增長率有可能達到15%以上,如此,則動態投資收益率約為6%。相較於靜態投資收益率更有吸引力。
所以向上是大概率的事情。
之所以強調會進二退一,是考慮到兩種觀念、兩條道路的衝突和對立的複雜性。
這在以前論述N形牛時已經有過充分的交待和說明。這裡不再多說。
關於點位:如果市場預測的企業盈利能實現15%的增長,那麼市場在保持估值不變的情況下,A股整體在理論上就會有15%左右的漲幅。以滬市大盤為例,若估值同時提升15%,兩相迭加,則大盤絕對有站上4000點的可能。
並且,TTB還可以再加上一句,就是站上4000點,滬市大盤的估值也是不高的。
如果考慮進失衡的問題,則大盤指數下的上證50、中證100、滬深300等小板塊指數則完全可能會有更加超絕的表現。
比如現在的上證50,估值不足12倍,淨利增速約為12%,整體PEG略低於1,估值和成長性的匹配度非常好。如果指數一年不漲,則意味著2018年底估值直接再次下降到10倍以下。靜態投資收益率再次超過10%。
如果真的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您說這是不幸呢,還是萬幸呢?
過去的六七年內,市場一直在給投資者這樣的機會,我不認為未來六七年內,市場還總是給投資者這樣的機會。
所以,我對2018年的大盤指數,充滿期待——憑心而論,這種樂觀精神,比一年前還要強烈一些。那時候,我真實的想法是,2017年的滬市大盤只要失衡修復,只要紅盤報收,都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只要漲,漲多漲少都是無所謂的。
而對2018年,我明顯有了更多的期待。
大盤漲幅保守10%,樂觀一點超過20%——這些都是在不瘋狂、無泡沫情況下的合理預測。
2、關於相關板塊的分析和判斷
(1)絕對低估板塊,首推銀行。
站在目前的時點下,我繼續堅定地看好銀行板塊。2017年銀行板塊已經上漲了不少,但是一種分化式的上漲。即使上漲不少,我們發現,它們目前的整體估值還是非常低估。不足1倍的市淨率估值,不足7倍的市盈率估值,玩了一年,我們發現股價的上漲還是只體現了淨資產的推動,估值的修復和即將到來的盈利的修復,給未來的銀行股提供了豐富的想像空間。
目前的銀行股,在我眼中,還是全市場最低估的一個板塊,是2018年最有可能享受到雙擊待遇的板塊,因此,也是確定性最強的一個板塊。
漲則享受估值修復和業績成長的快樂,不漲則持股守息,安享淨資產上升推動帶來的市值增長。進可攻,退可守,此之謂也。
(2)相對低估又有業績保障的板塊,首推保險。
經過2017年的大漲,保險絕對低估期已經度過了,目前的估值處於合理區域的相對低位。但妙在它有業績高速增長的安全墊。黃金十年不是瞎掰的。從定性分析上,我相信這一點。如果市場上預測的今年至少30%的利潤增長,那麼它現在估值,是絕對值得投資和堅守的。
和銀行一樣,看好它、推薦它。
(3)低估中的周期股,首推電力和建築兩大板塊。
某些低估值的電力股,比如國投電力、長江電力、川投能源,屬於典型的「行業周期底部的低估」。什麼意思呢?就是行業本身處於景象周期的底部,企業的業績自然受到影響,但即便這樣,估值本身也不高。所以一旦行業景氣度回升,則有可能實現雙擊。
建築行業與電力板塊略有不同,我認為它屬於「行業繁榮期的低估」。什麼意思,估計不用多解釋了。所以投資這類企業的股票,收益將得益於行業繁榮期的持續。個人判斷,建築行業的龍頭股還會繼續繁榮、繼續走業績大牛,股價有機會表現。
(4)估值合理但有業績支撐的股票,首推食品飲料,再具體點,首推白酒板塊,再再具體點,首推茅五二君。
和兩年前不同了,兩年前我力推這一板塊,而且身體力行,重倉持有,直到今年中個人認為股價稍微有點泡沫化傾向之後全部沽出——現在我對這一板塊,精神分裂:我看好它們的基本面,但我不看好它們的股價。
TTB的交易體系決定了,在我的思想深處,好企業+好價格才是好股票。
目前這個板塊,要想在新的一年裡有好的投資收益,必須有超出預料的業績表現。
這部分錢很難掙。
考慮到我只是一名普通投資者的現實,我放棄趟這趟渾水。
讓有能力的人繼續在這裡淘金吧。
有時候,心情高興時,我會在家中為自己倒一小杯飛天茅臺——這酒,是我在前幾年,茅臺零售價跌破出廠價時買進的,已經存放四五年了,現在喝起來特別爽。
噢,茅臺提價後,現在出廠價就快1000元了。
我認為,這才是投資,哪怕是喝掉它,也是投資。正如股價過高時,賣掉投票也是投資一樣。
我喜歡雪中送炭,不喜歡錦上添花。老派的投資者,可能都有這個癖好吧,所以,我亦未能免俗。
(5)關於成長股,我沒有板塊可推薦,但我堅信,在中小創泥沙俱下的過程中,一定會有真正的優質成長股會被錯殺。
我最近也在做一些這方面的功課。找到了一些優質的股票,也買了一點零星的觀察倉。但是,現價現估值,似乎還是不敢太下狠手。不知道2018年市場會不會給機會。
沙裡淘金,這是高手玩的遊戲。
關注我的朋友中,一定有高手存在,請這些朋友好好玩吧。
(6)最後,談一下汽車板塊和券商板塊。
