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名字的書店

2021-02-19 做書


去年冬天,我因為參加講座,發現了一家隱藏在臺灣藝術大學後門的小巷子裡的書店。那兩次講座,我都是在學校下課之後匆匆趕去,講座結束時間又剛好是書店打烊的時間,所以並沒有機會好好地逛逛這家店。但我卻對店家的兩件小事記憶猶新。

第一件事是,因為這家書店沒有名字,就叫「書店」,我在看到活動信息之後,便在網絡上搜索「書店」這個地方,搜索結果前幾頁卻都是臺北各家大有名氣的「XX書店」,加上他們的地理位置也不是很好找,這對沒去過的人來說真是有點頭痛。隔天,我收到來自書店的確認報名郵件,裡面附上了「怎麼來書店」的連結,打開一看,是他們官網上的抵達方式介紹頁面。用很可愛的語氣,分「以很迅速的方式到達書店」、「很有情調地以公車到達書店」、「以很健康的方式走路到達書店」三個板塊,介紹了所有可以抵達書店的方式。這還不夠!在走路抵達的部分,他們不僅附上了地圖,還把每條路線沿途會經過的標誌性建築都拍了照片,更在容易走錯的地方做了重點標記提醒。

另一件事是,在參加完活動之後,我又收到了一封來自書店的郵件,除了感謝參加者到店裡參加活動之外,最後還用很強烈的語氣提到,如果覺得他們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或是有任何意見,都非常、非常、非常歡迎參加者予以反饋。

從北京到臺北,我在很多不同的地方參加過講座,卻第一次碰到如此貼心又虛心的書店。說這兩件小事,也並不代表著我認為每一家書店都要這樣才行,而是這讓我覺得,他們是一家用心在經營、並且讓我不僅是想要走進它,更想走近它的書店。

前段時間我又去書店好好逛了逛,第三次到書店,卻是第一次上到二樓,放眼望去,除了頭頂的天花板,看不到其他的牆面,大書架仿佛從地面生長出來一般地延伸到棚頂,讓我的目光所及之處都填滿了書。那一瞬間,才發現自己之前對它的了解,不過是非常小的一部分。之前參加活動的經歷,讓我一直窩心於他們和客人的互動方式,而看到這般誇張的藏書,更對這家店的故事產生了好奇,便約了書店老闆程恩澤先生,好好地聊了聊。


書店二樓一角


【當「開書店」這個選項撞進人生】


做書:我有看到其他關於書店的採訪,你先是在大陸工作了很長一段時間,工作結束回來臺灣之後,才開始了你的「書店人生」。開書店這件事是原本就在你的人生規劃裡面嗎?

書店:其實我從大陸回來那時候,對接下來的人生是沒有任何想法的。但我其實之前就一直很喜歡買書,家裡也滿滿的都是書,到我去大陸工作那時候,把可以帶的行李都帶走了,房子裡就只剩下書,等我再回來的時候,就突然發現……欸怎麼都是書啊!當時剛好也沒什麼事,就想說試著賣賣看,就把一些書拿起來到網絡上去賣,最開始我也不知道能不能賣出去,也沒覺得賣這些二手書會賺什麼錢,但沒想到還真的有很多人喜歡!

做書:「在網上賣自己的舊書」算是這一切的起點?

書店:對,我就在拍賣網站上面賣。當時覺得蠻有趣的,就開始想辦法去外面找一大堆書來賣,像回收廠等任何可能會有舊書的地方我都會去搜集,然後放到網站上面去賣。

做書:現在回頭看,其實是當時的一個「突發奇想」,就這麼賣起書來了?

書店:我自己從學生時期就很喜歡逛書店,那時候我一放假就會往舊書店跑,像尋寶一樣地「挖」一大堆書回家看。所以我知道自己真的很喜歡書店,但是讓我開書店,一直都不太敢,因為死亡率太高了,最開始我選擇躲在網上賣,是因為網絡相對安全,畢竟開銷比較少。

做書:那些買家是怎麼知道你的網上書店的?你有什麼宣傳手段嗎?

書店:我沒怎麼特別地宣傳。在網上購買商品的人不會在乎一家店的存在,反而是只要你有我想要的書就好了。比如他想要買某本書,會直接用關鍵字搜索,搜到誰有這本書,就會跟誰買;如果是一大堆人都有這本書,那他就會挑最便宜的買。

做書:你是怎麼讓自己的小小網店可以符合很多人的搜索結果?

