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說,比賽輸了就會抱怨裁判,那贏了能不能質疑一下呢?希望CBA公司能把山東113比103拿下廣州這場的裁判報告解釋下,什麼叫做尺度一樣,不可否認,廣州外援哈斯這場打得不錯,兩隊也沒有什麼過激行為,但哈斯之前意外肘擊陶漢林,打到焦海龍都不吹違體,怎麼到了末節陶漢林意外肘擊就被吹違體,裁判判罰是不是摻雜了主觀情緒?特別是35號裁判宋曉競,偏向性尤其明顯,就因為鞏指導對他不客氣?
第四節最後,哨子基本全都吹了山東,如果放在上半場,這都是普通對抗動作,哈斯小動作從比賽中很明顯也很頻繁,賈誠和焦海龍體毛式觸碰被吹,那哈斯幾次對抗也該有哨,你可以吹山東,但你同樣犯規不吹廣州,而且都是集中在比賽最後五分鐘,明顯有幹預比賽的意思。
廣州有拼勁有鬥志,但裁判送的哨有點多到瘋狂,你可以說小高,大陶,鞏指導,焦海龍不大度,你可以說我們輸不起,但針對比賽中的一些判罰,能否給出說法,如果連尺度都無法統一,裁判權威何在?雙方隊員公正何在?比賽中即便有一處誤判,都應該找出指正,不能吹到哪算哪,這樣只會讓CBA的職業化更停滯。
宋曉競裁判,已經不止一次出現控場的行為,今年7月份山東打深圳,兩邊合計罰了81次籃,前邊判完後邊找,比賽支離破碎,這能叫籃球比賽?一名球員在盡力搶球或與對方球員盡力拼搶時,造成與對方球員過分嚴重接觸,這是違體犯規的報告解釋,比賽中幾次回放難道不適用?宋曉競老師如果對鞏大師有意見,有看法,也請記得您裁判的本職,希望聯賽能給出一個合理解釋,不要破罐子破摔,也讓大家有法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