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機來源:網友送測
樣機類型:市售量產版
是否商業關係:否
關於R10與CD3000,Soomal沒有太多研究,關於相關的介紹也主要靠來自網上資料以及查閱書籍。這裡大體做一個介紹,不過這部分介紹不包括耳機不同時期版本選擇,以及因為10-20年時間下,不同耳機不同損耗不同狀態等相關內容。
比較難得的是,在《實用揚聲器工藝手冊》書中,給出了索尼當年關于振膜的技術資料。如表格所示。Q為材料阻尼,是共振峰的尖銳程度。另外還有彈性模量、材料密度,和材料聲速的數據。可以看到,索尼當年的生物振膜特性介於紙膜與金屬振膜之間,意圖是融合兩端的優點。雖然如今索尼動圈產品大多使用LCP材料,但其實在10多年前,索尼還是發布過更新生物振膜技術的SA5000耳機,技術指標極為突出,但實際聽感已不是當年R10、CD3000的風格了。
下面我們進入主觀聽感部分,MDR-CD3000是一個阻抗低靈敏度非常高的耳機,沒有找到官方數據,但網查數據為32歐姆阻抗[實測直流電阻35歐姆],104dB靈敏度。根據網絡說法,在索尼官網對CD3000和R10介紹,主要參數和振膜材料等都標明為一致的。不過在當年測試R10時候,雖然發現R10比K812需要的電壓更低,但卻沒有發現R10容易「推爆」,當時我們還用了B-HP這麼猛的耳放。而CD3000耳機這次感覺對前端音源的聲音風格以及耳放設計都明顯更為挑剔。比如,剛拿到手時,隨手搭配享聲A280的耳機輸出聽了一下,輸出電壓已經極低設置在30多刻度左右,但是整個聲音還是感覺炸裂掉了……湊巧的是,恰在此時,收到了寧寧網友的微信,說這耳機不適合大推力音源。
經過手裡音源的一些對比,我們決定使用索尼自家的入門音源A100播放器和HIFIMAN的R2R2000紅衣版進行主要參考。雖然說,CD3000耳機靈敏度高阻抗低,但是對於特別中性的高頻則非常不搭,比如筆記本集成音效卡,Type-C線型音效卡等等,高頻會有非常明顯撕裂感。而聲音風格高頻收斂,中高頻最好也偏暖,溫和一些,效果就非常好,哪怕是輸出功率大不少的R2R2000紅衣版也是非常合適的。至於使用索尼的A100,畢竟它的聲音細膩程度還是夠的,只是一個參考,尤其是對比AKG K812時是有點參考價值的。另外,畢竟這篇CD3000的文章也不是幫助大家選購這款耳機的[註:由於耳機年代久遠,各種因素導致的個體差異極大,本文僅代表手中這隻CD3000表現,對購買二手CD3000耳機的參考價值有限,請不要「中毒」]。
整體印象:雖然2018年的R10聽感把我們驚豔到了,但憑藉記憶仍然無法做到和今天的CD3000細緻對比。可以肯定的是,R10似乎確實不那麼容易推爆,另外兩者整體風格應該是極為接近的。數萬元的R10可能背負了太多「收藏」因素,而今天二手市場大概在5000-10000元的CD3000,拋開所有的信仰加成,它的素質雖然無法挑戰目前頂級動圈型號,但它的聽感在很多地方優於頂級動圈,而素質方面,也可以遠勝目前的AKG K7xx、森海塞爾HD660等之類定位耳機,請注意,是遠勝[某些型號高頻極限方面不能完勝]。更不要提上世紀90年代前後的AKG、森海塞爾的明星型號,在當年它們肯定不是CD3000的對手,而且差距很大。
高音表現:索尼CD3000整體風格保持了柔和、優雅細膩的風格,在恰當的音源搭配下,中高頻瞬態風格造就了它舒展柔和的聽感確實與我們熟悉的動圈揚聲器風格很不一樣[當然,當年的E888小耳塞在今天聽起來似乎沒這味道……],我們在R10測評中已經有類似描述,燒友間也流傳著這樣的聲音聽起來更像平板甚至靜電的傳言,這種說法確實不假,而不是情懷導致的腦放。
CD3000的高音在極高頻延伸上肯定不如K812、拜亞T1這樣的動圈,也不可能去和靜電、萬元級平板對比,但是在它可以顧及到的高頻範圍內,它的高音渾然一體流暢舒展,與如今流行的各類技術的動圈相比,CD3000的聲音無比自然,而如今的各類聚合物搭配鍍層的高音,則雕琢感極強,這也正是大家所說CD3000或R10風格像平板的主要依據。確實,似乎很難在歷史上找到一個既有如此高解析力,又能把聲音做到如此柔和舒展的耳機動圈揚聲器了。這種風格,如今還是可以在高端的絲絹膜軟球頂高音音箱上感覺得到,但在動圈耳機上不但體驗不到,而且發展的方向已經和CD3000時期南轅北轍,動圈不可能走回到這條路上了。