書店:首先心裏面要很清楚「你有別人想要的書」,那如果你有但別家店沒有的話,這是一個最大關鍵。至於選什麼書放上去,這個真的是做久了才會知道。現在回頭看,最開始我單純是因為自己喜歡,開始和書產生交集,但開了店反而會變得「不單純」,你看到一本書的時候就不單純是自己喜不喜歡,你會看到這本書的價格、價值,甚至是誰會想要、什麼樣的人會喜歡……這個經驗會在你瘋狂搜集二手書的過程中積累起來。

做書:你剛剛提到也會到回收站去搜集二手書。是那種在垃圾裡面去挑書,然後拿回來的方式嗎?

書店:對,就是這樣,其實到回收廠去淘書再拿回來賣,這個過程並不能賺到多少錢,但因為我知道如果我沒去的話,那些書就變成會被處理掉的廢紙了,像我有時候會翻到一些史料或是文獻,如果他們被打掉的話,真的很可惜!可是對於回收廠的工人來說它們就是以「噸」為單位,用卡車運來的廢紙,甚至會覺得這些我們認為珍貴的紙很煩,你想買的話他們不一定想賣你!雖然書主人當初可能是花了廢紙價格的很多倍買的書,但回收廠的人都不太在意這個,因為真的太麻煩……

做書:但你還是會堅持到回收廠收舊書?

書店:對,慢慢地也是因為我常常去,有些比較熟的人偶爾還會打電話給我,和我說「好像這一批裡面有些看起來不錯的書,你要不要來看?」

做書:你之前好像有提到,收到十萬本之後就比較少去回收廠了?現在你們的二手書大概有多少庫存?

書店:對,現在我們的書真的太多了,我們在板橋這邊租了四個專門存放二手書的倉庫,而且都被塞滿了,所以我現在蠻少去回收廠了,但有時候他們打電話過來我也會去看看,也和他們聊聊天。

書店入口處有一張桌子,上面擺放著老闆之前收到的

布滿筆記的舊書和書店客人的留言本

【從網絡書店到實體書店】

做書:收的二手書越來越多、網店越做越大,給了你開實體店的勇氣?

書店:其實我覺得自己一直都是想開實體書店的,只是它是一個隱性的想法。開書店是一件感性的事情,但我的理性層面太重了,理性會一直拉著我,讓我知道這事是活不太下去的。像我之前逛到一些很小但有很多書的二手書店,會覺得「哇我這輩子絕對收不到這麼多的書!」但真正去做的時候會發現,可能兩三個月你就會收到那麼多了。這讓我在想法上會放鬆一點,但理性的顧慮還是存在。

做書:書店最初開店的時候有申請到文化部的補助案,這是促成開店的直接原因嗎?

書店:一方面是這樣的,但那個補助的金額並不多,我們付完初期租金,再把書都搬運過來,就花得差不多了,如果這家店在兩三個月內沒辦法收支平衡,那半年差不多就倒了。所以當時我也找了一個藉口,你看我們二樓書架的擺設,這些書都很擠,當時是想說我開店試試看,如果萬一開不下去,就關起鐵門來,把這裡直接當網絡書店的倉庫了,因為我們網絡書店的銷量一直都還不錯,本來就有很多個倉庫,這裡也可以變成其中之一。

做書:但書店存活下來了,到現在已經三年多?

書店:對,最開始也是網絡書店的盈利在支持實體書店這邊,後來慢慢就發展成現在這樣,如果沒有我前面網絡書店的基礎,我也真的不知道會怎麼樣,大概很早就收掉了吧!

做書:當初開店時,為什麼要選址在這裡?是因為看中了旁邊的臺灣藝術大學嗎?

書店:其實開這家店,所有的步調當時都是一個未知的狀態。我決定開實體書店之後,就到處找合適的地方,因為我住在板橋,我們的倉庫也都散布在板橋,就只想在這附近找,剛好來到這條小巷子,看到這間正在招租。我們第一次進來的時候,之前這個房子二樓並沒有在用,連樓梯都是鬆掉的,我們就跳啊跳著來到二樓看,就看中了這兒空間非常大,另一方面因為其實這周邊蠻荒涼的,所以房租會便宜一點。決定了這裡之後,才發現原來旁邊是臺藝大!

做書:發現這裡剛好在臺藝大旁邊之後,對讓你們之前的計劃有什麼改變嗎?

