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龍做客《鏘鏘三人行》,竇文濤問他:「如果你和李小龍年齡相當,你們倆打誰會贏?」成龍表情大度地一笑說:「他贏吧。」成龍的理由是:「我比李小龍塊(塊頭大),比他高,李小龍肌肉很熟,我的肌肉也不賴,他是單骨,我是雙骨。李小龍被過度神話了,他一變變了個截拳道,我也可以做龍拳道,但是我不會去做。"」言下之意是李小龍不是他的對手。這段話裡,暴露出成龍對於武術搏擊,純粹是個門外漢。
如果僅憑塊頭、肌肉、身高、還有所謂單雙骨,就能決定格鬥的勝負,那麼還練什麼拳呀?直接選健美先生得了。現實中,一個訓練有素的武者,打一個大塊頭,往往如戲童稚。賈巴爾回憶說:「李小龍讓我站在沙包後面,讓他的妻子Linda踢沙包,直接把我踢飛了出去。」賈巴爾身高2米多,而Linda可能只有120不到125磅(約55公斤)。可見格鬥是速度力量技巧經驗的綜合運用,通過科學的訓練,一個小個子也可以在瞬間發揮出驚人爆發力。
被成龍瞧不起的截拳道
李小龍大學的專業是哲學,所謂哲學,是研究世界根本規律的學問。所以他從大學起,悉心研究世界各流派武術之長,並且開設武館,在不斷的切磋和實戰中,總結提煉其中最有價值的技法和規律。最終李小龍擺脫了東西方傳統拳道的束縛,創立出一種運用各種可能的方法,在徒手搏鬥中擊敗對手的現代搏擊術。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美國權威性武術專刊《黑帶》,就開始關注李小龍倡導的這一現代化的無套路、全接觸的實戰訓練模式。並用專題系列報導介紹李小龍,以及他革命性的武學思想——截拳道。1972年,李小龍被美國《黑帶》雜誌評為世界七大武術家,和其他六位享譽世界的柔道、空手道宗師高手並列。
我們現在看李小龍的電影,無論是《唐山大兄》裡的鄭潮安,還是《精武門》的陳真,《猛龍過江》的唐龍,李小龍的演技都顯得浮誇、許多文戲表現得用力過猛。可是一到武打場面,就像換了一個人,完全進入另一種狀態,從心所欲不逾距,這就是化境。因為李小龍首先是一位致力於實戰的武術技擊家。他在《精武門》中對戰俄國高手,在《死亡遊戲》中和巨人賈巴爾,《龍爭虎鬥》中的擂臺賽,都創造性地使用了地面格鬥技法,這在以往的武打片中從未出現過。李小龍因此被西方搏擊界奉為MMA之父,現代綜合格鬥的先驅者。
成龍和他的龍拳道
李小龍去世後,成龍一度被作為李小龍的接班人,嘉禾公司投拍《精武門》續集《新精武門》,由羅維導演,成龍、苗可秀主演,然而上映後反響不佳,因為戲班出身的成龍,根本不可能再現李小龍那酣暢淋漓的打鬥場面。他只能另闢蹊徑,靠在戲班練就的躥躍翻滾功夫,配合精巧諧趣的動作設計,才逐漸走紅。
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李小龍的打鬥突出直接有效,而成龍的動作追求凌厲火爆。李小龍的武打,全是近身格鬥,很少翻滾跳躍的花哨動作。因為他設計動作不是為了炫目好看,討好觀眾,而是要展現他"以無法對有法,以無限對有限"的實戰理念。而成龍的武打動作突出的是喜劇效果和視覺衝擊,不斷地挑戰人體的運動極限。這就是武者和功夫演員的區別。
而成龍的龍拳道是什麼呢?
1999年,成龍推出了一部介紹功夫片拍攝技巧的紀錄片《成龍的特技》。該片由成龍現身說法,親自剖析他在眾多代表作之中,如何利用特技效果,配合個人的靈活身手,拍出銀幕上令人提心弔膽的亡命動作場面。該片是成龍對功夫片場景、道具、動作、特效的理論性總結,許多成果來自他的大膽創新,對功夫片的拍攝,具有非凡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這就是他的龍拳道。
2016年,成龍被授予奧斯卡終身成就獎,以表彰他對電影事業的特殊貢獻。成龍參演並主演的影片有上百部之多,其中堪稱經典的就有三四十部,而李小龍主演的電影只有四部半。可以說,成龍在電影方面的成就已經超越了李小龍,但是李小龍在武學方面的研究實踐,以及達到的高度,是成龍無法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