在中國,汽車板塊面臨著出口替代和彎道超車兩大機遇,此板塊中必有牛股勝出。但到底是誰會勝出?不知。所以我目前只持有大約5%不到的一隻板塊龍頭股,而且是在一年前股價不太高時購入的。另外就是持有一點汽車產業鏈上的零配件企業股票——嗯,沒有什麼好隱瞞的,我是指福耀玻璃。持有它的邏輯有二:一是汽車企業誰勝出不好說,但無論誰勝出,八成都還需要用玻璃, 這個是概率比較大的事情;二是目前它的估值相對還是合理的,並不算高(我買入的成本更低),分紅也算慷慨,未來的業績增長也相對確定,所以作為一隻長持打新標的,還是不錯的。
至於券商,我對它的看法跟一年前相比,沒有任何變化。這類股票在快牛市中往往會有靚眼的表現,在慢牛市中,恐怕很難表現。對金融三劍客的評價和看法,一年前的總結展望文章中有詳細明確的交待,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講到券商,不能不提一下雅戈爾這隻股票。因為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大家一直把我視作鐵桿雅粉。我也懶得辯解了。這裡再順道評論評論它吧:它是一隻類券商股,關於券商股的評價也適用於它,但它最近的股價下跌,有點過了,無論市盈率估值,還是市淨率估值,跟真正的券商股相比,它都更低估。
所以,如何操作它,自便吧。
3、關於港股和創業板
關於港股和創業板,我想特別摘出來單說幾句。
開門見山,港股還在低估中,尤其是港股中的國企指數,還處在明顯的低估中。所以雖然港股在2017年已經很牛了,但我現在還是看好它。它目前走的只是均值回歸行情,而且很多板塊和個股都還沒走完。
創業板還在高估。雖然我不否認並且一再提醒有被錯殺的優質個股,但總體上講,它的估值還是太高了,四十餘倍的市盈率估值,回歸路漫漫。當然,我希望在2018年中,它的估值回歸是通過軟殺的方式(即業績提升),而不是硬殺(即股價下跌)的方式來完成,這樣堅守中小創的朋友,日子才會過得相對好受一些。
網上經常有朋友批評我對投資創業板的朋友冷嘲熱諷,其實是不對的,冤枉TTB了。
TTB深知「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我只是說了些實話而已。
2018,我擔心的風險點是什麼
講了未來市場的那麼多好,難道就沒有什麼需要注意和防範的問題嗎?
當然不是。
金融領域的系統化風險,無法預測和防範,所以我通常不會跟大家宣揚「時間緊急,不多說了」之類的恐怖性觀點,但沒有文化的TTB經常杞人憂天地擔心一些金融領域之外的風險。
比如去年,我說我擔心地域政治引發局部戰爭的風險,備受一些朋友的恥笑。
2017年確實沒有發生戰爭,但細想一下,這種擔心沒有來由嗎?
若有來由,不恰反證了我當初擔心的正確嗎?
2018年,我對這種風險繼續保持警惕。
中國正在加速崛起,未來10年可能是中國近200年歷史中最關鍵最重要的幾年,問題的複雜性一定超過你我的想像。
我現在還年輕,還不是那麼老,已經做好了隨時聽從祖國召喚的準備。
另外還有一個擔心,最近在我心中日漸濃烈。
按理說,中國有世界上最龐大的人口,有世界上最龐大的統一市場,人民勤勞、聰明、儉樸、堅韌、向上,新四大發明與老四大發明相得益彰,只要內部保持穩定,不瞎折騰,經濟的內生動力是蓬蓬勃勃、源源不斷的。
經濟的問題用經濟的方式解決,政治的問題用政治的方式解決,只要能保持住這種原則,則未來十年,國家經濟一定會成長為世界第一。
我就怕經濟的問題政治化。
比如最近國家搞環保,我聽說有些地方連鴨子都不讓養了。說是鴨屎汙染水源。起先以為是謠傳,後來一問是真的。
這件事情嚇得我好幾天沒睡著覺。
經是好經,就怕被下邊的歪嘴和尚給念歪了。
我相信上邊的人都想把國家治理好,但願這件事情只是個案。
環保問題從本質上講,是經濟問題。
我是這樣認為的。
就講這些吧。
繼續觀察並繼續對這個國家保持信心,偉大的中華民族,萬歲!
最後的總結
經常有朋友批評我說,TTB搞投資還行,一談投資之外的東西就不行,所以以後還是只談投資吧。我想了想,認為無論他們批評的對不對,都是出於善意。
非常感謝大家。
所以談了一些「題外話」之後,今天長文的落腳點,還將回歸到投資,回歸到股市。
綜上而言,今天的中國股市可能面臨著一個三十年未見之大變局,過去的不成熟不規範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一些特有的玩法可能已經失效,或者正在慢慢地失效。
價值投資時代,在中國股市,可能已經正式到來。
我們極有可能處在一個大時代的起點上。
看準看透未來三十年之大局者,必將乘勢而起!
記住TTB的一句忠告:投資投的是國運!
投資者愛國愛家,俠之大者!
詩曰: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TTB祝天下同好,元旦快樂,新年大吉!
(蘋果手機打賞專用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