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迪佛造型與起源
現在你雜誌一翻,網上文章一搜,都是什麼崇迪代表最完美的佛陀法相,有的說這就是泰式釋迦摩尼佛,底座三層代表僧法寶, 圓弧代表瓦拉康 (瓦是泰語寺廟的意思, 拉康就是銅鐘的意思)四四方方象徵王土四方真的是這樣嗎?
很久以前我在《讀者》看過一個故事,一位作家的文章被列入兒子語文考試閱讀理解當中,其中「窗簾為什麼是藍色」兒子說因為本來就是藍色,但是錯的,正確答案卻是 因為藍色代表作者憂鬱的心情,她自己覺得非常納悶。所以很多都是後人自己附和的,高僧做牌的設計來自於福至心靈的那一下碰撞,並不是具體什麼代表什麼。
最初本人知道阿贊多崇迪起源的還是看雷探長做的佛牌那期節目說什麼有個崇迪大和尚然後夢到師傅讓他看日出得到靈感,作為一個旅遊節目這麼寫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專業的就不能講故事了,這樣的故事純粹就是閒扯。但是你會發現你網上一搜還真是這樣都是這個日出靈感版本,實際上崇迪佛牌並不是阿贊多首創而是在其師傅僧皇善伽拉樹的阿羅漢崇迪上面改進而來。
善伽拉樹的阿羅漢崇迪,就是正面類似於崇迪,背面用泰語印出阿羅漢字樣。
善伽拉樹是拉瑪三世時期的僧皇,那個時候拉瑪四世出家躲避皇位糾紛,拉瑪四世曾經和善伽拉樹學佛,所以理論上拉瑪三世還是阿贊多的師兄弟。善卡拉速又稱為山雞僧皇,因為他的神通可以呼喚森林裡的山雞,成群地走出森林,以取得一種「雞緣木」當做他制牌的材料之一,野生公雞發情時,從森林裡取來,埋在地下用來向母雞求愛的禮物,對於人緣有特殊的功用同時雄雞發情時候拋開的土也是很重要的佛牌原料,所以他的牌一向被認為在仁慈人緣、保平安有特別效力,
值得一提的是泰國很多有名的師傅喜歡做與雞有關的聖物,比如現在很火的龍婆瑞,由於他雞年出生所以後期聖物多雞圖案,再比如龍婆班雞模,因為雞生命力頑強到哪裡都可以找到食物所以雞模崇迪很受歡迎。
龍婆瑞十億自身第一版,銀鍍琺瑯,其實效果一般般,但是炒到幾萬rmb了
阿贊多實際上17歲(佛曆2348年)開始製作佛牌那個時候是個小沙彌也沒什麼名氣,製作的佛牌自然得不到認同。所以也沒有什麼記錄但是真正有記錄開始製作崇迪的大概分為下面三個時期。
1 2352-2393 (1809-1850)
特點 :容易破裂,容易變成黃 褐 黑色
時期:拉瑪二世,三世時期。
模具:鄉村工匠 班昌勒 牌不是很漂亮,特別稀少,模具特別多,多為木模,用壞了再刻所以此時有很多不同的模具佛牌尺寸不同意,容易碎容易變形彎曲。
2 2394-2406 (1851-1863)改進原料加入白石灰使得牌不容易破裂。加入中國進口白水泥粉,堅硬不容易變色。
此時拉瑪四世時期
239X年早期
隆威吉達那麗蒙工匠 模具進一步改進
