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漢人男子(邵兵飾)救下了被鄉民準備供奉給雨神的女子(應真飾),兩個人一起流落到了一個藏族部落,開始了他們新的生活。在這裡,他們認識了美麗的藏族公主(寧靜飾)。後來,英國探險隊在雪山遇險,瓊斯(尼克飾)和羅克曼(波爾飾)也被藏民救下,留在西藏修養。在這段時間的相處中,他們跨越了民族和膚色,培養除了深厚的感情。不久,傷養好後,英國人也離開了。
沒想到再一次重逢居然這麼快,而且,是以這麼一種殘酷的方式。
為了各自的信仰和立場,曾經的朋友站在了對立的兩邊,只有巍巍的雪山默默的見證著這一切。
電影中的寧靜純真野性的美讓人難以忘懷,那首叫人回憶起草原和藍天的《雪兒達娃》也令人難以忘懷。
青藏高原神聖又浪漫的至美,寧靜灑脫的大笑,邵兵的腱子肉,還有迷人的藏文化精神 。全片臺詞不多,除了敘述者和外國人其他人說的話簡直到了只有三兩句的地步,但也因此撇去了大
多文藝類片子的瑣碎拖沓;還有一個原因,也是是因為本片的拍攝講西藏,這片美麗的土地拍得太美了,實在是美到了語言匱乏的程度,音樂非常美,值得大家都去聽聽看。電影中的紅河谷是個世外桃源般的地方,人民善良淳樸,生活簡單,愛恨鮮明,在戰亂的背景下這一些特質尤其美好(當然也不現實)。差一點被扔進大河祭河神的漢族姑娘雪兒達娃兩度死裡逃生來到了紅河谷。最後她哥哥來接她時,她終於在最後一刻放棄了和哥哥團聚的願望,策馬奔回,可能不僅是因為她的愛人在這裡,而且還是因為這裡沒有那麼多壓迫和虛偽。低昂影裡的雪山,人,草地還是故事,這一切讓人不忍心去驚動,結尾卻被殘酷的侵略者被破壞了。電影本身在此的瑕疵確實也比較多,由於電影涉及了很多因素,愛情、戰爭、漢藏二族之間的文化差異、中西方文明發展的差異,要把這些掩藏在下所有矛盾線索一點點鋪墊,最後一次性引爆,這真的過於考驗創作者,也考研導演對於整個故事的把握能力了。
當然瑕不掩瑜。電影很工整地做到了「首尾呼應」,鏡頭語言非常乾淨,電影前期出現的所有人與事務的鏡頭,到後半段一定會呼應。
雪兒達娃陷進去差點淹死的泥潭子,最後成為了幾個英國兵的葬身之處;
哈達,頭人與雪兒的哥哥交換哈達,哥哥和格桑在雪兒離開之前互換哈達,羅曼克走前與格桑互贈,哈達作為藏族人民對於友好的重視。最後羅曼克和格桑救過的上校帶領著英國大兵回來時,格桑手捧哈達微笑著向他們走去,換來的卻是家被炸毀,同胞被殺,友誼就仿佛染黑的哈達,友誼變成了濃烈的仇恨;
上校第一次離開西藏時送給格桑的打火機,最後成為了格桑殺死他和他部下的武器。
影片最後,空曠的戰場,突然有一陣歌聲劃破了喧囂。丹珠身著白色衣裳站在山丘上,古老的民族歌聲浸滿了濃濃的悲愴,讓整片區域都浸染上悲傷。
作為頭人的女兒,在民族存亡之際,她必須是這裡所有人的精神支柱,她是所有戰士的地標,是他們的鬥志,這是她的義務,面臨個人死亡,她面容平靜又帶著一絲悲憫,她的眉間凝滿哀傷,最後引燃炮彈與敵人同歸於盡。
古老幽遠的歌謠消失在藏民與敵人的廝殺中。
部落最後的俘虜,一個六歲的小男孩嘎嘎,廣袤的草原上有他最美好的童年記憶。突如其來的戰爭,他成為最後的俘虜,被敵人要挾帶領他們走出草原。
這個僅僅有六歲的小男孩的心中充滿了對侵略者的怨恨,他們的自私自利自以為是毀滅了他的家園,摧毀了他的朋友、親人,一個孩子的他毫不猶豫地將他們引向沼澤地,就此失去生命也毫無恐懼。 所有藏民的刻畫非常鮮活,都遵從他們民族的獨立性,強烈的使命感。
這是作為一個人,一個民族,生命的尊嚴唱出的讚歌。面對民族的侵略,不分民族,不分性別,不分年齡紛紛拿起武器與入侵者進行一場殊死決鬥,直至生命耗盡。格桑、雪兒、丹珠、頭人、嘎嘎……所有的所有,都在為守衛家園做最後的孤注一擲。
不管他們成功與否,他們的精神都將銘刻進歷史的輪迴中,永不朽。
就像丹珠說的,只要還有太陽、雪山、他們的民族就不會滅亡。
瑩白的雪山靜默不語,它們發出沉重的嘆息,它嘆息著為戰士們打開他們靈魂的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