書店:改變蠻大的,其實我最開始的理想,是想要開一家小朋友的書店,童書、繪本比較多的那種,然後去結合我們所在的地方做一些社區經營,但當我們發現這旁邊是臺藝大之後,如果從「社區經營」的角度,我們的對象就變成了臺藝大的學生和老師,在這之後就改變了我們的方向。當時我們在登記的時候,名字想要取「CC BOOK」,「CC」就是「笑嘻嘻」的「嘻嘻」,是希望和小朋友更親近一點,但來了之後發現好像不太合適,就想把前面取好的名字拿掉。我們要努力地融入這個地方,開店之前就認識了幾個臺藝大的學生,我們取了一些名字跟他們討論,他們都覺得不太合適,最後就直接掛了「書店」這兩個字。

做書:我記得你們的官方網站上說過,書店是「由一小群人在緩慢的摸索,加上許多有緣人的協助下所逐漸型塑的一個空間」。像參與了你們取名字討論的那些大學生,是不是也算是這句話中的「有緣人」?

書店:對,其實有很多這樣的人,我還記得我們還在裝修那時候,就有一個同學經過這邊,知道我們想要開書店,就說想來我們這邊打工,但我們還沒開業,也不知道讓他幹嘛,他就回去了。結果第二天他又來了,但我們的裝修還沒結束,到了第三天,他又來了,說:「你們到底什麼時候開業呀?」我就說:「還不知道,因為我們弄得很慢,可能再一個月吧。」又過了幾天,他又來了一次,我就問他:「你會什麼?」他說他什麼都會,因為他剛好是工藝系的,修地板、木工的活都可以做,我就讓他過來了,也沒什麼具體的分配,就是看他能做什麼就直接做。

做書:所以這個「一號員工」,是在還不知道書店會變成什麼樣的時候,就加入了的?

書店:對,因為我們只是單純地想開一家書店,也想過可能要結合一些東西,但具體的部分沒有想太多,就一起慢慢做了。等開業了一陣子之後,他開始慫恿我們在一樓賣咖啡,因為他自己之前在咖啡店打過工,就帶我去很多家咖啡店去看,又找來了他之前的店長幫我們做咖啡,於是我們的咖啡就這樣做起來了。

像我們在辦畫展也是,因為我們隔壁的隔壁有個藝術家工作室,我們就認識了幾位在裡面畫畫的畫家朋友,就開始想說辦畫展,結果辦完第一個畫展之後,後面就一直有人想要來辦,於是就一直排下來了。

做書:但我覺得這些「意外」,反而讓書店變得很有活力,是蠻特別的一個部分!

書店:或許也是因為我自己沒有太多的想法吧,就可以讓更多的可能性進來,我覺得不錯的東西就會願意試著去結合,像我們還有一些學生店員很喜歡音樂,一開始他們常常希望周末休假去看演出,那我就也試著把書店和音樂的部分結合,我們也會做一些小的演出在這邊。我的核心其實就是很希望融合這個地方年輕人的狀態,也可能是因為我們這邊的客人真的都蠻強的,在這個過程中也會促使我去思考,這裡的年輕人會喜歡什麼樣的環境?他們需要的是什麼?像在我們這邊辦展覽都是免費的,只要填申請表,檔期OK就可以了,而且之前我還會鼓勵他們辦一些展覽的說明會。



店內可以當做黑板的牆,也會隨著每期的展覽主題而變化

做書:這些過程也是雙向的,你在做的融合會讓他們更喜歡書店,他們也會因為喜歡這裡,貢獻更多新的東西,讓書店變得更好,甚至給你個人帶來一些改變吧?

書店:我們開店在學校附近其實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自己知道自己的年紀越來越老,但來店裡的客人會越來越年輕。就是說我們客人的年齡永遠是停留一個特定的年齡層,從高中升大學的十七八歲,到差不多二十出頭畢業,之後就會離開學校進入到社會,但在我們的店裡客人又會有新的一波,而且相對於我來說是越來越年輕,所以我有時候會忘記自己老了,心態也會不自覺地年輕一些。

做書:就像你說的,因為書店就開在臺灣藝術大學的旁邊,客源也主要是學生,這種年輕人的流動是非常明顯的,所以你會很期待開學這件事嗎?

書店:我只能說這件事很有趣,但期待和痛苦有時候是同時發生的,新學生到來之前你會在六月先送走一批人。比如在這邊時間久了你會認識一些人,我們從客人變成朋友,但這些人可能是臺中、高雄的,甚至是中國大陸來的研究生,可能他們論文的一大半都是在我們這邊完成的,可是他們走了之後就不一定什麼時候會再見面了,所以相對於我對新人的期待,反而是那些舊朋友離開的傷感會比較重。但是我們這邊的地理環境就決定了這樣一個狀態,很少會有那種一直一直來的老客人,我們的老客人基本上都是學校的老師。

做書:那暑假對於書店來說會,算是比較輕鬆的一段時間吧?

