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特·裡弗斯繼續導演的《猩球崛起3:終極一戰》,是新版《人猿星球》三部曲的終結篇,其強烈的反諷、沉穩到極致的風格,以旁觀、凝視和審視的視角,來呈現人類必然滅亡而猿族終將崛起的「天命所歸」的寓言故事。結局是預先設定的,從老版的高概念到新版的具體呈現,是對人類「自以為是」的無節制的消費主義導向的批判,在娛樂至死的規則主導之下,人類已經失去了萬物之靈的當然地位,而以凱撒為首的猩猩,則不但獲得了語言的能力,而且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不斷地在逆境中突圍,最終在與顢頇的人類決戰中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馬特·裡弗斯等編劇的《猩球崛起3》,是繼彼得·傑克遜編劇的《指環王3:王者歸來》之後最後的終結篇。2011年中等投資的《猩球崛起》非常低調的展開了這個系列,安迪·瑟金斯飾演(動作捕捉)的凱撒,讓觀眾同情起命運,並因為了解而迫切需要得知其發展。2014年,《猩球崛起2:黎明之戰》以瘟疫推動劇情躍進,凱撒從少年到壯年,已然成為教父和領袖。他個人的遭遇,不僅是他自己的,更是象徵猿族與人類的博弈。凱撒個人的奮鬥,與「人類將主宰多久」的宏大命題結合在一起,在《終極一戰》中得以完美的收官。
伍迪·哈裡森飾演的人類殘餘軍隊的上校,非常霸道而野蠻的手段,試圖狙擊猩球崛起的進程,但最終卻失去了言語功能。《終極一戰》中「人猿相揖別」,並不曾有溫情脈脈,而是赤裸裸的相互敵視對方為寇讎。外在的戰爭,是從肉體上的相互屠殺。戰爭是生存政治的最後手段,人類找不到可以接受的路徑直面迎接猿族的全面崛起,唯有選擇不徹底的戰爭手段試圖進行一把梭哈。上校與看不見的敵人(殘餘人類的另外一支部隊)進行遠程對峙,奴役凱撒及其他猿猴進行修築戰爭營地,彼此爭奪的已經不是領導權,而僅僅是大敗局中最後一棒。
沒人可以與之溝通的上校,假如在正常的世俗社會中,看起來也是一個憂傷的上層人士,可惜在本片中,人類之敵尚未到來,他便已經「失語」。在此之前,他便已經在凱撒的怒吼之下,無從強辯人類的行為,只能怯懦的當猿族關押在籠子裡。然而,聰明的猿族機智的逃脫了牢籠,並且在人類自相殘殺的末日之戰中逃出。人類最後的家園中的汽油和彈藥一起被凱撒引爆之後,引發巨大的雪崩,埋葬了人類最後的、盲目的精英。帶著猿族漫步自由漫步、跋涉的凱撒,在伊甸園的陽光中因傷重去世,結束了他作為猿族獨立領袖跌宕起伏的偉大一生。
《猩球崛起3》故事雖說取材於彼埃爾·布勒的法語科幻小說《人猿星球》,但電影在壯觀而有效的美術設計、道具布景和視覺特效的推動下明顯的弱化了故事,增強了哲學思維。猿族與人類的遭遇,綿延漫長的鬥爭,觀眾可以做出各種聯繫實際或者純粹冥想的推論、詮釋與解讀。影片將視角集中凱撒的成長、種族的壯大和發展,群體意識的產生和變化,真實反映出「人類」的無奈與辛酸。
史詩科幻電影在現代觀眾的心中始終是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情感,像秋日涼涼的風一樣,舒適而安詳。這類電影充滿了幻想、暴力、權力、利益、愛和信任的和諧或者劇烈的衝突、反身的質問,《終極一戰》將這些元素統統融合,再將其利用矛盾的著力點表現出真實社會衝突下的人文關懷。《猩球崛起》系列電影將猿族的進化(人類也曾經是猿族)、人類自食惡果的「進步主義」、現代社會的異化以及文明前途等問題與觀眾進行了深刻地探討與詮釋,試圖以影像的方式去直面現代人所面臨的人與人(民族、宗教、文化等),人與物之間棘手的問題。《猩球崛起》系列電影摒棄了固有人與動物帶有卡通色彩的科幻電影格調,也完全不同於原版系列的穿越、喜劇元素,不再單一的表現泛濫科技下人的生存和對動物的關愛,而是將視覺對焦於種族問題,更是以人與猩類的「人性」醜善來深入挖掘這場戰爭本質。由此,影片流露出淡淡的傷感,甚至憂鬱的情懷,也將人類維繫文明系統被病毒摧毀之後新智慧生命崛起之時遭遇到的路線鬥爭、群體進化詮釋的相當到位,人類和裸猿彼此是鏡像,處於文明崩解和黎明的兩個階段,他們之間的爭鬥、妥協與難以同情而理解的共同面對問題,值得觀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