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明天會更好》是全球華語流行樂壇史上最成功的公益單曲之一,由羅大佑作曲,羅大佑、張大春、許乃勝、李壽全、邱復生、張艾嘉、詹宏志等人共同作詞,陳志遠編曲,羅大佑、張艾嘉、李壽全出面邀集臺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約60位華語歌手打破籤約公司限制共同錄唱.
創作
1986年則是「世界和平年」。「明天會更好」的創作初衷,即是模仿We Are The World「群星為公益而唱」的形式,呼應世界和平年的主題.「明天會更好」能夠傳世,作曲羅大佑觀念清楚,旋律流暢,易於傳唱,是首要條件。作詞採集體創作,包括羅大佑、張大春、許乃勝、李壽全、邱復生、張艾嘉、詹宏志,涵蓋藝文、音樂、媒體人士,他們的文化水平充份反映在這首歌曲上
演唱
這首歌集結60位歌手合唱,但能有solo的歌手僅三分之一,每人兩句接力,依序是:蔡琴、餘天、蘇芮、潘越雲、甄妮、李建復、林慧萍、王芷蕾、陳淑樺、金智娟、王夢麟、齊豫、鄭怡、江蕙、楊林。
副歌部份,第一遍由黃鶯鶯、洪榮宏接力,各唱四句,第二遍全部由費玉清獨唱。全曲特別在於副歌放在尾聲的運用,先是大合唱兩遍,接著蘇芮獨唱,齊秦合音,再由余天獨唱,蘇芮合音,最後在大合唱漸弱,齊秦合音聲中結束全曲。
從歌手的角度看,其實這是一次歌手的超級比一比,歌詞頁並未註明演唱者,正好考驗歌手音腔的辨識度,當年的公司/歌手自有大小牌之別,難得的是出場序與曝光度從歌曲的需求考量,各安其份。
其次,尾聲重複副歌,歌手交叉合作,形成一次難得的團結之作。合作的意義凸顯在歌手的反差性,唱搖滾的蘇芮為演歌派大老餘天和音,齊秦沒有solo的機會,卻在尾聲不斷為其他大牌和音,就像每年的NHK「紅白歌會」,大牌交叉為其他歌手和音,這在臺灣歌壇,史無前例!!!
出版發行 (臺字音字第0554號)
專輯製作單位以「明天基金會籌備會」的名義,邀集20餘家公司(包括飛碟、喜瑪拉雅、新格、歌林、滾石、鄉城、寶麗金、麗歌、光美等)歌手參與「明天會更好」,各家公司無不希望取得發行權!值得一提的是, 即使競爭激烈,各方公司卻大大方方在國聯飯店坐下來,採取公開招標,最後由"藍與白公司"高價標得。雖然當時的本土公司今天幾乎全數遭國際五大吞併,僅存「滾石」一家,但「藍與白」僅此一役足以名垂青史!
專輯售出的盈餘,由藍與白唱片公司捐給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為消基會籌募新臺幣600萬元的基金,作為公益之用。
亦是2008年川震賑災公益歌曲之一.
60位歌手為 :
(男性)
部分獨唱兼合唱
餘天、李建復、洪榮宏、王夢麟、費玉清
合唱
齊秦、(新加坡)巫啟賢、包小松、包小柏、王日昇、文章、(新加坡)「水草三重唱」(黃元成、許環良、許南盛)、包偉銘、江音傑、李宗盛、吳大衛、林禹勝、施孝榮、(新加坡)嶽雷、徐乃麟、徐瑋、(馬來西亞)姚乙、陳黎鐘、黃慧文、張海漢、童安格、楊烈、楊耀東、廖小維、羅吉鎮、鐘有道
(女性)
部分獨唱兼合唱
蔡琴、蘇芮、潘越雲、甄妮、林慧萍、王芷蕾、黃鶯鶯、陳淑樺、金智娟、李佩菁、齊豫、鄭怡、江蕙、楊林
合唱
張艾嘉、張清芳、成鳳、「百合二重唱」(李靜、周月綺)、李碧華、何春蘭、芊苓、林淑蓉、邰肇玫、唐曉詩、麥瑋婷、許慧慧、賴佩霞、藍心湄
(遺憾有幾位大牌歌手沒有參加包括:鳳飛飛,鄧麗君,歐陽菲菲...)
