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相信故事多講幾次,就會變真。」
今年夏天,有一部噱頭十足的恐怖片上映。
——《在黑暗中講述的恐怖故事》。
噱頭有多足呢?
原著被認為是第一套嚴肅兒童恐怖文學作品。
由於書中的插圖過於恐怖,在多個地區遭禁。
並且入選了美國「百大爭議書籍」。
導演由安德烈·歐弗蘭多擔任。
由他執導的《無名女屍》,無疑是2016年的恐怖片「黑馬」。
墨西哥大導演吉爾莫·德爾·託羅親自監製。
他的代表作品不必多說。
《環太平洋》、《霍比特人》系列、美劇《血族》。
還有一舉拿下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的《水形物語》。
這樣的素材和製作團隊如何?
一個詞,豪華。
沒錯,這也使得這部《在黑暗中講述的恐怖故事》備受關注。
號稱今年暑期檔最恐怖的恐怖片。
該片於2019年8月9日在北美地區上映。
首日票房高達876萬美元。
力壓《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登上票房榜首。
然而隨著觀看人數越來越多,質疑聲也接踵而至。
秉著「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心態,小嗨去觀看了這部電影。
觀影感受用一個詞就能形容——平庸。
沒有那麼好,也沒有那麼差,中規中矩。
故事其實很簡單。
依然是恐怖片中日常的閒著沒事「作死」的情節。
時間:20世紀60年代。
地點:鬼屋。
一群年輕人為了尋求刺激,在萬聖節前夜相約前往一棟陰森恐怖的鬼屋。
在鬼屋裡,他們無意中打開了一本恐怖故事書。
這本書看起來就年代久遠。
於是其中一個名叫斯特拉的女孩將故事書帶回了家。
誰知書中虛構的怪物竟然在現實中紛紛出現。
導致這群孩子不是離奇失蹤,就是遭遇不測。
而且這本書怎麼都摧毀不掉,甚至會自動寫故事。
然後一一成真。
雖然原著小說集恐怖十足,但電影版最終還是被拍成了PG-13級。
(PG-13級:特別輔導級,13歲以下兒童建議在家長陪同下觀看。)
目的是吸引更多年輕群體。
這也使得影片的畫面並不血腥,恐怖感也大打折扣。
就像是低配版的《小丑回魂》。
沒錯,該片的模式與史蒂芬·金老師的《小丑回魂》十分相似。
一群孩子,遭遇邪惡力量纏身。
成年人充當「打醬油」的角色。
並且這股邪惡力量的恐怖來源於每個孩子內心的恐懼。
正是愛美年紀的少女,在音樂表演之前臉上長出痘痘,擠出觸手。
逃避兵役的少年,被由無數斷肢組成的怪物纏身。
一直被母親過分管教的少年,在醫院走廊裡遇到的怪物,就變成了母親。
這不禁讓人想到了《小丑回魂》裡的「它」。
不能說如出一轍,也是十有八九。
當然了,這部《在黑暗中講述的恐怖故事》也不是一文不值。
正如上文小嗨所說,它是一部中規中矩的恐怖片。
有不足的地方,自然也有好的一面。
整體來看,影片的氛圍營造得相當不錯。
很有安德烈的風格。
比如說稻草人的那一段。
白天,湯米打了稻草人一棍子。
晚上,喝醉酒的他再次來到那片玉米地。
皎潔的月光映照在整片玉米地上,隨風沙沙作響。
稻草人活了過來,對湯米展開了追殺。
即使在他白天沒事找事的時候,我們就知道他要完蛋。
可這恐怖的氛圍還是讓人提心弔膽。
就像在《無名女屍》裡,女屍一出現就能看出異常。
但當恐怖真的來臨,依然足夠震懾人心。
最重要的是,在這部電影裡,我們能夠看到安德烈和吉爾莫的「野心」。
《小丑回魂》的年代背景是20世紀60年代末至90年代。
也是美國歷史上第三次道德滑坡期間。
而《在黑暗中講述的恐怖故事》的年代背景,小嗨也提到過。
20世紀60年代。
這一時期的美國經歷了什麼?
越戰。
這一年代的美國青年被稱為什麼?
「垮掉的一代」。
二戰對於美國本土造成的破壞微乎其微,戰爭反而讓美國發了一筆橫財。
再加上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當時美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已經相當豐富。
所以那個年代出生的年輕人,可以說是「含著金湯匙」長大的一代。
相比於先輩的開拓精神和經歷,他們只會喊著虛無縹緲的口號。
直到越南戰爭的爆發。
戰爭帶來的鮮血和傷亡,使得這些養尊處優的年輕人對現實徹底幻滅了。
他們舉著牌子,遊行示威,站在了反戰一線。
可現實是殘酷的,他們改變不了現狀,就開始禍害自己。
吸毒、犯罪、頹廢,成為了消極抗議的手段。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片中的孩子們,根本沒有家長來管教。
以至於有些無法無天。
因為那時的成年人很忙——參軍或參加反戰行動。
片中不少場景暗示了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
比如尼克森的競選海報、競選獲勝的直播。
以及公交車上收音機裡傳來的反戰演講。
在片中,隨著尼克森競選獲勝,孩子們的詛咒即將破解。
在現實中,也是尼克森,讓美國從越戰中抽出身來。
而當我們如今再去回憶那段歷史,那時的美國是什麼樣子的呢?
混亂,無序,不堪回首。
就像片中的孩子們經歷的詛咒。
換句話說,這不正是一種詛咒嗎?
這與《小丑回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野心十足。
只可惜,野心夠大,表達卻不夠完美。
不是不好。
而是可以更好。
(本文由High電影原創,如需借鑑,請務必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