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潮音樂
不知不覺,「五月天」這個名字已經陪伴了整個青春年少。
20 年前,第四任鼓手冠佑加入樂團,和阿信、怪獸、瑪莎、石頭一起,組成了現在的五月天;
20 年後,他們依然屹立不倒。
你還記得你聽他們的第一首歌是什麼嗎?
故事的起點,是 1991 年。
那一年,美術生陳信宏來到臺北師大附中,那一年,他加入了吉他社。在這裡,他遇見了吉他手怪獸,第一任鼓手錢佑達,貝斯手瑪莎。
那時候的他們,除了對音樂的滿腔熱愛,和對未來無限的憧憬,什麼都沒有——
沒有掌聲,也沒有觀眾。
曾為了看守演出的樂器,在公園長椅上徹夜未眠;
曾自帶樂器參加炸雞店開業的暖場活動,沒有酬勞,只為宣傳單上可以印有樂隊的演出信息。
曾遠越重洋參加在大陸的第一場演出,即便臺下只有寥寥數十個觀眾;
沒有鬆手,沒有放棄。
怪獸的媽媽生病住院,錄音不方便,他們就將樂器搬到醫院錄音;
迎來了石頭和冠佑,迎來了樂隊初露鋒芒,隊員也相繼迎來了入伍通知書。
然而他們選擇在原地等待彼此的歸來,而非分道揚鑣;
阿信的奶奶去世時,被曝出他家中的黑道背景,對隊員及家人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他沒有退卻,而是心平氣和地告訴全世界,誰都有權力實現夢想。
「共同勉勵無論是怎樣出身或背景的人,都能夠堅持自己的夢想,迎接屬於生命的成功。」
即便生活的海浪反覆襲來,試圖衝散他們,卻讓他們的手卻握得更緊。
「那時我就想,我們做了那麼多努力,就一定不能輸,唱的歌要比誰都好聽,演出要比誰都精彩。」
雖然他們的音樂之旅並非一帆風順——
只是即便逆著風,他們也沒有亂了自己的方向。
關於未來,他們並非不曾迷茫過,只不過在他們心中,有著比困惑更堅定的聲音。
而故事的後來,證明他們的堅定是值得的。
最開始的時候,團名為「soband」,反過來念就是「bandso」,是閩南語「廁所」的發音。
阿信說,他希望他們的音樂可以像廁所一樣遍布大街小巷。
他們確實做到了。
從 1991 年的第一場演唱會,到 2018 年人生無限公司世界巡迴演唱會結束。
五月天一共舉辦了超過 400 場演唱會,動員人次約 1000 萬,在華語樂壇首屈一指。
李宗盛說,「這些年來我冷靜地看你們,我真的認為,五月天是華語樂壇最成功的樂隊,20 年來從沒有冷場。」
他們熬過了沒有掌聲沒有聚光的舞臺,熬過了排練室日夜激蕩的爭吵;
終於,他們抵達了夢想中的天堂,只因心中堅信自己能飛翔。
任憑時間荏苒,但帶不走他們一身少年感。
雖然這五個大男孩都已經年過不惑,但如今的他們,仍有著溫柔且倔強的少年模樣。
他們像一個傳奇——
風風火火地走上一段無人可比的徵程,用音樂捕獲無數躁動的心,或安撫或鼓勁。
熱情樂觀的五月天,教會了我們怎麼去愛,愛自己,愛別人,愛未來。
而青春也因為這個溫暖的名字,擁有了被陽光環繞般的溫柔。
「有帶手機嗎?拿出來打電話給你喜歡的人,把這首溫柔傳給他。」
於是現場只剩下手機屏幕和手電筒的光匯聚成星海,電話這頭的音樂,連結著屏幕那頭幸福的人。
如果喜歡一首歌,歌聽膩了,就過了。
如果有一支樂隊,能讓人喜歡數十年仍想放在心頭好好珍藏,那該是多麼可貴啊。
當你混進人群中,戴上快樂的面具,他一句「你不是真正的快樂」,就命中你的軟肋;
當你試圖向世俗妥協,他又告訴你,「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教你要勇敢;
當你打算一生就這樣籍籍無名的時候,他又撫摸著你的肩膀說,「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
這一路上,他們猶如並肩同行的靈魂伴侶。
但除了傾聽心事,他們更像一路上在耳旁加油鼓勁的陪跑員,一直試圖告訴年輕人——
「只要是對的事,沒有違背社會的事,去做的就對了」。
遇見他們,就好像生命裡有了共同成長的伴,不在身邊,卻不曾離開。
「五月天」守護著多少人心裡尚未崩壞的地方。
以至於許多年後,再次聽起他們的歌,就仿佛是見到一位老友——
其中有青蔥的年少,
有奮不顧身的勇氣,
有一如五月陽光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