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元妹子的演技暫且不評價,聽說原作本人好像有醫療背景,然後看了看編劇是黑巖勉,光是這一點,我覺得劇情方面可以放心食用。
說一下自己對劇情的看法。
不知是否能幫助大家理解劇集。
我會從一些奇怪的角度著手,因為很多劇情都特別觸動我。
有劇透。
第一集,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急診室裡的手衛生行為(Aoi摁手消液然後反覆搓手的動作)。今年特殊時期每家醫院最常考的肯定就是院感(院內感染)的防控,說到院感防控,手衛生是必考點,看完劇中主角們的手衛生,還是很有醫院的代入感的。
急診病人這個情況,在我國,都是醫生詢問病史,用藥史。像這樣的搶救場面,一般是匯報上級醫生,有經驗的大佬們能迅速判斷原因,指導用藥。放在劇中,側面反映Aoi的業務能力,可以說是很靠譜的臨床藥師。三甲醫院會有臨床藥師跟著查房,對抗生素等特殊藥物做出指導,提醒藥物相互作用,這一點,極少有臨床醫生會反駁。
第一集的案例很有意思:未成年人1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問題。這個在臨床上真的很多見,基層醫院能遇到很多抗拒打針、不好意思在朋友面前打針的小朋友,最後因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反覆出入急診的。劇中雖然疾病發展有點不一樣,但是患者面對母親的態度可見,小朋友患者的內心仍然是一種比較不穩定的狀態:因患病而脆弱,因同齡人的區別對待而自卑,因「疾病相關人員」(家人、醫生、藥師)的指導(或者說強迫)而憤怒。
每個人對於事物的看法都不一樣,特別是敏感脆弱的青春期小朋友,有時候我們自以為正確的思考迴路真的會引起他們的反感。我們自以為在拯救她,其實只是在「標籤」她。
大人們想找解決方案,小朋友們只想要認同感。
所以學會正確溝通真的很重要。從對方角度出發,再來談話的話,可能效果會更好。
第二集,一個是厚勞例行檢查麻醉藥品。這一點可能藥師小夥伴們會更感同身受。作為醫生,我只在開麻藥的時候被他們電話炮轟過。在精麻處方的問題上,千萬不要反駁藥師,畢竟任何一張精麻處方都不允許出錯。
然後是過量服藥導致心律失常的,這個案例很典型。放一張「用藥助手」上的圖
這裡不過多討論(擔心自己最後寫成了病例討論)。臨床上,一般吃壞東西導致拉肚子的話,不會用到它,大家放心。
第三集,是一個腎病的患者,需要透析所以口服藥很多。
藥店擅自把20mg切半當成10mg發給病人,這種行為看了特別生氣!
我個人覺得國內不會有醫院會發生這種事情。因為現在都是電腦開處方,沒有這個藥,醫生根本開不出處方,有些藥你開了錯誤的用藥方式,電腦直接彈對話框,強制要求修改,沒辦法保存的。還有醫保的制衡,比如第一集中,Aoi去處方疑議的那次,PPIs你開一天三次的吃法,放在我國,分分鐘被醫保教育人生。🤪
所以,這一集告訴我們,有些藥能切有些藥不能切。切記切記!
我認為患者擅自掰開藥物服用是可能的(我本人就幹過這事,不過掰的藥是掰了也不影響藥效的),但是有很多藥,掰開吃,藥效完全不一樣,還有些膠囊的,不要去掰開服藥,吸收的地方不一樣。
😂大家不要隨便按自己的想法來吃藥,仔細看一下藥盒上的說明,如果願意,好好讀一讀用藥說明書,真的不行,問問藥房的藥師,或者問醫生,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吧!
第四、五集
這兩集帶出一個問題:面對腫瘤晚期無法手術的患者,是選擇激進的用藥(包括臨床試驗)還是姑息治療,這是困擾每一個家屬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沒有正確答案。而最為艱難的就是做出某個決定。無論家屬選擇哪一種,另一種可能性都會成為家屬心中的刺,這種時候家屬的心理反而需要得到關注。「死亡五部曲」是圍繞所有臨終患者家庭的,有時候家屬的心理,較患者而言,反而是滯後的。
劇中患者及家屬詢問藥師意見的時候,Aoi的回答,讓我捏了一把汗。在日本,是不是從來沒有患者醫鬧行為?這種雙方互相理解的醫療現場,可能只存在於劇中。我持保留態度。
最後老爺爺看了一場棒球比賽真是太虐了,我隔著屏幕看,看哭了。⚾眼睛裡都是棒球了。
第六集
抗生素濫用,是全世界的問題。
不過沒想到這一集是這樣的展開,我還是很意外的。考慮到老齡化問題和空巢老人這個現實的存在,唔,我還是有點不理解雙方的行為,難道劇中醫生就不能開些安全點的藥嗎?!一定要抗生素嗎?!
