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寶藏】敦煌神奇動物在哪裡

2020-11-17 澎湃新聞

我是敦煌瑞獸「九色鹿」,來自敦煌莫高窟第257窟,誕生於北魏時期,作者不詳。但可以確定的是,我是民間高手們集體創作出來的。

九色鹿是北魏時期動物畫中的傑作

我誕生的年代,敦煌是國際化大都市,多民族融合、東西方交流,腦洞和腦洞的碰撞,讓我有了超級國際化基因。

現存最早的敦煌石窟就誕生於北涼和北魏前期,當時的壁畫風格有濃鬱的西域風情,畫上人物大多穿得很少,畫面上有大片的土紅色。這是受到西邊的龜茲古國,以及更遙遠的犍陀羅(今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帶)藝術的影響。

在這些人物的印度老家,他們的形象是赤身裸體、「豐乳、細腰、大臀」、身體造型往往呈S形。來到敦煌,他們入鄉隨俗,穿上衣服,變成文靜優雅、端莊直立的菩薩。這是因為漢代以來,敦煌就出了很多儒學家,道家思想也在這裡發展,繪製壁畫的工匠,自然將各種元素合理混搭。

我的瑞獸朋友「青鳥」和「翼馬」,來自敦煌莫高窟第249窟,誕生於北魏之後的西魏時期。

青鳥

傳說中的青鳥是為西王母銜食的,它與朱雀、玄武等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瑞禽神獸共舞於一畫

翼馬

肩部生扇形翼,奔跑的姿勢非常優美

誕生於西魏,與青鳥同在莫高窟第249窟

它們那時候的壁畫上,不僅有南亞的印度教神祗形象,還出現了乘馬車的日神、乘天鵝車的月神、執風巾騎牛的風神,源於亞歐大陸那頭的古希臘。中國本土的傳統神仙也紛紛登場,西王母、伏羲、女媧、雷神……中原人物也出現在敦煌壁畫上,他們面貌清瘦、寬袍大袖,頗有魏晉風度。

我的瑞獸朋友「守寶龍」,來自敦煌榆林窟第25窟,誕生於唐朝。

守寶龍

龍坐於彩雲之上,守護著珍寶,其造型體現出陽剛之美,如此靜態之龍在敦煌壁畫中特別罕見。

飛天的經典形象,就是隋唐以後定型的,這些仙人沒有翅膀,飛在天上全憑几條迎風招展的絲帶。

飛天的基因就很國際化,他的形象既有中國神話西王母、女媧、瑤姬、姑獲鳥的影子,又有印度神話乾闥婆、緊那羅的影子。據學者研究,後者從古老的印度起飛,曾在阿富汗、尼泊爾歇腳,越過崑崙山脈,經新疆來到敦煌。

再往後,就到了五代、宋、西夏、元時期。絲綢之路上的于闐、西州回鶻、甘州回鶻、党項、蒙古等民族,都把各自的藝術帶進敦煌壁畫裡。

我們敦煌瑞獸的家——敦煌石窟,堪稱中國歷代美術精華館。

敦煌壁畫持續繪製上千年,這在全世界壁畫中都很少有。中國的傳世繪畫大多是五代及宋以後的作品,而敦煌莫高窟開鑿於十六國,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保存了這些朝代的大量壁畫。

一千多年前的美術脈絡在這裡清晰可見,北朝壁畫樸素簡單,隋代描繪精緻細膩,唐代內容豐富、結構複雜,五代、宋西、夏、元回歸工整單純。

世事難料,16世紀中葉,我們瑞獸的家——敦煌石窟險遭滅頂之災。由於明朝政府封閉嘉峪關,關外人民內遷,莫高窟從此無人看管。昔日的藝術聖地淪為空城,日夜陪伴石窟的,是風沙的侵蝕、河水的倒灌,偶爾來了過客,更是糟糕,他們在石窟裡搭灶生火,圈養牲口,油煙燻黑了壁畫,我們欲哭無淚。

苦難持續了四百年。直到1944年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我們才過上好日子。破損的石窟從此有人搶救維修,淡出歷史的壁畫和我們這些瑞獸,也重新煥發神採。

