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意間,2018年的一季度已經來到了最後一個月。
在開年的第一個季度中,國內電視綜藝呈現出一派四分天下的格局:一派是以《歌手2018》《異口同聲》為代表的音樂類節目;一派是以《歡樂喜劇人4》為代表的喜劇類節目;一派是以《王牌對王牌3》《二十四小時3》為代表的遊戲類節目;一派是以《經典詠流傳》為代表的文化類節目。
然而,《最強大腦之燃燒吧大腦》似乎跳脫出了一季度的扎堆分布,呈現出獨特的收視魅力與市場價值。
一言以蔽之,獨特性,便是《最強大腦之燃燒吧大腦》在一季度電視綜藝中的核心價值。
為什麼音樂類、喜劇類、遊戲類乃至文化類,在一季度中都能形成派系,甚至能出現不止一兩個的優秀節目,而唯獨在益智類的象限中,僅有《最強大腦之燃燒吧大腦》一個能做到國民級綜藝?
因為,它的技術門檻是更高的。
做一檔益智類節目不難,但要做一檔極致的、頂尖的、爆款級別的益智節目,這些年做到這件事的只有《最強大腦》系列。隨著大片化的進程,體現在綜藝之上的馬太效應愈演愈烈:
音樂類要做得越來越豪華,所以有了《中國好聲音》,然而,後繼者還有《歌手》;遊戲類要做得越來越大陣仗,所以有了《奔跑吧兄弟》,然而,後繼者還有《極限挑戰》。獨獨在益智類節目的大片化中,我們只看到運動場上只有單一賽道的單一選手——《最強大腦》——年復一年地自己跟自己賽跑,特別是本季《最強大腦之燃燒吧大腦》,對自己前作的創新乃至超越,幾乎有目共睹。
那麼,為什麼這只是一場《最強大腦》自己與時間、與未來的較量呢?
筆者認為,核心原因便在於,無論音樂、遊戲、文化,都是各家電視臺此前都有較多資源、積澱、嘗試,所以更加容易快速複製上手。然而,一則要把益智類的頂級資源聚集,需要的代價不菲;二則要把高難度的益智問題闡明清楚,需要的經驗極其豐富。
為了實現更大程度的自我超越,本季《最強大腦》在保留了原本考察項目的難度係數的基礎之上,利用十萬報名參賽選手的人才資源作為背景,設計了全新的賽制模式,從十萬、到百強、到三十強、到十二強、到六強、到最終的腦王。
對抗形式中,包括了大淘殺、1對1PK、車輪戰,也包括了個人戰、團隊戰。用王昱珩的話說,就是這一季的賽制要殘酷得多,刺激得多,不確定性大得多。比如從第八期開始的團隊戰,引入了協作性的挑戰項目,需要兩個隊員的交接共同完成項目。這就意味著,第一個隊員是否完成正確,對第二個隊員是否能根據正確線索進行答題造成很大影響,也就讓這個項目持續過程中形成了更大的懸念性。
而這裡,我們也看到了,正是由於前作的積澱,節目組已然在設計具有難度的項目上輕車熟路,才能繼續做賽制上的各種形式的加法,無論是對抗的賽制或者節目流程的賽制,讓益智節目的可看性又進一步大幅提高。
正是由於把益智類節目做到極致的難度係數極高,因而,也讓《最強大腦》系列變成一個難以輕易複製、難以輕易跟風的具有高技術門檻的節目,所以,也讓它在中國綜藝市場中,始終以孤品的獨特性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在一季度的綜藝呈現上,幾乎都是訴諸感性的:音樂類的節目,訴諸的是視聽的享受;喜劇類與遊戲類節目,訴諸的是情緒的放鬆;文化類的節目,多是訴諸於感性的滿足。
而《最強大腦之燃燒吧大腦》所訴諸的,則是理性與感性。
它的「理性」,是接近「神性」的。
在第八期的節目中,特邀嘉賓是羅振宇、姜振宇,兩位都是思維非常敏捷的聰明人乃至知識大V,然而,在《最強大腦之燃燒吧大腦》的舞臺上,當要求他們做一道選手即將挑戰項目的極其簡易版題目時,姜振宇說:「我只能算出65來」,而羅振宇則說:「我們兩個振宇能共用一個答案麼?」
而隨即,進入正式的「密碼雲圖」的挑戰,觀眾看到選手挑戰項目中,是比此前兩位「振宇」接受考驗的項目更為複雜的——數列從靜態變成滾動,操作從可以用筆算輔助到完全倚賴心算,加密方式從全部減法變成各種運算方式混合,題目數量從一道題變成八道題同時作答……頓時把項目的難度襯託出來,更是把能夠完成項目的《最強大腦》選手的「神性」給襯託出來。
不僅如此,在《最強大腦》多季一來,在名人嘉賓的選擇上,始終堅持的是選擇具有睿智形象、知識屬性的名人,在如今知識越來越流行起來的時代背景下,《最強大腦》的確是先於絕大多數的綜藝,率先大量啟用此類名人的先行者,這也與其他電視綜藝在選擇明星上形成了極大的區分度,形成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它的「感性」,是追求「人性」的。
