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近日國青小將違規違紀後,權威媒體《解放日報》拿前國腳高升的兒子高宇洋為例,剖析了中日足球青訓的不同。
高升是遼寧十冠王期間的國腳,曾經代表中國隊參加過1987年奧運會預選賽。高升的兒子高宇洋出生於日本,而且由川崎前鋒梯隊培養,更是全日本高中生運動會的冠軍,加上母親是日本人,高宇洋最終選擇了日本國籍。根據日本國籍法規定,高宇洋可以在20歲之後再選擇一次國籍,他還是選擇了日本籍。從此徹底告別中國足球。
前國腳的兒子選擇了日本國籍,之前陳濤又表示不會讓孩子踢球,為什麼中國足球的前輩們,對於後代選擇中國足球如此謹慎?《解放日報》剖析了中日足球青訓的不同。
該媒體明確表示,高宇洋2018年迎來J1聯賽首秀,2019年隨日本U22參加了土倫杯,是球隊的主力中場。他是日本青訓的又一個成功案例。青少年培養和完善的競賽體系,構成了日本校園足球的「雙軌制」。日本足球灌輸給孩子最重要的理念是快樂運動,孩子踢球和上課一樣,是一種很普遍的生活方式,也是教育方式。家長送孩子去踢足球並不是希望他們成為球星,而是讓他從小學習怎麼處理人和人之間的關係,養成團隊意識和堅韌的品質。
顯然,這又給中國足球青訓上了一課。日本的青訓實際上看上去就像是清水一樣平靜,沒有人要求你一定要進入國家隊,一定要踢高水平職業聯賽,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因為足球,原本是從愛好開始,你熱愛足球,才繼續踢足球,而且在足球中成長和提高。至於中國足球的青訓,目前來看還是有很多問題的,且不說選材難,參與度少,教練水平低,就拿家長來說,誰不希望孩子們出人頭地呢?所以,中日足球的發展,有著巨大差距。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