演唱歌詞
蔡 琴:輕輕敲醒沉睡的心靈 慢慢張開你的眼睛
餘 天:看看忙碌的世界是否依然孤獨的轉個不停
蘇 芮:春風不解風情 吹動少年的心
潘越云:讓昨日臉上的淚痕 隨記憶風乾了
甄 妮:抬頭尋找天空的翅膀 候鳥出現它的影跡
李建復:帶來遠處的饑荒無情的戰火依然存在的消息
林慧萍:玉山白雪飄零 燃燒少年的心
王芷蕾:使真情溶化成音符 傾訴遙遠的祝福
黃鶯鶯:唱出你的熱情 伸出你的雙手
讓我擁抱著你的夢 讓我擁有你真心的面孔
洪榮宏:讓我們的笑容 充滿著青春的驕傲
為明天獻出虔誠的祈禱
陳淑樺:誰能不顧自己的家園 拋開記憶中的童年
娃 娃:誰能忍心看那昨日的憂愁 帶走我們的笑容
王夢麟:青春不解紅塵 胭脂沾染了灰
李佩菁:讓久違不見的淚水 滋潤了你的面容
費玉清:唱出你的熱情 伸出你的雙手
讓我擁抱著你的夢 讓我擁有你真心的面孔
讓我們的笑容 充滿著青春的驕傲
為明天獻出虔誠的祈禱
齊 豫:輕輕敲醒沉睡的心靈 慢慢張開你的眼睛
鄭 怡:看看忙碌的世界是否依然孤獨的轉個不停
江 蕙:日出喚醒清晨 大地光彩重生
楊 林:讓和風拂出的音響 譜成生命的樂章
合 唱:唱出你的熱情 伸出你的雙手
讓我擁抱著你的夢 讓我擁有你真心的面孔
讓我們的笑容 充滿著青春的驕傲
讓我們期待著明天會更好
蘇 芮 領唱 齊 秦和聲
餘 天 領唱 蘇 芮和聲
作為群星公益歌曲,這首《明天會更好》堪稱華語歌壇最經典的典範,已為一個時代打上了標誌性的印跡,以致於多年的後的群星歌曲都因內涵的缺失而流於表面的形式。在國外群星賑災非洲的《We are the world》之後推出,這首《明天會更好》十分有意義,並與國內群星同時期的《讓世界充滿愛》遙相輝映,塑造了一個時代的經典,
從歌手的角度看,《明天會更好》是一次臺灣歌手實力的大展示。重聽1985年的《明天會更好》,無論就動機、調度、製作、詞曲、演唱、發行,都是臺灣歌壇絕無僅有的一次絕響!
《明天會更好》能夠傳世,作曲羅大佑觀念清楚,旋律流暢,易於傳唱是首要條件。作詞採集體創作,包括羅大佑、張大春、許乃勝、李壽全、邱復生、張艾嘉、詹宏志,涵蓋藝文、音樂、媒體人士,他們的文化水平充分反映在這首歌曲上。
「輕輕敲醒沉睡的心靈,慢慢張開你的眼睛,看看忙碌的世界是否依然孤獨地轉個不停……」,整首歌從每個人「睜開眼睛」開始鋪陳,不疾不徐,貫穿著大自然、戰火、童年、生命的樂章。
而這首歌曲的背後卻是嚴酷的政治大環境。自1949年5月產日起,臺灣當局頒布「戒嚴令」中對於文化的種種限制,就長期無情地扼殺著流行音樂中的自由創作之風,無形中鑄就了早期國語歌曲在形式上的刻板表現。在「臺灣光復40周年紀念日」這一歷史時刻,李壽全、羅大佑、張艾嘉自發組織、匯集了臺灣、香港、新、馬等地區的六十餘位流行歌手,共同演唱了一首呼喚民眾的公益性作品《明天會更好》。作品推出後在華人世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但就在作品所宣揚的和平與關愛在社會大眾中漸入人心時,這次義舉卻最終變成了被政客們所利用的宣傳手段。年終,在臺灣「大選」中,國民黨公然地利用歌曲,打出了「要一個更好的明天」的旗號,不知情的人們,自然為歌曲貼上了政治歌曲的標籤,雖然「明天會更好」是一次集體自發組織的義舉,但最終所有「被政治利誘」的指責均落在了遠在美國的曲作者羅大佑的頭上。就這樣,一場臺灣流行音樂史上最感人的一幕,不得不在欺騙與被欺騙的種種困惑中草草收場。
雖然從「明天會更好」事件以及當時臺灣樂壇的送審制度中,人們不難發現當時國語樂壇的惡劣環境,但這首歌曲在大環境下逆境而生,卻是顯示出了歌曲本身的生命力。《明天會更好》這首歌更是往後在任何有華人的地區,各個公益晚會必備的標準合唱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