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鵬
《皓鑭傳》的主角李皓鑭是一個好人,但是她總是被壞人包圍著。先是被後母派人誣陷淫奔,並被綁上石頭扔進河裡。被呂不韋收留後當了舞姬,又被同為舞姬的瑤姬聯合呂父栽贓。被父親強行帶回家後,又被後母派人活埋。九死一生被送進王宮,還未站穩腳跟,與後母設計陷害皓鑭後成功嫁給王子的妹妹岫玉就已經買通了佔卜師,說皓鑭是個災星,讓王上當場下令將皓鑭焚燒祭天。幸虧有呂不韋、秦異人等暗中營救,撿回一命後成了王后身邊的女官,又被同為女官的蕭紅葉謀害,王后讓人將她活活勒死,王上及時趕到將她從鬼門關前救回。緊接著又被公主雅陷害,以私通敵國罪關進大牢,要受車裂之刑。臨行前夜妹妹岫玉又重金買通獄卒,要對她進行強暴與凌辱。
一邊往下看,一邊覺得皓鑭身邊的壞人簡直層出不窮,像雨後春筍那樣不斷冒出來,不由得發出一聲長嘆,為何世界上有那麼多的壞人啊。但是靜下心來想想,就發現那些壞人出現的原因,實際都是因為李皓鑭先出現了,他們才跟著出現的。而李皓鑭卻是一個好人。換句話說,就是在李皓鑭沒有出現之前,那些所謂的壞人,並沒有幹什麼壞事,他們甚至看上去也是好人。而讓他們一下子變得那麼壞的,主要是李皓鑭這個好人出現在了他們的生命裡。
假如李皓鑭沒有那麼好,那些設計謀害她的人,也不會變得那麼壞。比如李皓鑭的後母和妹妹岫玉幾次三番要置她於死地,主要原因是她的琴藝比妹妹岫玉好,人也聰慧美麗,所以本來她是要跟王子結婚的。要是她長得比妹妹岫玉醜,腦子也很笨,王子也沒看中她,那麼後母跟妹妹岫玉也不用那樣心狠手辣地對待她。同樣,她被瑤姬栽贓,主要是她的舞藝比瑤姬更勝一籌,本來瑤姬是領舞的,她去了以後就把瑤姬的領舞權佔掉了,所以瑤姬想方設法要將她逐出呂家。而她進宮後,因為妹妹擔心她被王上看中,成為王上的寵妃,地位會超過自己,並可能對自己不利,因此就要不擇手段地要除掉她。至於同為女官的蕭紅葉多次想要她的命,也是因為她的辦事能力更能得到王后的歡心,擔心日後會取代自己的職位。而貴為王上、王后掌上明珠的公主雅也要借刀殺人,將地位遠比自己低的李皓鑭逼入絕境,原因是公主雅愛上了秦異人,但秦異人無動於衷,反而對李皓鑭相當欣賞,並視為知己。
因此可以看出,李皓鑭之所以讓那些人對她充滿仇視和敵意,主要的原因就是她太好了。因為她的好,讓她擁有更多機會被人喜歡和使用,這樣同時也就讓他們失去了機會。因為這個世界上的資源是有限的。少數掌握資源的人,都有自己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就是喜歡挑選使用最好的東西,包括人。那麼,多數沒有掌握資源的人,就只能夠服從優勝劣汰的法則,千方百計表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讓少數掌握資源的人能夠優先挑選自己。
這樣一來就可以看到一種因果關係,首先是少數掌握資源的人,有自己的喜好,比如認為什麼樣的東西是天下最好的,什麼樣的人是天下最好的。然後就出現了李皓鑭這樣的好人,剛好符合他們的挑選標準。而李皓鑭一旦被挑選上了,其餘的人因為沒有她那麼好,也就失去了被挑選上的機會。於是他們認為,李皓鑭的好才是最為可惡的。因為李皓鑭的好,反襯出了他們的不好,同時也就是反襯出了他們的壞。讓他們平白無故就變成了一個不好的人,一個壞人。那麼只要李皓鑭這個好人存在,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傷害。
如果用易經原理來解釋這種現象,就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陰陽共存的。假如一個事物特別陽,那麼一定會吸引來另一個特別陰的事物。光明一定是跟黑暗共存的,好人一定是跟壞人共存的。易經認為陰陽是互根的,就是黑暗的根在光明,光明的根在黑暗,好人的根在壞人身上,壞人的人根在好人身上。一個壞人之所以要千方百計去謀害一個好人,因為好人的好,首先侵犯了壞人的壞。壞人只是在被動地自保與抵抗。
由此可見,所謂的好人,本身也是功利性和目的性的產物。好人被壞人謀害,是自己選擇做一個好人必須付出的代價。因為做了好人,就比別人獲得更多被挑選的機會。壞人想要消滅掉比自己好的人,也是為了做一個好人。因為那個比自己好的人消失了,那麼自己的好才能顯示出來,並可能獲得被挑選的機會。所以本質上好人和壞人都是一種能量,好人與壞人的較量只是兩種不同的能量在相互制衡與轉化。
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美與醜、善與惡、好人與壞人,都是比較出來的,挑選出來的。一個人整天想著要出類拔萃,要鶴立雞群,要天下第一,要才藝超群,可能也會給自己召來意想不到的兇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