然後想多說一句,看到這裡小夥伴們,真的不要痴迷抗生素,很多疾病真的不需要抗生素(比如最簡單的感冒)。濫用抗生素的危害,光是這一集就已經可以看到冰山一角了。
在正規醫院,是否需要用抗生素,還是需要聽從醫生及專業人士的意見。
第七集
這一集的安排就有點讓人感慨。
一老一少的搭配,太日常也太可愛了。看著自己推動的項目的受益者,順利恢復的時候,這種內心的滿足感,大概可以讓老阿姨回去再戰三百回合。
這一集裡我最滿意的片段是心春倒地時,在場兩位專業人士的行為。整形外科的醫生,即使前一秒還在和Aoi互懟,下一秒立馬進入搶救態勢,標準的急診問答模式,認清自己醫生的身份,發出指令(叫Aoi拿擔架),自己守在患者身邊,等待其他同事到現場。
這個小細節讓我覺得,終於有部劇,把醫生當成「人」在看了,醫生不是「神」,不是「聖母」,不是「救世主」,不可能24小時無時無刻都在討論病情、看門診、上手術、查病房。我們也有自己的休息時間,也會在閒暇時刻吐吐槽,聊聊八卦,飯點的時候還是會餓需要去吃飯的。
醫生沒那麼無所不能,不能起死回生,但也不是很多新聞裡說的那麼不負責任、唯利是圖。在需要我們的時候,每次我們都會拿出自己的專業水平,做我們該做的事情。
醫學是一門需要合作的科學,臨床、護理、藥劑、醫技、後勤、行政,缺一不可。我們都為患者的健康提供過自己的專業知識。
希望大家不要再以為我們只是開藥的,只是個配藥的,只是個打針的,只是個拍片的。我們的每一個決定,都是經過學習、經過思考、經過訓練的。
好了,以上是自己的觀後感,到最後有點情緒激動,有點小囉嗦。
第八集
這一集又好哭又好氣。
開篇聚焦了惡性腫瘤晚期患者的姑息治療問題。特別是疼痛管理,以及終末期患者的臨終關懷問題。
終末期患者多半處於嗜睡甚至昏迷階段,家屬的意願成為唯一的訴求。「以病人為中心」的決策大多數時候並不是那麼順利,每一位家屬都有自己的要求。要求不惜一切代價延長生命的,要求放棄治療單純減輕痛苦的,因為資金不夠要求放棄回老家的。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為病人好」?誰也不知道。糾結、淚水、悔恨、遺憾交織,形成一個又一個的選擇。
醫生只能提供選項,做決定的是家屬。
不論做什麼決定,很多人都會一遍又一遍反覆問自己:我做的選擇真的對嗎?
就算當事人是醫務工作者,因為平時學的專業知識越多,越明白副作用,就越是糾結。這種無力感,你看再多論文、看再多指南也緩解不了。
所以,我一直支持將病情告知患者本人,讓患者參與治療方法的選擇。因為患者與家屬的溝通,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如第5集的老爺爺,我覺得這種溝通,後期對家屬成員之間的心理恢復都很有幫助。
當然大部分腫瘤病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很多會陷入抑鬱的狀態無法自拔,這個時候要靠家屬的陪伴和勸說,以及病人本人的求生欲望來幫忙。
劇中還有一個概念是居家治療。這一點體現的是社區醫療和家庭醫生系統的完善,藥店能夠開出嗎啡,光這一點,就看出和我國的體系有很大的區別。
然後生氣的地方到了。。。
千萬別告訴我,現在我國還有主動把自己的藥給小朋友吃的家長!?
