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職場故事,交流職場經驗,歡迎關注「時小慢慢」。
每一年都會有無數職場新人步入職場,也會有很多資深的職場人面臨著是否更換工作環境的選擇。但是不管是剛要步入職場的人,還是選擇跳槽轉型的人,都無法逃過面試這個環節。
有人所面試的好壞才是能否進入心儀公司的敲門磚,但是面試時我們也會碰到各種各樣的面試官,有的真誠求人才,也有虛偽想騙廉價勞動力的。如何面對HR表達出的不同態度就成為了面試者急需了解的問題。
01 面試時HR的一句話左右為難
在面試的時候你可能會遇到HR說「我們薪資不高,但能教你很多東西」,這應該怎麼理解?HR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呢?
作為應聘者我們找一個工作不僅是公司在選擇我們,也是我們在選擇工作。所以面對這樣一句話應聘者就會糾結,一方面會覺得可能公司是在拿職員的個人成長抵消高工資,另一方面則是想或許這個公司真的能幫助我們的成長,更怕錯失這種機會。
先來說前者,對於公司來說能擁有性價比高的員工自然是非常好的,既不需要高投入,又能獲得應有的勞動力。對於公司能教的東西,無非就是在工作中提供經驗,但是公司覺得如此一來就可以少付薪資來抵消這種成長。對於一些職員來說,這就是一種不平等。
對於我們來說工作和薪資應該是等價交換,其中應該不包括其他的內容。但是因為這種成長成本的投入,使得這個等價交換發生了變量,這也是導致應聘者猶豫的重要原因。
從後者的角度來說,有的人在一個公司工作一輩子可能都沒有進步,如果能在一個地方邊工作邊提升自己,那就是一種收穫。如果錯過這種有助個人成長的機會,也是一種損失。
所以怎樣選擇才能結束面對這種問題時的左右為難呢?
02 讀懂一句話背後真正的意義
想要解決這個糾結的問題,那首先就要理解這句話背後真正的意義。
這句話表達的第一點含義,就是不能提供你所滿意的報酬,但是卻能給你足夠的成長空間。在面試的時候,我們往往都會在個人簡歷中填寫期望的薪資,如果HR對你說出了這句話,那就說明不管對方給到的薪資是多少,都不會達到你簡歷中期待的薪資。
而針對後面那句能教你很多東西,就是說在工作期間你是一定有所收穫的,面對工作中的磨礪,你能有所成長。
而這句話的第二個含義則是公司收入確實不高,但能不能學到真本事也是個未知數。為什麼會有這樣一種含義呢?上文中我們也說過,有的公司就是想要廉價勞動力來為公司工作,而能讓你學到東西也只是一個噱頭,只是為了提供一個充足的理由來留下應聘者。
同事小齊就遭遇過這樣的事情,在之前她所工作的公司中,她在應聘時就曾受到過這樣的承諾。於是小齊接受了低薪資的邀請,但是在幾年的工作中,小齊所接觸的項目都不足以促進她成長,反而還有水平更低的同事和她搶資源。
終於在長期無法提升的環境中,小齊選擇了辭職。而當時吸引她接受低薪資的理由,就是因為那家公司對個人成長空間的承諾。而實際上那只是一張空頭支票,小齊既沒有得到成長,還要忍受不合理的低薪資。
最後一點就是這個公司的HR覺得雖然你能力不錯,但還不足以拿到這麼好的收入。這種說法就是HR的一種推辭,可能在之前的面試環節中,HR已經對你的個人能力做了評價,而針對你的期望薪資,對方認為你還不夠水平。
其實這種公司的說法已經很委婉,而通常說可以教會你很多東西,也是說在你進步之後是可以拿到期待薪資的。所以面對這種公司不妨可以考慮一下,因為對於這類公司來說,他們是有意向培養人才的。
03 面對這類情況應該怎麼辦
那在面試時遇到這個問題應該如何處理,最主要的還是看個人情況。《圍爐夜話》有句就是說的這個道理:處事有何定憑,但求此心過得去;立業無論大小,總要此身做得來。
首先面對這個問題時,如果你是認為薪資最重要的,那就應該果斷拒絕。
因為對於你個人來說一個理想的薪資是首要的,那不論什麼原因,這家公司都不會給你理想薪資,所以繼續糾結只是浪費時間而已。
薪資不高就意味著,你提出的薪資對方無法給到,這是對方對於你理想薪資的拒絕。所以不管最後對方開出怎樣的其他條件,你都應該果斷拒絕另謀他處。
其次,如果你面試的公司裡沒有你的備選時,也不能病急亂投醫。
有的人覺得自己沒有選擇,即便這家公司開出的條件不好,那也不應該委曲求全的選擇入職。
哪怕你只有一個選擇那也要權衡各個方面。比如,這個公司工資不高,但平臺很好,或者但福利不錯,甚至說老闆個人很有能力和魄力值得你去學習,那麼你就可以選擇。
反之,如果這個公司既壓低你的薪資價格,其他方面也十分差勁。在你沒有選擇的時候,也不要和這家公司死磕,因為最後受損失的一定是員工自己。
最後一點,面對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判斷,HR的承諾並不等同於求職者的理解。例如這個問題中,HR會承諾給應聘者成長空間,但是對於應聘者個人來說這種上升空間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有些人會覺得這個升職空間是指升職加薪,而HR可能只是承諾教你更多的技能。所以有疑問的時候最好當面問清,如果想當然的去判斷事情,就很容易在後期造成理想與現實的偏差。
面試中我們遇到的陷阱越來越多,想要理想規避,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先了解問題背景表達的含義,再根據個人情況進行選擇,這才是職場面試中最穩妥的做法。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