這些可愛的人類受過良好的教育,有不錯的藝術修養,更重要的是,他們似乎不怕麻煩和辛苦,耐心梳理著我們的來龍去脈。

他們把敦煌壁畫的內容分為七大類。首先是佛教眾神像,飛天就屬於這一類。第二類是釋迦牟尼故事畫,最有名的是莫高窟第254窟的「薩埵那太子捨身飼虎」。第三類是中國傳統神仙畫,就是我剛才說過的西王母、伏羲、女媧、雷神,他們是佛教傳入中國時為了融入中國文化加進來的。第四類是經變畫,可以理解成佛經的繪畫版演繹,比如隋唐時期用傳統中國畫技法表現理想中佛國世界的《無量壽經變》。第五類畫的是佛教史上的歷史故事、傳說故事,以及一些佛教聖地、聖跡的故事。第六類是供養人(相當於石窟的「金主爸爸」)及其家屬的畫像。第七類是裝飾圖案畫,用作前面六類壁畫的區隔和裝飾。

薩埵那太子捨身飼虎(北魏|莫高窟第254窟)

我們這些瑞獸,幾乎無處不在——以上七類壁畫上都能找到我們的身影。

比如莫高窟第285窟,北壁下方與南壁相對的四個禪窟,圓拱門上龕楣內飾以雙鸚鵡、雙鳳、雙鴿、雙孔雀;窟頂四披壁畫,上部畫著神話諸神和我們,下部畫著飛禽走獸,野牛奔馳、餓虎嚎叫。

也在20世紀,我們家的千年壁畫,迎來了許多搞藝術的「年輕人」。從1938年起,到敦煌臨摹的中國當代美術家包括張大千、常書鴻、關山月、董希文。他們當中的常書鴻和神遊敦煌的徐悲鴻,有個了不起的理想——締造中國「新美術」。

傳統中國文人畫以山水花鳥為主要題材,那些閒情逸緻,放在20世紀上半葉,放在內憂外患的中國顯得很違和。徐悲鴻、常書鴻等美術界領軍人物,主張借西方寫實主義藝術表現方法來革新「中國畫」,散兵流民、亂世危局皆可入畫。

西方的藝術體系沒法照搬,這場美術界的「西風東漸」遇到瓶頸。一次偶然的機會,留學巴黎的常書鴻在博物館看到敦煌繪畫,這些畫是被法國人劫來的。常書鴻恍然大悟,原來在唐代以後中國文人畫之外,中國畫還有一條更古老的脈絡,那就是唐代以前民間美術——敦煌壁畫幾乎全都出自民間工匠之手,他們很少署名,更不要說被載入史書。這些無名畫匠的作品,卻是那麼異彩紛呈,這些畫扭轉了人們長久以來對中國畫的許多誤解。

敦煌壁畫

©️ 敦煌莫高窟 美の全貌

人們對中國畫的另一大誤解是「國畫沒有透視」,「闢謠」的又是敦煌壁畫。無論是唐代的經變畫,還是石窟內的諸多裝飾畫,都在營造立體空間甚至立體幾何圖形。宋代以後,中國畫裡的人物漸趨簡略,明清畫家的表現更是讓人感到「古代畫家根本不會畫人物」。敦煌的隋唐壁畫提供了反轉——人物造型栩栩如生,隋代飄逸、唐代豐滿,色彩極其豐富。

更重要的是,敦煌壁畫上,有各時代豐富的社會生活場景:耕種收穫、打鐵釀酒、商旅往來、行軍打仗、音樂舞蹈、學校寺廟、婚喪嫁娶……歷史學家可以「以圖證史」,由此了解這一千多年裡敦煌、河西,乃至中國北方的許多真實歷史。而這,也是常書鴻、徐悲鴻苦苦尋覓的中國寫實主義傳統。

敦煌壁畫中的收穫場面

「發現」敦煌壁畫,有力地鼓舞了常書鴻,他對中國繪畫傳統有了底氣,對中國新美術有了信心。常書鴻離開歐洲,回到中國,一輩子紮根敦煌。他對標歐洲的藝術聖地羅馬,想把敦煌建設成中國的藝術聖地,他和敦煌藝術研究所的同仁們臨摹敦煌壁畫,推廣重見天日的中國美術寶庫。

作為敦煌瑞獸,我們歡欣鼓舞,祥瑞重降敦煌。

新的憂患浮現出來——我們老了。

我們都是一千多歲的老瑞獸了,我們棲身的壁畫,面臨著太多的威脅。

鳴沙山的風沙,吹蝕著洞窟圍巖,磨損著露天壁畫,還總是趁虛而入鑽進洞窟,傷害洞窟內的壁畫和彩塑。1980年代以前,敦煌研究院的朋友們辛勤清掃積沙,每年能請出三、四千立方米的沙子。1980年代以後他們種樹防治風沙,但每年春天的沙塵季,細小的沙塵還是能飄進洞窟,落在我們身上。