我覺得應該沒有吧。這種常識問題。
家長的語氣有點討打,藥師們的處理方式大好評。一般臨床上,如果自己無過錯,遇到這種明顯耍賴、難溝通的,應該第一時間匯報上級,等待第三方處理。
第九集
開篇暴擊。
這已經是本劇第三次關注癌症了。癌症是全世界亟待攻破的難題。而我驚訝於前輩有家族史,居然沒有定期去檢查。感謝國內CT的普及和降價,讓大多數患者哪怕是自費也都至少能負擔起一次CT檢查。每年一次的胸部CT檢查真的很重要。千萬別以為自己還年輕,癌症的年輕化是一個很可怕的現象。因為很多人沒有任何誘因,只是體檢時查出問題。所以如果體檢出現異常,一定要去專科進一步評估。如果能早期發現,早治療,預後將完全不一樣。
然後是「產後抑鬱」的話題。
最近新聞裡在說普及大學生及孕產婦的抑鬱症篩查。這一點是很重要的一步。但我也不希望這一點反而引發全社會對抑鬱症患者群體的歧視。
不知道別的小夥伴上大學時有沒有做過心理評估,我們大一入學時有心理評估,不合格的還會被叫去心理諮詢中心和心理老師喝一杯茶。
劇中「育兒神經官能症」這個疾病我有點沒理解,因為我不是主修精神衛生科,專業方面沒辦法說得更多。
倒是大半夜的一個人值班,發現患有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來到她不應該來的地方,普通人的第一反應絕對是聯繫保衛科,不然就有可能產生Aoi劇中遇到的結果。
而Aoi安慰病人的話,我之前會覺得這是自我意識強加於別人。但是自從我去120院前急救中心工作過之後,非常贊同她的話。經歷過這次疫情的人們,可能會有更深的理解。
因為有人還有重新開始的機會,有人只能被不幸與意外裹挾,還有人只能數著最後的日子度過每一天,而有人的生命永遠留在了過去。
意外和明天,哪個先來,沒人知道。
但是,如果你已經不再對未來抱有希望,如果你覺得世界太糟糕,可以試試去任何一家三甲醫院的急診室的角落裡坐一個晚上,看一下連軸轉的急診分診臺,看一下步履匆匆的急診醫護人員,看一下忙碌的掛號處,看一下不斷從住院部下來會診的專科醫生,看一下來來往往的病人,看一下病人從救護車上送下來被推進搶救室的情景,看一下家屬或焦慮或傷心或失落或頹唐或絕望的表情,看一下在急診門口外抽著煙面色肅穆沉默不語的人,看一下走廊裡或放聲哭泣或默默流淚的人們,看一下那些坐立不安地在搶救室門口睜著雙眼等待到天亮的人們。
天亮的時候,可能你仍舊厭惡這個不變的世界,想要與它同歸於盡,但或許你會有一絲觸動,覺得在這個不變的世界中,自己仍然有那麼一絲希望。
第十集
這一集展現了臨床試驗及審查委員會的場景。
大學附屬醫院會有新藥的臨床試驗招募,但是針對疾病有嚴格的入組標準。我認為,腫瘤患者不要放棄希望,因為活著,就可能等到新藥上市的那一天。雖然很多人對新的藥物可能不會有反應,甚至副作用大於獲益,但這都是等到新藥之後需要考慮的問題。雖然很殘酷,但是疾病本身,已經導向了終點。希望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倒是心梗患者的用藥指導,我非常佩服劇中藥劑師的工作。能把藥片的長相、名稱、服藥方法列印在紙上,然後進行用藥指導。還能根據患者的經濟條件,調整藥物。國內,選擇藥物這件事情大多都是醫生診間的決定,當然更重要的一點是,還有醫保的參與。今年國家啟用了「集中採購」,哪些藥能進入醫保招標,哪些藥才能用到患者手上。很多藥物的價格真的很便宜,就算是自費病人,門診藥費也比之前有大幅度下降。
第十一集
最後一集,平淡的結尾。然而平淡才是真正的生活。本集涉及到的婦產科、兒科、神經內科等專業知識,我就不細說了。
本人從未當過家長,對當家長的心態一無所知。對當孩子的心態倒是有一點點心得。小孩子對情緒是很敏感的。我覺得家庭內部的語言暴力是會深刻地留在小朋友們心中的。更可怕的是這份暴力是以愛之名。這集的例子讓我想起了第一集的糖尿病小朋友患者。人們往往會對自己缺乏的東西感到羨慕,不普通的人自然嚮往普通。
如果我以後要當家長了,可能會先買《兒科學》和《發展心理學》來看。這兩本書讓我在面對一個未成年人類展現的某些我所不熟悉的陌生行為時,能得到一個大概的思路。如果能及早發現問題,及早就醫,就能及早解決問題。
Aoi的職業精神讓我佩服。不論在哪個崗位,能沉下心來做好某一件事,真的很難得。值得我學習。
不多說了,我要回去看書啦。
看到結尾的小夥伴們,希望大家都能身體健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