書店:其實對我們來講,暑假是一個規劃的時間,比如規劃一些演講課程,以及一些年度的規劃,都會在暑假進行,因為這段時間店裡面不會像開學的時候人潮那麼多,也可以讓我們靜下心來想一些事情。

【書店的空間分配】


書店的一樓空間相對較為寬敞,展覽、講座等活動都在這裡進行


書店二樓則是一個藏滿二手書的「秘密基地」


做書:書店一樓和二樓的樣貌差別蠻大的,我發現一樓有放提示牌,引導大家到二樓看一看,是因為很多人不太會上到二樓看嗎?

書店:對,我們當時只是覺得因為二樓空間很大,而且舉架很高,可以放多一點書,同時我們還要留一個可以辦活動的地方,一樓的空間剛好適合這樣做,所以就這樣分配了。我覺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吧,他們大概會想像二樓是有很多桌椅,和一樓差不多的樣子,但我覺得如果來了,就只是在一樓坐坐,喝個咖啡就走,卻沒上二樓看看,是有點可惜的。我一直覺得物體的距離會影響心理距離,也許有些人他本身不怎麼看書,對書也沒什麼感覺,但當他在二樓的逛時候,或是在這邊坐久了,會發現自己一不小心就碰到了書,也就這麼拉近了和書的距離。

做書:其實第一次從一樓上到二樓時,那種對比和驚訝的感覺很強烈!我之前去過很多書店,也很少看到過這麼高的書架,而且整個空間被書填滿的感覺真的很漂亮!

書店:對,其實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因為我覺得這個視覺我非常喜歡,而且這個屋子本身就很高,看起來非常好看;另一方面是當初出於「倉庫」的考量,要在最小的空間裡面放最多的書,所以會儘量地放多一點,就變成現在這個樣子。雖然最上面的書很難拿到,但與其把它們放在其他的倉庫,還不如都放在這邊,增加一些與人接觸的可能。

做書:我之前有來這邊仔細看了一下,發現其實你們的選書非常綜合,分類也不是特別清楚,擺放感覺很「隨機」?

書店:這邊因為承擔了一部分網絡書店倉庫的功能,所以並沒有像其他書店那樣用「文學類」、「宗教類」這樣具體地劃分,上架的時候也沒有想著說應該要怎麼擺放,相較之下是有點亂的。但你隨便拿起一本書,就會看到上面都有編號,這些編號我們都有輸入電腦,所以像是網絡上有人買了書,工作人員就會按照這個代號來找書架、拿書,那同樣的,如果來店裡的客人想要找書,也可以和我們的店員說,我們都可以在電腦上查到那些書在哪裡。

做書:但這樣有點「亂」的擺放方式,也會帶來很多驚喜。我上次來逛的時候,就發現了一本我們研究所所長寫的書。我上學期修了她的課,她就在課上提到自己十幾年前出過一本散文集,這件事就在我腦海中留下了這個印象,上次在這邊居然發現了它,其實如果沒有在這邊發現它,我也不會特別去買一本來看,但這種沒有任何期待的「偶遇」,卻讓我有一種「挖到寶」的感覺,就立刻把那本書帶到樓下結帳了。

書店:對,雖然我也說不好這種擺放的方式好還是不好,但我會覺得比如一個一直看文學書的人,他看到文學的旁邊是一本科技的書,這對於他思維的跨界是有幫助的。正常人都會習慣在自己的舒適圈裡面,你讓他主動走出來是不太容易的,但如果是不小心讓他遇到,說不定也會有一些「不小心」的幫助。

做書:這邊圖書的更新頻率大概是怎麼樣的?

書店:其實頻率不算太高,因為我們的書都有固定的位置和編號,但每一次更新會更新很多本。像是現在看到一些書架上有空出的地方,就是原本放在那裡的書被買走了,空比較多的時候我們會把它們補起來,像現在暑假店裡沒有那麼多人,也是我們集中進行補書的時候。

做書:相比之下,一樓的書反而比較少,而且基本上都是新書?

書店:我們一樓的書主要是以「小型書展」的方式進行選書,會在一段時間圍繞一個主題來做的小展覽,結束之後就換成下一個主題。

做書:我還發現你們一樓的小眾雜誌和獨立出版物種類很豐富,是有特別想要支持他們嗎?

書店:對!其實我們在獨立出版物的選擇上都不會有太多考量和設想,因為對於獨立出版物來說,他們可以曝光的空間本身就非常有限,想要被很多人知道其實是很難的,所以我們其他的書都有在選,但獨立出版物的話,因為他們也都蠻辛苦的,只要他們願意來賣,我們都沒問題,折扣的部分也都是他們說了算,我們不會提出太多的意見和想法。


書店一層的獨立雜誌專區,雖然區域不大,

卻集結了非常多種臺灣的自出版刊物

【書店的現在和未來】

做書:書店現在的樣子是你喜歡的嗎?