3 2407-2415 (1864-1872)磨具相對前面2期精緻很多,因為是四世皇派兩位皇家工匠來給阿贊多刻模,此時有皇室財力支持,崇迪在這一階段質量最好,品相最完美,加入了非常細膩的碳酸鈣粉,大量加入泰國華富裡府的白色黏土,百年之後扒開還是潔白如玉。這一時期大量的製作,所以目前流傳下來的多為這一時期的。此時模具最漂亮精美。
此時為拉瑪四世和拉瑪五世早期。
一期 二期稱為為早期 三期稱為晚期
早期特點:沒有統一的標準,大的小的,厚的細的。沒有邊框線
顏色: 白色 濁白 米白 黃白 少量黑色送給皇室
當然我以上的期數也有人劃分為4期年代也不同具體都是從留下的資料考證各有各的說法觀點。但是本人還是堅持三期劃分因為四期劃分在第三期其實屬於過度混合版,實際上可以二期三期合併。
晚期特點:寬 2.4cm 長 3.1-3.3 cm 高:4-6cm
顏色除了早期顏色以為還有 棕色 淺棕色 淺綠色 灰色 接近黑色的深棕色 還有特殊版本送給皇室
崇迪佛造的原材料
目前我們都知道薩瑪空一塊崇迪100萬泰銖起步,但是這塊牌早期是免費贈送的,材料多為寺廟用剩下了的二次利用,製作多為村民義務幫忙,也就是說每塊崇迪除去人工成本基本上零成本。
下面談下崇迪牌的成份
1 貝殼粉 石灰粉 為整個佛牌主要材料 這也就是為什麼絕大多數崇迪白色原因
2 花粉 在泰國經常有信徒用話來供奉佛陀,這些都是佛寺常見的
3大米 一般僧人吃飯的時候會方幾枚放到地上算是孝敬佛祖,目前印度孟加拉國普通居民吃飯還是保留這樣的習俗。作為佛牌粘合劑使用。
4 泥土 一般選取人們最多踩過的地方的土,旺人氣,祈求大地之神保佑。
5 桐油 (油漆原料之一,用於防腐)補完家具和房屋剩下來的。
6 吉祥木 茉莉花莖
7香蕉 老佛牌的膠水
8 佛像碎石
9 600多年甘烹碧府出塔老佛牌
10 蜂蜜 糖蜜 粘合劑膠水
11 寺廟經水 無論古代現代任何粉牌都要加水,但是這個水必須加持過不是隨便什麼水都可以,那個時候還是用井水,當年阿贊多會在井旁邊方一塊石頭,石頭上寫滿咒語在井水邊加持完才開始製作(和道家符咒一個道理,道家畫符時候必須要用敕水咒加持水後方可倒入硯臺磨墨,但是有意思的是這個水只要被敕過放幾天都不會變質發臭)
12 香灰 貝葉經文書灰
13碎玻璃
14華富裡特有的氧化鋁白黏土 (阻止內部氧化,至今為工業氧化阻隔劑)
15 核心 阿贊多經粉
崇迪佛牌製作過程
可以看到製作崇迪牌的材料都是非常常見的,等於二次利用,因為那個時候泰國經濟真的很落後,瓦拉康雖然是大廟但是也是家徒四壁,那個時候佛牌還不是所謂的商品,沒有什麼精美的鍍金鍍銀亞克力殼,佩戴也只是少數人,因為那個時候農業社會,很多人要去地理勞作,更多的人選擇刺青紋身而不是佩戴佛牌。只是僧人為了弘揚佛法保佑信徒製作的護身符,免費領取都沒幾個人要,更不用說收費了,但是時至今日已經被一些腐敗公會炒到百萬千萬,不知道阿贊多如果顯靈有知作何感想?