春天有沙,夏天有雨。雨水沿著崖體裂隙滲入巖層,巖體中的鹽分被溶解,隨著水分在巖體中流動侵蝕,導致巖體疏鬆,甚至直接潮解壁畫層。

風沙雨水的幫兇,是地震。莫高窟位於地震區邊緣,歷史上地質災害頻發,導致洞窟的巖層存在很多裂隙,其中一些支撐不住,已經轟然坍塌,不復存在。

還有個甜蜜的煩惱,就是來看我們的遊客。莫高窟1979年正式向社會開放,年客流量從2001年的30萬人次,逐年暴增到2019年的200萬人次左右。莫高窟最初不是按博物館的條件建造的,如今也沒法做相應的改造,遊客們進入洞窟參觀,使得洞窟內的溫溼度和二氧化碳濃度波動劇烈,為洞窟的保護帶來了新的挑戰。

△ 敦煌石窟

©️ 視覺中國

敦煌研究院的朋友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治療壁畫的「癌症」——酥鹼(壁畫地仗泥層黏結性喪失,泥土顆粒逐漸掉落酥粉),他們先想辦法脫鹽,然後「打針」,將修復黏結材料注射到病害部位,延緩「病情」。他們還找到國外專家「聯合會診」,防治結合,如今在每個開放洞窟和部分重點洞窟安裝機器,監測溫溼度和二氧化碳濃度,還監測周邊環境、降水、風沙、地震、洪水,甚至壁畫病害的微小變化。

但是我們的衰老無法避免,畢竟敦煌壁畫和彩塑是用泥土、草料、木料、礦物顏料、動物膠製作出來的,「壽命」有限,總有一天會消失。

19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的樊錦詩想出個好主意,她提到了計算機,這個人類發明物可以把我們的樣子永久保存起來。當時的甘肅省科委立項並拿出30萬元支持,敦煌壁畫的「數位化」開始了。把我們「數位化」,也是當時全世界的潮流,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啟動「世界記憶工程」,提出文化遺產數位化,「以便永久性地保存,並最大限度地使社會公眾能夠公平地享有文化遺產」。

於是,這群可愛的人類帶著高精尖設備,小心翼翼地給我們「拍照」。如今,全世界的遊客不來莫高窟,也能在網上看到我們的樣子,聽說更清晰,還有立體感(真實洞窟三維模型構建),甚至有現場感(洞窟虛擬漫遊)!我們的故事還被拍成兩部高清電影(4K超高清寬銀幕主題電影《千年莫高》和全球第一部展現文化遺產的8K高解析度球幕電影《夢幻佛宮》)。

我們得到了永生,用敦煌研究院樊錦詩的說法,就是「永久保存,永續利用」。

敦煌壁畫

©️ 敦煌莫高窟 美の全貌

敦煌研究院的朋友似乎還不「知足」。

2017年,他們聯合一家叫騰訊的公司,想讓我們更紅——用人類的說法,叫做「讓敦煌文物活起來」。騰訊擅長開發遊戲、音樂、動漫、文創,這些都是人類年輕一代喜歡的東西,我們要永生,得讓年輕人喜歡我們。

這些滿腦子主意的朋友,又蹦出一個好主意。他們進洞窟抬頭看藻井的時候,覺得藻井像一塊方形的絲巾——為什麼不讓網友參與,設計敦煌絲巾?

敦煌石窟裡的藻井,色調盡顯富麗堂皇

一千多年前,民間工匠創造我們的時候,就是無拘無束,隨意揮灑。

2018年,「敦煌詩巾」小程序上線,在設計上,產品的氣質也和敦煌相似,隨性又充滿想像力。設計師們給網友提供了敦煌壁畫8大元素和200多個細節元素,讓網友們自行組合,自主決定角度和大小。每個人的設計都獨一無二,這些圖案都一一進入數字展覽館——也得了永生。

網友用藻井元素設計的「敦煌詩巾」

即便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每周都有幾十幅敦煌詩巾被網友們設計出來。暖心的是,網友每購買一條絲巾,其中就會有一些錢用來捐助敦煌石窟的保護,網友們成為壁畫的「數字供養人」,讓我們和這些上千歲的老朋友能延年益壽。

今天,「敦煌詩巾」有了升級版,我們四隻瑞獸登場啦。人類給我們配上了美好的詩句——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部分圖片來自雲遊敦煌、豆瓣、視覺中國)

作者:江星辰

設計排版:王思涵

「敦煌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公眾號每周一、三、五定時更新,敬請關注!

