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遠方》作為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劇,在這波現實題材的現實劇中,表現可以說是水準以上。這種水準不僅體現在劇本的紮實,拍攝的精細,還有全體演員的演技在線。
和《雞毛飛上天》一樣,《在遠方》的選角避開了流量和所謂的「明星」,而是選擇了有紮實演技的演員。不管是男女主角劉燁和馬伊琍,還是配角梅婷、保劍鋒和曾黎,幾乎每個人都與角色有貼近之處。申捷還透露,其實男主在寫作時就是照著劉燁的模子寫的,劉燁自己在看角色劇本時,也覺得和本人有眾多相似之處。
對配角曾黎飾演的霍梅,申捷說看到演員本人後還專門改了角色戲份,就是為了讓這個角色和演員有更多的貼近感,飾演起來也更得心應手。
劇中還特別塑造了路中祥這樣一個敢於擔當、與時俱進的郵政幹部角色,「作為一名郵政官員,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郵政事業,他深愛自己的職業,深愛這片土地,也正因為以他為代表的郵政幹部主動探索,包容和指導姚遠的遠方快遞,才會出現物流快遞欣欣向榮的局面,我想通過路中祥這個角色,展現快遞行業走到今天,與郵政的推動和扶持是分不開的,這是一條共同探索出的改革之路。」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在遠方》並不是簡單地複製了一個現實題材的獻禮劇套路。一般說來,獻禮劇都會採取時間線去描摹過去時代人們的生活,大家會在置裝做景上大下功夫,做舊的年代感,再搭配上時間跨度數十年的人物命運浮沉,似乎將人物和時代的結合點越多,戲份越複雜,就能更好地反映時代變革對人的改變。
這一點在過去幾年大批的獻禮劇創作中極容易出現,也導致了大批現實題材劇內容故事重複,人物角色相近,看來看去相似度極高。流於表面的時代發展脈絡,其實只是複製了時間、人物和情節的線索,但能否在人物故事中透出創作者對時代變革大話題的思考,才是鑑別真正好劇的標準。從目前《在遠方》的表現來看,人物設定沒有強行加戲,故事走向沒有流於日常,還有對時代變革中體制、個人與商業資本的思考,這部劇的「獻禮」色彩雖濃,但依然不失為是一部好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