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生》這部片子當年撲該了,本來管虎+黃渤是一對兒完美的金牌搭檔,但是在這部片兒裡折了。折的原因很簡單:看不懂,而且不止是觀眾看不懂,是幾乎所有人都看不懂。當年"看不懂"仨字兒,幾乎席捲了各路影評。
其實這部片兒管虎的一堆配角兒都很棒,兩大主演黃渤餘男更不用說,都是頂級水平,然後蘇有朋。。。嗯蘇有朋盡力了,問題是所有人都看得出來他盡力了。。。
下面關於這部片兒能看懂的部分,首先我不會跟你說各種亂七八糟隱喻的,沒必要,隱喻這暗藏那就魔障了,咱就說說簡單的東西就好了。
這部片兒主題其實挺好理解的,充滿生命朝氣的年輕人和一潭死水的舊體制之間的矛盾對抗,很常見的主題對吧。主角黃渤在劇中是充滿野蠻的活力而熱愛生活的,而做為對立面的長壽鎮則完全相反,或者禁慾而乏味的生活。
長壽鎮兩個代表人物,一個是百歲老頭,被全村人殘忍的維持生命;另一個村長,最終死於勉強的在雨天跑圈兒而感染了肺癌。兩個人物均表現了衰老個體試圖重新體現生命活力的悲劇,因此同長壽鎮形成鮮明對比的牛結實,就成了村子裡的眼中釘肉中刺。
——這不是過度解讀哈,牛結實的形象問題後面再說。蘇有朋安排的謀殺牛結實的方式就是剝奪他的生命力,讓他對自己產生絕望,牛結實的死亡過程中始終在懷疑他的活力在衰退,即使最終知道了這一切全是騙局,可最終決定赴死的牛結實在房頂高呼的時候,全無生氣,活像一個垂死的老頭,而任達華也說了,牛結實最終自願赴死,毫無傷病痕跡。你聯想一下這倆人第一次見面的時候,牛結實被爆錘一通依舊充滿力量就很明顯知道導演這裡的意圖了。
還有另一個重要人物餘男,餘男被牛結實灌了一大碗血,從前半段的半死不活,到後半段敢於同鎮中勢力衝突並生下牛結實的孩子,就更說明了生命的隱喻。餘男是被黃渤灌輸活力的,這是這個電影中最重要的隱喻,又比如任達華講述的牛結實幹的"壞事",無一不意味著"生機"和"生命"。
長壽鎮最終的命運是在村長葬禮中死於地震,講道理這雖然是個商業味兒很濃的片段,但其意味不言而喻。
如果到這裡都是能看懂的部分,下面就是不能看懂的部分了:
一般來說,這種主題的電影,主角往往是偉光正的,同體制抗衡的小英雄哪怕草莽,終究得讓觀眾產生共情。就比如說b站新上的肖申克,也是一部反體制電影,主角安迪正面的不要不要的,觀眾自然容易帶入安迪的視角,而《殺生》呢?
——很顯然,《殺生》完全不一樣。牛結實儘管充滿野蠻的生命活力,但終究是個徹頭徹尾的潑皮,他幹的事兒即使全都是惡作劇,也依舊難為觀眾喜愛。我看評論裡很多人都反感牛結實就是如此,確實牛結實有善良純真的情感,也確實長壽鎮整體有著死氣沉沉的環境,但這樣拍,觀眾總是很難帶入到牛結實的視角中,也自然難以和主角產生共情。
這就是《殺生》這部電影最難懂的地方,不知道管虎導演是有意為之,刻意模糊劇中衝突的善惡身份,還是僅僅用力過猛,總之觀眾當然是充分認識到了牛結實的生命活力,但持多少正面態度就難說了。畢竟即使觀眾們大多不能接受一個為了壽命記錄就苟延殘喘毫無生機的體制,但可能更不能接受一個完全的破壞者,僅僅因為這個破壞者更"熱愛生命"而"充滿激情"嗎?所以此處我就不胡思亂想管虎導演到底想表達什麼內容或者持什麼傾向,但這部片兒上映時確實是因為此導致觀眾們大都看不懂,就比如張小北的影評就這麼說,這片子充滿力量而又無處宣洩。牛結實這個點兒對絕大部分人來說,都不是一個很好的宣洩點。
隨便補充一點兒花絮:
在電影的很多地方,牛結實都是作為長壽鎮的對立面兒存在的,其實你把牛結實的無賴丟掉,他仍然是長壽鎮很鮮明的對立。
比如說,牛油漆兩口子吭哧吭哧「腦殼亂」的夫妻生活,和黃渤餘男那場堪稱華語影片經典的充滿力量感的激情戲,再加一個偷聽人家幹事兒的牛鐵匠,這就是一組特別鮮明的對比。顯然大伙兒都看得出來,和極度壓抑的長壽鎮相比,牛結實的形象更有「人性」一些。而諸如此類並不少見。
對我就很愛講這樣的事兒對吧……在夫妻生活中有渴望而得不到滿足的梁靜怎麼分別對付黃渤餘男兩口子的,真的這幾個情節特別棒,畢竟這是梁靜拿最佳女配的電影啊,大伙兒意會,意會哈,都成年人兒了……
所以我說一般觀眾理解到這兒也就可以了。「殺生」的片名,除了帶有佛教意味的「殺害生靈」外,也可以理解成「殺毀生機」,而且我個人是更喜歡理解為「殺毀生機」的,整部電影線索非常明顯:長壽鎮就是要徹底毀滅牛結實的生機。當然啦,這裡要感謝中文博大精深,因為這電影的英譯名簡直不知所云,是的我們都知道這是小說改編,不用特意強調了……
那麼作為「制度」的對立,顯然來說,常規不常規的文藝作品,起碼來講,作者都不會簡簡單單扔一個「人」去做「制度」的對立,作為鏡像的人更多的可能有更深的含義來形成一種更高層面的對立關係。故而《殺生》在這一層面,極難理解。管虎在塑造兩邊兒的時候非常「反」,使得觀眾不是特別舒服的能建立起二元對立或者起碼一定限度的正反關係。
那怎麼去理解這方面呢?很遺憾哈,很多影評基本談到這裡都語焉不詳,那大手子都不談,咱也不談。其實也沒啥了不得的,就是這裡可能管虎導演是故意要你去思考的地方,然後順著這裡往下去往回看電影呢,很容易拆出各種各樣的隱喻味道。就比方說,最後黃渤奮起反抗是帶一群熊孩子拆家,要不要發揮一波呢?
嗯最好還是別,看電影這種事兒,別看的這麼累就好了,可能儘管《殺生》確實是吊著勾著讓你琢磨,但咱說句最老實的話——以你我他她的見識,你說咱能琢磨出啥呢?而且《殺生》這種處理明顯的付出了票房的代價。so,就醬嬸兒挺好的。大伙兒理解到能理解的一層,和不好理解的一層,就挺好了,算片子沒白看。我覺得那些影評大手大多也都這麼對待的吧,畢竟作為一種商業娛樂品來說,還是不希望它承載過多過重的意義,這也是對製作者和觀眾的一些尊重吧。
我本以為電影發展了這麼多年,大家早就看膩了臉譜化,純粹的好,純粹的壞。可惜並不是。
三人行,必有我師。生活處處皆學問。
青年教師王地瓜的教育職業與自我教育
掃一掃,生活更美好。
教育界小菜鳥每周至少三篇原創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