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深線》記者 郝成 北京報導
2018年1月14日,《中國經營報》以《陝北千億礦權爭奪獲最高院落槌 陝西省政府曾發函施壓》為題,報導了榆林凱奇萊能源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凱奇萊」)與西安地質勘查開發院(以下簡稱「西勘院」)終審判決一事,引發廣泛關注。
由於凱奇萊與西勘院糾紛歷時12年,情節離奇,更有陝西省政府發函施壓等細節,一直以來,媒體都予以高度關注。而該案宣判則恰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結束後次日,媒體認為該個案於依法治國、產權保護等方面意義重大。
「我是21日早晨9點到的東交民巷的最高人民法院本部,在第七審判庭,一個非常正式的場合,我到的時候,法官和西勘院的代理人都已經在審判庭門口等著了。最高院一位庭領導先講了一下,說這個案件他們高度重視,現已審理終結,接著才發判決書。」凱奇萊法律顧問、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律師劉長透露,2017年12月21日,最高院雖然是以談話而非開庭宣判的形式下達判決書,但是仍然能看出「非常正式」。
「宣判之後,我們已經給西勘院正式去函,對接下來的合作和下一步的開發,表明了我方意見。目前尚未收到對方書面回應。」劉長在1月17日接受《等深線》(ID:depthpaper)記者採訪時透露。
1月17日,凱奇萊法定代表人趙發琦接受了《等深線》記者專訪,這位51歲的民營企業家,對眼前的勝利,似乎並沒有太高興。
過去12年中,趙發琦為了一份合同,走過中國各級法院,歷經民事、刑事、行政各類法律問題,先後出現在上百個新聞報導中。他認為,在十八大後,自己的案子出現了明顯變化,但過往漫長的訴訟中,也足見一些官員的不作為和亂作為。
「契約精神,依法治國,我的個案體現了這兩個方面。但如果回頭看12年,你看到的又是人們如何破壞這兩種東西,可見想要推進依法治國,還是需要魄力,需要努力的一件事,不是那麼簡單的。」他說。
趙發琦稱,案件最終能夠勝訴,與國家提倡依法治國、尊重產權分不開,也與12年來媒體的持續關注密切相關,他表示很期待有關部門在執行判決上,能夠進一步體現契約精神,踐行依法行政,讓這件事能有個公平公正的結果,而不是一紙空文。
《等深線》:凱奇萊和西勘院的糾紛持續12年,很多媒體也都做過追蹤報導,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所以大家好奇為何在判決出來後,你沒有主動去講這件事,而是媒體發現了判決書找到你採訪,為什麼?
趙發琦:首先,現在這個結果,雖然勝訴了,但從我內心來講,遲來的正義不屬於正義。尤其,最高人民法院,是我國最高的審判機關,拖的時間太長了,第一次二審是整整三年,這一次二審又是六年半,這種狀態,我很難對他說感謝的話。我覺得我們的法院,12年前就應該作出明確的判決,而不是讓我們等這麼久。任何人等上12年,心態能平衡嗎?我不平衡,我有抱怨,這很正常。
其次,在這個過程中,我看到了司法幹預和腐敗。2008年5月4日,陝西省政府給最高院發機密函54號,開宗明義說,這是按照最高院的要求發的。我理解,這個函件是雙方協商好的,是演戲,表明上看是對最高院赤裸裸的威脅,但我認為其實是一種表演,是當時最高法院與陝西省政府「有默契」的一種表演。
內心很複雜,這些年,媒體始終在關注這件事,為什麼?我個人覺得不僅僅因為這是一個價值千億的煤田,更因為這件事的本質,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一句話講,就是契約精神,你有關部門有沒有誠信的問題。這麼簡單一件事,卻要12年,換做是誰,我覺得都沒什麼好激動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