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旁粽 記者 張欣儀 攝
每年端午節前幾天,虎門大寧的王女士都很忙,她要包一些林旁粽,在端午節當天回長安上角社區的娘家,和80多歲的老媽媽一起過節。
「我們東莞過端午節的習俗是要到外婆家過節。端午節當天,東莞的出嫁女們會帶上老公、兒女一起回家過節,娘家也早早殺好雞鴨、包好粽子等著女兒們回家。中午時候,大家一起吃了一餐團圓飯,再選一個好位置看龍舟賽。我的娘家今年雖然沒有龍舟賽可以看,但我母親還健在,回娘家陪母親過節還是要的。」王女士說。
林旁粽是兒時最好吃的零食
在虎門,有一種粽子叫林旁粽,這種粽子,前年曾入選東莞市非遺項目。
「林旁粽因其獨特的造型和複雜的製作工藝,引起了眾人的關注。現在在虎門,林旁粽項目傳承人做的最多,普通人在端午節已經不會去做林旁粽了,因為包起來太複雜。」王女士說。
林旁粽起源於虎門懷德村一帶,後來村民在親友間相互贈送,慢慢傳到了長安、大嶺山一帶。王女士說,她娘家長安包的林旁粽,和虎門現在的林旁粽大同小異,也有八種形態,而且寓意各不相同:有菜籃、魚簍、蝦逕、枕頭、神靴、涼鞋、筆架、狗頭等8種不同形狀,內有糯米、紅豆、綠豆、花生、五花肉等食材。
王女士今年已經快60歲了,她告訴記者,在她小時候,每年端午節,母親都要包各種造型的粽子給家裡人吃。這些造型各異的粽子,因為是用林旁葉包的,所以叫林旁粽。
王女士回憶起小時候,每到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在做林旁粽。在王女士的那個年代,對於很多小朋友來說,林旁粽就是那時最好吃的零食。
包粽子回娘家為讓媽媽高興
王女士說,自己小時候就和媽媽學會了製作林旁粽,「這些年過去了,雖然不常包,手生了,但還是可以慢慢包。」
「我母親年紀大了,我今年想包一點林旁粽,和媽媽一起吃,讓她高興高興。」王女士說,「以前在虎門很容易能找到林旁樹,現在別墅、高樓越來越多,林旁樹幾乎都沒有了。」
王女士邊說邊向記者演示了編織過程,她將一條條準備好的林旁葉上下左右穿插、拉緊,如此重複數十次,一個「菜籃」才漸漸成型。她說,林旁樹葉並不好處理,每條葉子上都有刺,如果沒有經驗,很容易扎到手。編織好的林旁粽會留下一個小口,以便填充餡料。「比較難學,要真正掌握八種形態的編織,不下苦工是行不通的。」
最後一道工序就是將包紮好的「林旁粽」放在鍋中,拳頭大的「林旁粽」要用明柴火煮上約七個小時方能出鍋,而大一點的要煮八九個小時才行。
王女士說,雖然辛苦,但是能讓媽媽過一個快樂的端午節,一切都是值得的。
【來源:東莞時間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