製作崇迪其實非常容易一共四步 1 材料收集混合 2 壓膜 3曬乾 4加持
阿贊多一生只做崇迪高達百萬枚(目前網上都是所謂三大寺廟各84000枚,具體看我接下來薩瑪空炒牌那篇),這麼多數量不可能一個人完成。這麼龐大的數量一個人製作的過來,都是團隊合作。絕大多數都是附近的居民幫忙製作
當時瓦拉康每次要大規模製作佛牌時,佛寺前的空地,坐滿了一組一組的村民,有些人在剝芭蕉皮、有些人將廢紅磚敲碎,有些人用缽研磨牌粉,有些人敲打搓揉像麵團一樣的粉團,然後阿贊多走過撒些他的經粉,大家有說有笑的。廟裡的和尚一般負責壓模,用竹刀切牌 曬乾(早期的粉牌採用曬乾,現在多用燻幹)
這裡要提到的是,以前製造佛牌手法非常粗糙,材料也不會按照一定的比例全部做好,都是隨機加的,就好像做菜你放鹽,當差不差,很少有人會每次做菜用秤秤下今天這道菜放多少鹽,這也就導致了只要是阿贊多的崇迪至今沒有2塊一模一樣的,由於材料隨機混合,材料成分多少的不同以及100多年的氧化保存方式不同造就獨一無二的崇迪佛牌,但是今天工業化大規模生產即使一萬枚也是一模一樣,今天寺廟小規模用壓膜機,大規模工廠機器批量製作。
這個是別的寺廟拍攝的早期崇迪佛牌模,並不是阿贊多的,但是可以參考大致樣子,阿贊多的模有木模有大理石模。
壓完之後要切割四周邊緣,這款是當時可能忘了切割。
拍攝的瓦曼冠碰寺廟 製作2543(2000) 此時已經用上壓模機了。
崇迪佛牌主要特徵
目前崇迪材料樣式大致分為粗料和細料,字面意思已經能理解,粗料指的是研磨篩取不夠細,細料指當時研磨篩取很細,所以很多粗料崇迪佛牌在當中能看到很多五顏六色的點,而細料看的不是很清楚。
下面列取一些顏色點來分析
白點:貝殼粉 大米
黑點貝也經書粉 (和尚的經文書泰國多為貝也製作) 花粉 香灰
綠點:玉
棕點:花乾枯之後多為棕色,黑色
黃點:僧袍
金點:金砂礦物佛像融化的老黃金
白色凸起點極度微小看上去有點像穀物:阿贊多經粉
白色凸點有光澤:玻璃
紅棕黃 大面積汙漬 桐油 蜂蜜
粉紅 點礦石
綠色紋理(海藻)
崇迪佛牌模具簡介
崇迪佛牌一共有3000多個模具,當然某炒牌大型公會只承認2407年之後的幾十個模具,承認那麼多還怎麼炒牌。
這張照片拍攝於泰國合艾崇迪博物館,由於馬來西亞華人比較多所以有中文。
絕大多數模版在背後略有差距,有的泰語字有的中文字,在前面差距比較小,我總結最常見的幾種模版
1 大模 目前最常見最多的模,也是設計最美觀(相對其他模),造型最漂亮的。
特點佛腳下面有一條線 絕大多數不明顯(飾布),右膝蓋處供起為袈裟,左右手臂相連成V字型。三層臺中間層略細 (一共三層,有的人覺得四層,那是把佛陀膝蓋當成一層了。)
2佛塔模 從佛陀髮髻最頂點到底座兩側。類似等邊三角形,像寺廟的佛塔
3壇塞模 外圍邊框上下寬窄度差距不大,佛陀左腳壓右腳,好像數字8底座第一層上下各有一條線
4蓮花苞模 髮髻好像蓮花花苞,兩隻耳朵清晰可見,園拱比較粗
5波波模 佛像髮髻頭 兩邊各有一定數量的菩提葉
6雙底座模 耳長其肩,胸部有縫,膝蓋略品,底座層數多
7麻線模 佛身線條 圓拱 底座非常細
8袈裟模 胸部有袈裟催到手腕處。
9胸部大鵬鳥頭撥狀模 底座每一層都非常厚大,胸部像大鵬鳥。
10缽狀模 頭大好像僧人化齋的缽
11臥佛模
12瓦給猜優 7層崇迪
13 大耳直角崇迪
目前最常見的崇迪顏色
1 純白色 乳白色有光澤 乳白色啞光 有的加的水泥多多導致有光澤 白色偏黃 白色偏黑。
因為時間久遠有髒汙有的因為氧化蒸發水分原因會收縮變黑,有的因為佩戴汗漬浸入。
2 棕色 因為時間太久佛牌裡面的桐油和蜂蜜導致
3 白褐色 因為糖分多 很多材料含有天然糖份
4 表面紅漆或者黑漆 有的貼金箔有的沒貼,有的貼了時間久了剝落
特殊罕見模
1 黑色崇迪
2凱撒崇迪 (此款為張栢芝捐款15萬所得,但是是出自黎明寺)
3 阿贊多做給皇家的豪華版崇迪,市場價格高
反面
4正面正常,但是背後經文版崇迪
5 正面正常背後刻有漢字版崇迪
這篇篇幅比較多 所以我也懶得糾正錯別字排版問題,還有些特徵可以作為鑑定點,下一篇 鑑定崇迪 繼續寫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