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麗來SX-70最讓人驚異的就是它的摺疊設計,而且是單反取景。這種設計並不是寶麗來原創的,最早可以追述到1907年叫做Nelson K,Cherrill和Henry Peach Robinson的攝影師自己開發的一款相機。我記得我在某一期講過這個內容。
當時這兩人就準備發明一臺摺疊相機,下面是這臺相機的設計圖:
很可惜的是兩人在British Journal of Photography雜誌上發布了這個成果之後,限於當時的技術並沒有人投資生產。
這個設計是當時各種單反設計中的一種,但是有一個致命缺陷,那就是相紙所得到的相是經過一次反光板反射後得到的,反射不僅僅是取景原理也和曝光聯繫在一起,這和當時乃至後來認為的反射取景技術的思路完全不同。鏡頭直接投象在感光材料上曝光被認為是攝影的底限。
然而,這項技術後來被美國人發現,蘭德知道這項技術之後一直試圖將其使用到全新的一次成像相機上。因為當時一次成像雖然非常流行,但是撕拉片相機的體積幾乎毫無妥協的餘地。
1960年代,蘭德開始試驗這種結構的相機,1972年終於推出了劃時代的SX-70一體成像自動吐紙相機,也就是ONE STEP的概念。
SX-70從1972年到1980年代底推出了很多款,但是除了680,690外,其他的機器性能大同小異。推出許多相似的機型是寶麗來公司的慣用策略,就好像之前數不清的大量自動曝光風琴機一樣。
最早的SX-70就叫SX-70,單反手動對焦,自動曝光,磨砂屏幕,1972年推出。鏡頭上是刻度,沒有距離指數。
這款SX-70外表是金屬質感(其實只是包了層皮),很快推出了裂像屏的版本,後來又推出了鏡頭上是距離指數的版本(俗稱數字版,刻度的俗稱刻度板)。
SX-70包括後來寶麗來相機最厲害的莫過於機身本身不帶電,電池在相紙盒子裡,這也是為什麼這款相機比較容易修復的原因。
SX-70上的鏡頭是116mm / F8,後來一直到680,690都是這個規格的鏡頭。SX-70系列的快門都是14秒-180秒,680,690是5秒-180秒。
SX-70之後在1976年推出了ALPHA,加了個三腳架孔和掛帶孔。ALPHA和ALPHA1沒什麼區別還有個SE版本就是快門是藍色的(一般快門是紅色的),相當於是SX-70的完善版本。
1974年,寶麗來還推出了MODEL2,外殼質感從金屬直接換成奶白色的塑料,看起來更加時尚,但是實際上在當時屬於廉價版本,價格比SX-70,ALPHA都要便宜。
上面這臺是MODEL3,1974年推出,SX-70摺疊家族裡唯一一臺不是單反的相機,取景和拍照分離,估焦對焦,是更加普及的SX-70相機,但是因為不好用,所以後來沒有繼續推出相關機型。其實寶麗來出估焦相機是風琴機遺留的傳統。
SX-70真正意義上的進化是SONAR版本,也就是自動對焦版本,對焦是通過聲吶對焦方式,在1976年推出。在1979年推出了AUTOFOCUS自動對焦相機,其實就是SONAR相機,這也是最後一型SX-70相機,這個也有MODEL2。
全SX-70系列相機使用125度的吐紙,後來是160度,有一個插口可以接閃光燈,但是沒有一款是自帶閃光燈的,應該說除了聲吶對焦,1972年-1980年這近10年間推出的那麼多種寶麗來相機的效果其實都差不多。
1982年6月,72歲的蘭德離開了寶麗來公司,這一年寶麗來依照蘭德的意思推出了一款摺疊600系列相機,而寶麗來也徹底否定蘭德的多元發展策略,決定在專業方面發展撕拉片,在民用方面主打600系列塑料相機,並且不再出成本比較高的摺疊相機,這讓年邁的蘭德非常失落,他對摺疊機的堅持就像賈伯斯對小屏幕手機的堅持一樣。
SLR680相機使用600系列相紙,感光度640,同時配備了聲吶對焦和自帶閃光燈,被稱為一代機皇,也是寶麗來摺疊機的絕唱。這款相機在SX-70的機身基礎上使用了匹配600系列相紙的系統,但是由於在機頭增加了閃光和對焦模塊,所以機身摺疊時的體積非常大,但是因為自動化程度很高,完全繼承了600系列一步完成的概念,所以操作起來非常爽快。
寶麗來摺疊機的最後一款是1996年-2002年推出的SLR690,是日本寶麗來公司推出的,雖然當時日本泡沫經濟已經崩潰了,但是這臺SLR690還是擁有很高的人氣。相機內部和680的電路結構不同,但是性能完全一樣。
隨著TIP的復興,新寶麗來的到來,SLR680,690系列相機的價格也開始上漲。不過因為680產量很大,所以價格也貴不到哪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