原標題:《【莫高寶藏】敦煌神奇動物在哪裡》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航拍敦煌莫高國際機場,讓我們飛去看敦煌莫高窟吧
    敦煌莫高國際機場,位於甘肅省酒泉市敦煌市莫高鎮,距離敦煌市區不遠,約12.7公裡,距離敦煌莫高窟也只有15公裡,非常方便。敦煌莫高國際機場1982年建成通航,目前為4D級國際支線機場,不過可以滿足E類飛機備降。
  • 「一勺·莫高——敦煌石窟藝術展」在中國人民大學開展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施秀萍)近日,由敦煌研究院與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聯合主辦的「一勺·莫高——敦煌石窟藝術展」在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開展。展覽通過展示敦煌石窟各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壁畫臨摹品、研究復原敦煌壁畫中的樂器、3D列印敦煌壁畫中建築模型等共200餘件展品和莫高窟第3窟複製洞窟,聚焦敦煌與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敦煌石窟藝術,多方位呈現了敦煌石窟的千年營建歷史、絲路多元文化交匯的藝術結晶和敦煌文化的博大恢弘。展覽一角。
  • ...敦煌莫高窟今晚亮相《國家寶藏3》,它的國寶守護人是「九色鹿」
    作為有著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土地上能稱得上「國家寶藏」的可謂燦若星河。但自央視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開播以來,觀眾、網友們對有一處「寶藏」現身節目的呼聲可謂是最高的,那就是敦煌莫高窟!進入第三季第五期節目,它終於來了!
  • 《神奇動物在哪裡》邪惡巫師在哪裡
    > 感謝關注支持影片信息一:中文名:神奇動物在哪裡
  • 盤點《神奇動物在哪裡》電影裡的神奇動物,神奇動物究竟是何模樣
    影片介紹《神奇動物在哪裡》的設定時間是《哈利波特》系列的70年前,描述的是哈利波特前的魔法世界,講述了主演們與神奇動物之間的故事。神奇動物在哪裡《神奇動物》裡的八種神奇動物,來一起看看吧。在《神奇動物2》出現,影片中也展示了它可愛溫順的一面。
  • 神奇動物在哪裡?神奇老鳳祥在這裡!
    最近小編有感於《神奇動物在哪裡》播出後朋友圈一段深刻的諫言「我真誠勸告大家,有什麼熱門電影,第一時間去看
  • 【甘肅日報】敦煌文旅融合奏響絲路新樂章
    敦煌文化學院於今年7月揭牌成立,學院設置了理論與實踐結合、趣味性與知識性兼具的研學課程,內容涵蓋了敦煌文化藝術、「莫高精神」、兩關歷史、邊塞文化、工匠技藝等諸多方面,建立了一整套內容豐富、系統規範的研學體系。 2006年,敦煌彩塑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保護項目。
  • 神奇動物在(mai)哪裡?
    最近電影《神奇動物在哪裡》正在影院上映故事開始於一個神奇的魔法手提箱
  • 敦煌莫高窟推出網紅文創產品 「窟霸」喊你來吃雪糕啦!
    1654歲的敦煌莫高窟,今夏推出了網紅文創產品——定製版雪糕,有草莓九層樓、巧克力石窟外景、牛奶月牙泉三個版本口味。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敦煌發布官宣後,這三款高顏值的雪糕迅速在網上走紅,有網友詢問在哪裡可以買到?
  • 甘肅敦煌旅遊持續升溫 「研學遊」成為新時尚
    圖為研學遊學員在敦煌畫院傾聽敦煌文化藝術講座。 王斌銀 攝   中新網蘭州7月31日電 (張曉亮 趙建軍 馬朝黎)連日來,隨著國內跨省團隊遊的放開和暑期的到來,前往敦煌旅遊的遊客大幅增加,旅遊業持續升溫,與之而來的研學遊也跟著熱了起來。
  • 《神奇動物在哪裡》彩蛋老梗太多,麻瓜觀影必讀!
