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記》其實翻拍過很多,但被人認可的也沒有幾部,畢竟很多人都會覺得先入為主,會比較經典些,果然,張一山版的《鹿鼎記》,讓人大開眼見,而且評分只有2.7分,這到底是導演的鍋,到底是編劇的鍋!
點開劇作,眼前一黑,一時之間分不清楚張一山演的是《鹿鼎記》還是《西遊記》還是《動物世界》,演成這樣是六耳獼猴都不合格吧?
最可怕之處在於,這部劇拿著高配版的陣容,拍出了比所有低配都更荒唐的效果。
雖然張一山的韋小寶不討厭,但是演技和劇情跟鬧著玩似的。
首先,這一版的《鹿鼎記》把韋小寶和茅十八的認識短短的縮減到了前三分鐘,看完以後,讓我不禁想起周杰倫的一句歌詞:小朋友你是不是有很多問號?
其次是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為什麼韋小寶認出了茅十八是江洋大盜不去告發他?為什麼韋小寶的娘親捨得將自己的兒子寄託給江洋大盜?這種種場景讓人根本立不足腳跟。
只能默默地說一句:編劇,你簡直毫無邏輯可言。
節奏快是好事,但這火箭般的速度真的跟不上。我像是16倍速的看完故事的前半部分,還未走出,就已經跳入了下個環節,進宮。
還有原著裡是韋小寶殺了小桂子,海大富一開始沒有立刻察覺小桂子換人了。韋小寶是揚州人,現在孤身在北京,身邊還有海大富不知道什麼時候發現自己的真實身份,是有如履薄冰,命懸一線那種懸疑緊張感的,前半段好看就好看在韋小寶怎麼憑藉自己的機智過人,各種化險為夷,在種種勢力間左右逢源。
電視劇卻是海公公一巴掌把小桂子打死的,還讓韋小寶充當小桂子,這讓人非常疑惑,他海公公就不怕韋小寶把他殺了,逃出宮?
而且對海公公的各項指令,也絲毫不覺得奇怪?這是智商下線了嗎?這時候的韋小寶,就像一個提線木偶,任人擺布卻惘然不覺。
因為這個韋小寶缺少最基本的事件劇情支撐,缺少基本的人物刻畫,根本立不住,他只能通過蒼白造作的肢體語言和表情,告訴觀眾,你看我有痞氣,我真的是韋小寶。
也不得不佩服編劇的邏輯,連一個小學生都知道寫東西是要邏輯的,而這位編劇卻把有嚼頭的點,刪去,然後放上一些搞笑的肢體動作,場景安排,不知道的以為看了某部雷人劇。
當然,這種精心往鬧劇演繹的爛劇,一開始的目標受眾可能就是青少年,甚至小孩子,所以故意拍得跟動畫片似的。
我猜編導是這麼考慮的:《鹿鼎記》嗎,不就是老婆多嗎,主角演的越像猴越好,配角越傻越好,美女越多越好。動作要浮誇,場面要搞笑,你沒看見《貓和老鼠》,《熊出沒》有多受歡迎嗎,就這麼來,準行。
如果你要是管這叫喜劇?
劇作裡拿什麼當笑點呢?茅十八和眾人在酒館打架,屁股撞到桌子這種老套低俗橋段。
韋小寶和建寧公主一同出門、一個往左一個往右這種尷尬橋段。
至於喜歡打人但自己被打更開心的虐待和受虐傾向,確實有誇張和荒誕成分,但這是角色的核心特質;深宮的孤獨、缺愛的變態,前一秒讓人牙痒痒、後一秒又讓人覺得心酸可憐。
難不成這就是所謂的:周瑜打黃蓋,一個越打越挨
這些內容劇作裡要麼刪除、要麼挪後、要麼拍得古怪,加了大量「原創」內容。
所謂原創,全是套路的買一送一贈送的廉價古偶情節。
雖說以前翻拍過很多《鹿鼎記》可你編劇至少借鑑一下,古話說得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你什麼都沒取啊!
而且《鹿鼎記》是金庸先生的封筆之作,麻煩你先去看看小說,在翻拍它不香嗎?
果然名劇終將很難逃脫被翻拍的命運,而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哪怕過去多年,你依舊能記起那些發生的故事和鮮明的人物,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的才是最經典的」,並且不可磨滅的美好回憶是無法被超越的。可以致敬經典,但是不能褻瀆經典,如果要翻拍,希望能夠多多用心。
作者:王王同學
本故事版權歸小城故事館所有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