書店:我覺得是我喜歡的,其實它不是很好,有一大堆缺點,但我覺得還蠻舒服的。我們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還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比如我覺得會來我們店裡的人,藝術、創意的人才很多,繪畫、電影、多媒體等等各個領域都有,我在考量是否可以為這些創意人提供一些幫助,不管是書籍、空間甚至是課程,很希望往這個方向走一走看看。

做書:有這樣的現象,應該是和旁邊的學校是臺藝大有很大關係,會比公館那邊臺大、師大的學生更多一點?

書店:對,我們書店的一些客人畢業之後,過一兩年再回來,你就會很明顯地感受到他們的變化,因為隔了一段時間一直沒有看到他,對他的印象還停留在大學時期,但你會發現他在學生時代關於創意、不受限、熱情的感覺,就快被社會被磨沒了,我覺得很可惜。

社會需要的是可以換錢的技能,而藝術卻很難被定價,但有時候因為工作,或是他本身已經離開了藝術的環境,會不知不覺地忘記自己的藝術才能。我認識一些大一、大二非常有才華的的學生,到他們大三、大四,我會先擔心他們要畢業了怎麼辦?但這些顧慮他們在當下是不一定會發覺到的,要一直等到出社會,才會看到有些人發展得還不錯,但還有一些就不得不回歸於現實。所以我也希望可以多留住一些有創意、有才華的人才,這些人才會互相吸引,也許會創造出更大的可能。 


書店一樓的寄賣專區,為有想法和創意的人

提供一方能夠展示、販賣的空間

做書:書店還有什麼其他的未來規劃嗎?

書店:我們希望和書店所在的這個地方產生一些聯結,我們這個地區叫「浮洲」,其實浮洲一直處於一種很尷尬的狀態,這邊原本的居民有一大半都已經被「都更」了(註:「都更」即「都市更新」,這裡指由於舊房子拆遷,居民遷出原居住地);另一方面是這一區也有建設中的社會住宅,未來會有非常多的新住戶搬進來。這就會發生一些很好玩的事情,當我們想要為這個地方做一些事時,原有的住民基本上都不在了,而未來的居民還沒到來。但我們有這個心,所以我們在努力地搜集資料,一樓現在正在舉辦的展覽就是浮洲的舊照片,就是我們目前搜集到的一些小成果。

做書:我剛剛在走來書店的路上,發現一路都是廢棄的房子,包括書店在的這條巷子也是,所有你們這裡也是「都更」的規劃區嗎?

書店:對。我們這裡,政府在十幾年前就已經通過拆遷的提議了,但通過之後又一直人反對、抗議,所以拖到了現在。我們當初來開店的時候,二樓荒廢得完全不能用,也全部都是靠我們自己慢慢修復到現在大家看到的樣子。房東看到這個變化後也沒什麼反應,其實這也是「都更停滯區」裡房屋擁有者的普遍心態,他們本來也不會想要裝修,過一天算一天,因為如果花太多錢在裝修上,一旦明天都更了要拆掉,沒有人會受得了,所以他租給我們之後,我們做什麼他也不會管。

做書:那你們會不會擔心書店明天就被拆掉了?有沒有想過萬一真的到了那一天,書店要怎麼辦?

書店:其實我們知道遲早會有那一天。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我還是希望新北市政府可以把書店留住,我們有在認真地運營我們的網站,把它留住不是因為我私心想留下它,而是當你看到它過往做的一些事情,會了解到它消失的以後,要再恢復一個空間做同樣的事情,非常困難。對於那些曾經常常來這裡的客人來說,也很可惜,這不單單是商業問題,而是那些記憶會一起消失,比如說建個新大樓讓我們搬進去,書店的味道是會改變的。


書店與枋橋文化協會合作,在店內進行的「浮洲印象展」。將過往協會所搜集整理的地方文史作展示,使浮洲有個可以獲取地方故事的管道,期望可以募集更多浮洲當地居民一起共同記錄、發掘在地生活故事。

做書:我很同意你的觀點,我也覺得書是有氣場的,它會和一個建築去融合、改變,再一起建立一個讓讀者安心並習慣的氛圍。像我現在完全沒辦法想像當年這裡荒廢時的樣子,但如果再換到一個地方,那個氣場又會是另外一個樣子。

書店:對,我覺得書店或是做文化活動這件事,它沒有那麼單純,比如你把一個古蹟從A地搬到B地,它仍舊會吸引人去看,但書店就不一定。

做書:我覺得很大的一個不同是,古蹟可能大家看一看就走了,是一個單向的接收過程,但書店會和來這裡的人產生聯結,而且是反覆的聯結,進而產生情感層面的東西。

書店:對,其實我不太清楚這裡如果拆遷,未來應該是變成公園用地還是其他。如果是公園用地,我覺得書店應該有機會成為這個公園的一部分,算是我相對理想的狀況吧。雖然這個可能性不大,那如果他們真的想要拆,就拆吧!