CD3000的高頻與中高頻銜接談不上均衡,甚至在中高頻偏低部分稍微有一點點突,不能保證這是因為耳機後期保養材料調整導致[這部分比較懷疑是不同因素導致的個體差異],不過這麼做在整體聽感上確實有點好處,耳機的顱內效應可以緩解,聽一些錄音很好的交響樂,結像竟然可以在比較靠頭前方的位置。對於人聲的結像等稍有幫助,另外也可以讓女聲的表現風格上會稍偏甜美一些。
中音表現:CD3000的中頻並不算厚實,這部分R10時候表現不太記得了,但是看當時寫的R10測評,似乎談到了R10在中低頻部分比較濃鬱,而我們手裡這隻CD3000卻沒有這樣的表現,不管搭配何種風格的音源,都談不上濃鬱,甚至說屬於中性稍偏清淡可愛型。然而,CD3000的中頻在這樣的風格下並非白開水或覺得單薄,它柔和的聽感和舒展的風格仍然在中頻保持的極好,與高頻風格保持一致,讓整體聲音形態完整統一。
人聲表現讓,CD3000比較擅長,它沒有目前常見大部分耳機在細節上的雕琢感,甚至要比一些中端靜電耳機更追求平和[老型號的靜電的味道],聲音甜美舒展,柔和,又沒有發糊發悶等近年來索尼高端頭戴耳機的問題。男聲部分表現,可能缺少中低頻部分厚度支撐,顯得動態有些不夠意思,聲音談不上飽滿紮實,略顯年輕。但在中頻、中高頻部分的細節與溫和的瞬態表現,絕對是獨樹一幟的表現。這裡恐怕又有一些個體因素導致的差異,畢竟在R10時候,似乎談到了比較鬆軟中低頻支撐等,CD3000上完全沒有類似趨勢。
在大動態交響樂表現中,CD3000表現出了不如如今各類聚合物振膜揚聲器的一面,各方面的力度確實不足,雖然舒展的聽感仍然很棒,但真要拿出來K812、HD800來對比爆發力,中頻的動態等,差距還是比較明顯。但正如我們去聽靜電、平板,追求的也不是如此動圈的力度一樣,這確實算素質上的差距,但整體來看仍然不構成聽感性能方面的劣勢。
低頻表現:我們手中這隻CD3000的低頻,在中低頻部分的量感似乎有點銜接不均衡,與中頻到高頻部分渾然一體的聽感相比,似乎覺得缺點什麼,參考當時R10的評價,以及向送測網友寧寧的意見:聽過百餘只大概確實是類似味道。而在低頻下潛稍微深一點的頻率開始,CD3000的量感和動態又出來了,聲音在較低低頻端稍微有擠壓感,增強了一點點更低低頻的量感。屬於稍有一些肉感的「點到為止」的風格,聲音溫和,有彈性,但瞬態不算快。爆發力不算特別好,但下潛卻還不錯。這方面絕對素質也比不上搭配足夠好驅動力的K812.而在大提琴等中低頻樂器表現上,CD3000雖然不夠厚實飽滿,但也表現出極為優雅的一面。
不同音源和對比K812:K812在高端動圈耳機中屬於容易驅動的一類,但是如果搭配A55播放器中頻的厚度動態,以及低頻的量感等還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果是在A55上,K812的極高頻解析力、密度等相比CD3000有明顯優勢,但在人聲、低頻方面,就和CD3000不相上下了。然而,K812的中頻和低頻在R2R2000紅衣版上,會有很大加強,這讓它的聲音動態、厚度等方面要優於CD3000不少。另外,K812搭配一些比較中性的音源,也會好伺候一些,不會明顯乾裂。
這並不是一篇指導大家購買選擇CD3000的文章,所以還是繼續談談K812的一些優勢,其實大體上能代表了現有中高端動圈耳機的一些通性。它們在高頻部分的客觀性能大幅領先於上世紀90年代,甚至是R10和CD3000,不過正如動鐵單元高音的客觀性能也很好一樣,得到了極高頻的信息量,但在實際應用中其實是付出了因為瞬態速度快導致的聲音層次的犧牲,這也是平板耳機戰勝動圈的重要因素之一。而CD3000確實在追求極限、柔和聽感、聲音舒展、層次豐富上達到了一個非常好的平衡,放在今天來看,CD3000或R10的表現,才代表了更高級的整體聽感。當然,K812、HD800為代表的耳機,它們不僅僅因為開放式設計,還因為揚聲器技術以及調音風格,決定了它們的高頻聽起來更為通透,聲場也要比CD3000更好,但緊繃的聲音,不豐富的層次,並不是開放式能夠挽回的。
當然,寫到這裡大家的疑問應該是索尼為何沒有堅持?這顯然不得而知。尤其是當你得知SA5000[開放式]這樣的耳機也是更新的生物振膜,再想想如今的Z7[封閉式]的表現,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