筆者認為,本季《最強大腦之燃燒吧大腦》最值得引起關注的改版,就是增加了刺激觀眾感性認知的基於人性的心理。
以賽制為例。第一階段為「大淘殺」,訴諸的是關聯生存或者死亡這種焦慮心理的「生存性」;第二階段為「分組賽」,加入了隊長預測PK結果的這種帶有「押寶」的懸念;第三階段為「團隊賽」,賦予了團隊作戰、團體榮譽的「集體性」。而這三種心理,都是非常抓人吸睛、非常能調動觀眾收視本能的訴諸人性的心理。
因此,一來,在一季度的綜藝市場上,當其他競品都在觀眾的感官體驗、感性滿足上大下氣力之時,《最強大腦之燃燒吧大腦》則因為具有強烈的邏輯思維、理性氣質,與其他電視綜藝在氣質與觀感上形成差異化;
二來,一方面,本季的《最強大腦之燃燒吧大腦》在前作的基礎上,加強了深挖人性的感性維度,實現了自己的突破;二方面,能把理性與感性,神性與人性結合地如此優異的作品,放在整個綜藝市場的序列中更是孤品。
眾多成熟類型的節目,已然從開採期進入到了消耗期:
音樂類節目,正在快速消耗音樂人的資源;喜劇類節目,正在快速消耗喜劇人的資源;而遊戲類的節目,正在全面消耗中國藝人的資源,從電影圈到電視劇圈到音樂圈。
然而,《最強大腦之燃燒吧大腦》本季的改版,則轉型升級為一個中國青年益智偶像的開採期的節目:
節目從報名參賽的十萬餘名青少年腦力精英中篩選出一百名進入節目錄製,並在一輪一輪的淘汰後,終於形成了三個隊長領銜的共計12人的天才少年,湧現出了包括青島「江直樹」徐萌、清華「無為之光」孫勇、「隨心能力者」張夢南等等「有智青年」。
而由於節目所在強化的人群不同,所帶來的社會效應亦是不同。相較於訴諸感官享受的節目,作為旨在打造「有智青年」的《最強大腦之燃燒吧大腦》,它在踐行的,不僅僅是對有智青年這一群體的風貌、自信、魅力的展示,更是在以此喚起更主流層面的社會認同:
首先,它讓年輕人找到正確的、勵志的、有意義的、值得作為標杆的偶像。比如十二強中唯一女生梁紫晨,面臨著奇襲任務與強大對手,她在並不被看好之時,壓力越大能力越大,超水平發揮展現出高智商女性的魅力。這些「有智青年」在節目中所展示出來的素質,不止於超乎常人的智商水平,更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宜人的團隊協作、負責的處事風格;
其次,讓家庭成員能參照節目中「有智青年」所體現出的家風,找到更注重方法的、更注重溝通的家庭教育方式。比如,年僅11歲,獎狀比人高的天才少年孫奕東,目前才小學六年級的他已然拿了幾十張含金量極高的證書,在《最強大腦之燃燒吧大腦》的舞臺上直通30強,入選水哥的「水之隊」。然而,他的家風教育並非讓孩子僅僅專注於應試教育,亦是非常重視素質培養。除了學習之外,遊泳、籃球、網球、騎行、棋牌、魔方甚至現在年輕人間流行的網遊項目「Minecraft」孫奕東也都是資深玩家;
更為重要的是,當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有正確的人生目標,當越來越多的家庭有正確的培養方式,當「有智青年」的規模逐漸星火燎原,當「最強大腦」不僅成為個人的榮譽而將是民族的榮譽,當世界都稱讚中國人是最聰明的,那麼,它的意義便是社會性的、民族性的乃至國家性的。
當內容已經走入過剩時代,如何在市場環境中具備獨特性、品牌性、不可複製性,變成了影響起市場佔有、廣告價值以及生命周期的重要因素。
《最強大腦》之所以直到第五季,還能具備極其強大的市場佔有,是因為這一象限中觀眾的收視訴求尚未被滿足卻只能被它滿足;還能具備極其巨大的廣告價值,是因為目前可以為理性氣質、精英品格、知識層面的品牌做關聯合作的內容尚屬稀有;還能具備繼續延續的生命周期,是因為並未出現扎堆的、跟風的、同類的節目,快速蠶食消耗觀眾對這一類型節目的注意力與期待值,所以,才能讓《最強大腦》系列能夠按照自己的節奏,每年進行每季的穩步創新。
而它留給業內的啟示便是,必須做出自己的獨特性,建立起足夠高的技術門檻與複製難度,建立起足夠高的品牌標誌與社會意義,這樣,一個優質的IP,才能延續與發揮最大程度的市場價值與社會價值。
每日獲取《1號新聞》;
每月獲取《1號月刊》;
每季獲取《1號藍皮書》!
【入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