◆◆◆

還記得和程先生聊到我為什麼採訪書店時,他突然音量降低、語速轉慢地說道:「其實我覺得我們書店……它的故事性好像比較薄弱……因為我有時候看同業啊,覺得他們每個人都有故事,但我們這邊好像比較沒有那些……比較多的都是因為巧合。」

比起許多書店的老闆,他不算是很善言辭,但他可以把許許多多的巧合連成線,讓書店成為現在的樣子。他甚至說:「對我來說開書店不是』一個人浪漫』的事情,我有家庭要顧,家裡還有三個小孩,但我可以通過賣書做到這件事。」

而我,就坐在他構建出的這個充滿書香的理想國中,看著十分平靜地講出這句話的他,更讓我心生敬佩!我默默地在腦海中想像著,他從為自己的舊書拍照、編號放到網上拍賣,到這家已經三歲多的實體書店;從那個不顧回收廠工人心煩也要把舊書「救」回來的小夥子,到現在已經擁有四個圖書倉庫的男人……這一路的辛苦,一定是語言沒辦法傳達的。

印象最深的一段是他說:「很多開書店或是想開書店的人,最開始都很理想化,他們的想像都非常漂亮,但我開書店的源頭其實並不漂亮。因為我做的是二手書,我覺得』二手書』和』回收』應該是相等的,這是最開始就要知道的一件事。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開書店的人和拾荒人在社會地位上有那麼一點點不一樣,但我去回收廠去把舊書重新收回來的時候,我知道自己其實就是一個』拾荒人』。」

大概是這樣一個低姿態的開始,為書店奠定了一種平易近人的氣質,讓官方網站上貼心的抵達方式提醒,和活動之後虛心的反饋請求,都變得順理成章。他們收到的反饋還真不少,有溫柔的提醒,也有苛刻的批評,但都在某種程度上給了書店發展的新靈感。對來過這裡的人來說,能夠參與到一家書店發展中的某個小環節,讓它變得更好,又何嘗不是一件熱血的事兒呢?

據說在網際網路還沒不是很發達、人們要靠書籍來獲取知識的那個年代,臺北的牯嶺街和光華商場,都曾是二手書的天堂,一群人埋首在有點髒又有點臭的小空間裡,以極其沒有效率的方式去「挖」自己感興趣的書。那種過了很久才終於挖到一本的喜悅感,或許是處在這個「新知唾手可得」的年代的人很難感受到的。慶幸的是,當牯嶺街和光華商場都成為時代的記憶之後,書店在臺北浮洲的小巷子裡,在一個有展覽、有咖啡、有演出的空間中,為我們提供了感受那種喜悅感的可能。直到現在我都覺得,在書店買到了自己的老師在十幾年前寫的散文集,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或許那裡也有一本對你來說很特別的書,正在等著你呀 : )


【如果你想去書店看看】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大觀路一段29巷81號

營業時間:周一至周日 11:30-20:00

聯絡電話:(02)2967-1203

官方網站(需梯子):http://www.ccbook.tw/ 

做書原創文章,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點擊下列 藍色文字 查看精選內容

入行指南丨如何制定讀書計劃丨投稿說明|編輯生活範文|編輯手記範文|詩歌出版|從想法到成書丨書店範文丨電子書丨kindle|豆瓣閱讀|知乎|離線|獨立出版|劉瑞琳|李昕|談頁邊距丨沈昌文|範用|汪家明|姜峰丨原研哉|朱贏椿|聶永真|楊林青|王志弘|誠品|PAGEONE|錢曉華|方所|萬聖書園|理想國丨再談編輯丨再談電子書丨再談讀書丨我在單向街書店的日子丨2015中國最美的書書單丨Goodreads2015書單丨2015年《紐約客》年度書單丨那些在豆瓣上消失的書丨關於書籍設計的一些網站