    11月25號,電影《神奇動物在哪裡》在國內上映。當年還是小學生的我們已經長大,以為曾經的九又四分之三車站只會存在我們的記憶裡了,但是沒想到,羅琳阿姨帶著她的魔法世界,終於再一次回到我們面前。如果有人說《神奇動物》不是一部粉絲電影,那一定是違心的。對於哈利·波特系列的粉絲們來說,當海德薇主題曲的前奏響起時,就已經淚流滿面了吧。另外,羅琳阿姨又透露了一個讓人雞凍的消息~ 《神奇動物在哪裡》電影將要拍五部曲!五部啊!這是什麼概念!就算兩年一部,哈迷們至少未來8年都有盼頭了呢!
  •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莫高窟開機,致敬樊錦詩及敦煌守護者
    樊錦詩和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馬世林,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以及該片導演滕俊傑共同為電影「開機」9月22日上午,滬劇電影《敦煌女兒》在敦煌莫高窟前正式開機,並在此地實地拍攝半個月,完成該片大部分實景拍攝。這是一部以同名滬劇舞臺劇為藍本,以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敦煌女兒」樊錦詩為原型,獻禮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的電影作品。
  • 《神奇動物在哪裡3》百度雲資源在線觀看
    《神奇動物在哪裡3》百度雲資源在線觀看  拉到文章底部,掃描二維碼點擊菜單欄,即可獲取觀看方式。
  • 約翰尼德普退出《神奇動物在哪裡3》
    時光網訊 北京時間11月7日凌晨,約翰尼·德普在社交媒體發布聲明:稱華納要求他退出《神奇動物在哪裡》系列,辭演黑魔王格林德沃,他同意了,也表達了對影迷的愛和關心的感謝。格林德沃特輯由於約翰尼·德普和前妻艾梅柏·希爾德離婚和家暴官司,《神奇動物
  • 夢回敦煌佛窟尋寶,全新資料片定檔11.24
    浩瀚無垠的滾滾黃沙長河落日的戈壁景致曼妙絢麗的飛天壁畫虔誠熾熱的神佛信仰塵封千年的寶藏露出端倪全新資料片小口袋將帶各位老鐵們探尋絲綢之路上的明珠—敦煌(圖片來源於網絡)探秘敦煌佛窟 感受千年古韻莫高千窟列鳴沙,崖壁紛披五色霞。
  • 從敦煌到橫店,樊錦詩又一次來到滬劇電影《敦煌女兒》片場
    在劇組關機之後,樊錦詩第二天一早又要從杭州飛回敦煌。雖然異常辛苦,但樊錦詩關心的,不僅是這個和她結緣了近十年的創作團隊,更是電影中展現的幾代莫高人,正如她開機時反覆說的,「你們拍的不是我一個人,而是一群人。」她還在拍攝現場對劇組說了一句,「向你們致敬」。
  • 《神奇動物在哪裡》麻瓜觀影必讀(無劇透)
    華納兄弟影業推出的年度魔幻大片《神奇動物在哪裡》將於明日在內地公映,J·K·羅琳親手打造的魔法世界落幕五年之後捲土重來。
  • 《神奇動物在哪裡》和《哈利·波特》相關時間線整理
    紐特出版了《神奇動物在哪裡》。1938年:伏地魔進入霍格沃茨。1943年:伏地魔製造了他的第一個魂器。1945年:伏地魔離開霍格沃茨,消失了。阿不思在決鬥中擊敗了格林德沃,贏得了老魔杖,結束了全球巫師戰爭。格林德沃被判終生監禁。
  • 為何《神奇動物在哪裡》,讓許多《哈利·波特》的粉絲感到不滿?
    在2016年的《神奇動物在哪裡》,她再次開啟了魔法電影的新時代。然而,這些年來,《神奇動物在哪裡》系列電影,讓哈利·波特影迷們褒貶不一。一些粉絲雖然對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能夠繼續延續下去感到很高興,但是他們對電影的發展方向仍然有著一些問題。那麼,哈利·波特的影迷們,對《神奇動物在哪裡》都有哪些感到不滿的呢?
  • 哈利波特前傳《神奇動物在哪裡》免費啦!
    觀看影片:《神奇動物在哪裡》溫馨提示:1、本次觀影《神奇動物在哪裡》為3D電影;請自帶3D眼鏡,或到前臺購買,10元一副。而《神奇動物在哪裡》的主角們,都是親自選擇屬於自己的魔杖。  服裝:vintage美如畫,主角的大衣連哈利波特都嫉妒  《神奇動物在哪裡》的服裝設計師是大名鼎鼎的柯琳-阿特伍德,她曾十一次提名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獲獎三次,尤其擅長復古、幻想風的設計(蒂姆·波頓的幾乎每一部電影都有她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