點擊閱讀往期推送

相關焦點

  • 給朋友講解了西西弗斯書店名字的由來
    作者:閒岑悠玄  來源:孔網app動態  #讀書偶得# 今天去了西西弗書店
  • 悅讀|沒有徹頭徹尾的孤島——《島上書店》的讀書筆記
    《島上書店》故事簡介艾麗絲島,一座似乎與世隔絕的小島上,有一家書店——島上書店。書店的老闆A.J.費克裡便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島上書店是A.J.費克裡此前和亡妻妮可一起開的,開書店的原因很簡單,僅僅是因為A.J.費克裡的亡妻覺得自己家鄉沒有一家像樣的書店。但是後來A.J.費克裡的妻子出車禍去世,他的生活也由此變得一團糟,更為可氣的是,他珍藏的《帖木兒》也失竊了。
  • 書店眼︱北大校園裡的書店
    提到北大校園裡的書店,首先想到的是校內45號宿舍樓地下一層的三個書店,即博雅堂書店、漢學書店、野草書店。要穿過超市、紀念品店、藥店,才能看到書店的模樣。這裡沒有咖啡,沒有音樂,沒有排行榜,沒有推薦書目,舉凡說起書店容易想到的那些調調,這裡都沒有。有的只是書。
  • 24小時書店、「最美書店」越來越多,實體書店的機會來了嗎?
    原標題:數量不降反增,實體書店還有機會嗎?24小時書店、「最美書店」……這些年,人們記憶中的書店不斷展示出新的面貌,人們的生活也逐漸變得更加有文化味兒。資料圖:8月19日,市民在北京西單的網紅書店「鍾書閣」拍照打卡。
  • 「無人」書店續寫臺北二手書店風華
    新華社臺北5月15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位於臺北市辛亥路上的一家書店沒有名字,黃色招牌上僅有英文「BOOKS SELF-SERVICE」,意為「書籍自助服務」。大開間的店堂三面都是書架,看上去像收銀臺的小桌上擺著投幣箱,絕大部分時間看不到店員。  這裡所有書籍只有兩種售價,新臺幣50元和100元。
  • 書店再添新職業?這一崗位90​%的書店都沒有!
    ,書店往往會在開業前斥巨資進行設計裝修。問題拋出後,有的書店表示正有招聘美陳師的打算,有的書店則表示由店員承擔美陳工作。事實就是,絕大多數書店還沒有設立專職美陳師崗位。而在3年前,文軒BOOKS九方店開業之初便專門招聘人員負責美陳事宜。這先人一步的操作,或許意味著文軒BOOKS早在3年前就找到了書店業的發展方向。實體空間的意義,是每一位書店人都會思考的問題。僅僅提供售書服務,已無法滿足讀者對實體書店的需要。
  • 特寫:「無人」書店續寫臺北二手書店風華
    新華社臺北5月15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位於臺北市辛亥路上的一家書店沒有名字,黃色招牌上僅有英文「BOOKS SELF-SERVICE」,意為「書籍自助服務」。大開間的店堂三面都是書架,看上去像收銀臺的小桌上擺著投幣箱,絕大部分時間看不到店員。
  • 《島上書店》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島上書店》作者是加布瑞埃拉·澤文,主要講的是愛的故事。主人公費克裡是一個處於絕望中的人,他覺得生活已經沒有了希望。命運也從未眷顧他,妻子去世了,書店也一直處於虧損的狀態。更讓他難以接受的是,唯一的寶貝也被偷走了。
  • 《穀子書店》——一個「南方書店」和一個「北方女人」的回憶錄
    因而這本書還有個英文名字——《The last 24 hours in a bookstor》。不要誤會,這本小說是一個中國八零後女作家碧珊的作品。她的創作靈感來源於麥家的理想谷書店,而且也是完成於理想谷書店裡。故事中的人物很多也是依照作者在理想谷書店寫作的歲月裡,所遇到的一些人物塑造出來的。
  • 遇見最美書店丨止間書店:因為一間書店,而愛上一座城
    在長沙有沒有這樣一家書店,你在這裡邂逅了某人,然後在往後的日子裡,一同看書,買咖啡,沿著附近的街道緩緩散步……星辰全媒體記者劉佳 攝)  《電子情書》中,大湯叔與美國甜姐梅格瑞恩在街角書店相遇,然後就有了暖暖的大城小愛。在長沙深秋的書店,草木香的紙張、暖手的咖啡、鬆軟的沙發、靜默許願樹……偶遇應有的氤氳在止間都已具備,只差走進書店的那個人。
  • 文字實錄|理想的書店,書店的理想(之二)
    這個房子是一個老房子,老闆說也刻意保留了一些原來的結構,希望大家可以看到以前的美好。過去的東西並不代表落後,有的時候可能會更嚴謹。我剛剛說這個老闆姓蔡,所以草祭,草字頭加一個祭就是他的姓。這間書店是二手書店,店名是他自己姓名的拆解,就更有個人的風格,本身間個書店回收的書就會帶有很強的個人主觀色彩,所以他選了這個名字我覺得還挺有意思的。
  • 印象中的那家書店,沒有咖啡香味
    高中時,小亞一放學就往書店跑。她最愛去的那家書店裡擺放著許多的書,自己站在書店面前,眼前是豐富的書脊,竟有點全景式的沉浸感。來書店看書的人基本都盤腿坐在地上,因為書店只為顧客提供了四五個座位,或許他們認為書店並不是最佳的看書場所,只是一個沒有感情的交易場所。
  • 香港的書店
    當人的生活達到一定水平,便不再需要受物質基礎的束縛,或者不再必須服從既定的權威。人將享有更大的自主性,更想追尋自我,尋找更多不同的人生路徑。這一點完全可以從香港的獨立書店窺得一些蹤跡。 灣仔的青文書屋和尖沙咀的辰衝曾是八十年代香港最出名的獨立書店,是當年香港嬰兒潮精英必到的文化重鎮,恰巧這些獨立書店旁邊都有地道的港式茶餐廳。
  • 臺北的書店
    遊學在臺北,最喜愛這個城市的書店。在大街小巷踱步,不經意就能邂逅書店,更有老牌的重慶南路、充滿活力的師大公館等大規模書市(只論書店數量,後者已經超過了前者,有古今、胡思、雅舍、公館、茉莉等二手書店,也有聯經、誠品、青春、政大、唐山、五南、金石堂、結構群、雜誌瘋等知名品牌),或是敦南誠品這樣受年輕人熱捧的24小時閱讀館。
  • 書店裡的影像詩:四十家書店,四十樣人生!
    這些悠悠然坐落在臺灣各處的獨立書店,被侯季然導演用鏡頭記錄下來,讓我們有幸開始一場書店之旅,一起來讀這一首首泛著微光的《書店裡的影像詩》。 《書店裡的影像詩》是作家導演侯季然為戲劇《巷弄裡的那家書店》所拍攝的40家獨立書店紀錄片。片中所拍攝的獨立書店,南至臺灣最南端的屏東春成書店,北至九份樂伯二手書店,東至花蓮的時光二手書店、舊書舖子;中西部則有臺中新手書店及雲嘉的虎尾厝及洪雅書房;以及大臺北地區的性別主題書店女書店、全球最美的書店之一的好樣本事及知名的茉莉二手書店。
  • 《島上書店》:一位書店老闆,因愛獲得救贖,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島上書店》寫的是書店老闆A.J.費克裡的一生,他在一座與世隔絕的小島上,經營一家書店,這是一間維多利亞風格的小屋,門廊上掛著褪色的招牌,上面寫著: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每本書都是一個世界。A.J.本身沒有孩子,所以沒有任何育兒經驗,面對眼前這個嗷嗷待哺的小嬰兒,他顯得手忙腳亂,上網查有關餵養的知識、向妻姐伊斯梅尋求食物、給小瑪雅洗澡、給她唱歌、講故事...對於A.J.來說,這短暫的72個小時,雖然忙碌卻很愉快,照顧小瑪雅的過程讓A.J.忘記了自己的悲痛,小瑪雅的可愛、俏皮更是讓A.J.冰凍的心開始融化。
  • 念·海邊書店
    海邊書店位於學校附近,要繞過幾條巷子,這家書店並不能算是一家很正規的書店,畢竟它不賣書,說起這個名字也讓人很疑惑,這裡離最近的海最起碼還要兩個多小時的車程。這家店就像是一個百寶箱,什麼稀奇古怪的零食玩具都有,就是沒有書。也有一些文具,讓我覺得這似乎是唯一跟書店沾上關係的物件了。
  • 複合型書店:書店or商場?
    在他的帶領下,金石堂最風光時,在全臺灣開出了100多家分店,成為臺灣第一大連鎖書店。如今實體書店受到網絡的衝擊,金石堂的分店也減少了一半,但陳斌還是堅信,會有人喜歡實體書店,實體書店也不會被網絡書店完全取代。而由於房租等各種費用的緣故,複合型的經營模式是實體書店的必然選擇。即使陳列書的地方越來越小,但書還是要有的,「沒有了書,文化氛圍就沒有了」。
  • 先鋒書店為什麼能獲選全球十佳書店
    南京先鋒書店已經成為南京的文化名片之一,被美國CNN贊為「中國最美的書店」,榮獲"中國2009年度最美的書店獎",2014年,英國BBC評出全球十大最美書店,南京先鋒書店也名列其中。不說其他的了,一個先鋒書店就足以秒殺杭州,你不得不服!
  • 【香港】誠品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