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猴子喜歡香蕉幾乎是與生俱來的習慣。直到10年前,我才明白了「猴子與香蕉」故事背後的哲理。起初,是聽現任北大黨委副書記於鴻君教授上課講的一則猴子與香蕉的故事,覺得不錯,後來我講課時也時不時引用這個故事。—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
將5隻猴子關在一個大籠子裡,然後在籠子頂端掛一串香蕉。很快就有一個猴子爬上去摘香蕉,就在它馬上要抓到香蕉的時候,巨大的水管對著整個籠子噴水,全部猴子都被淋得透溼。過了一段時間,又有猴子上去摘香蕉,結果所有猴子再次被淋得透溼。重複數次,猴子們終於明白,只要想摘香蕉,大家都會受到傷害。於是沒有一個猴子再惦記香蕉,再餓也不上去摘香蕉了。
後來,科學家把其中的一個猴子換出來,放進了一隻新猴子A。猴子A到籠子後,對於香蕉事件一無所知,它和從前的猴子一樣看見香蕉就興奮,剛要上去摘就被其他猴子暴打一頓。猴子A很委屈,雖感到莫名其妙,但因敵不過其他四隻猴子,只好認栽。又過了一段時間,猴子A禁不住香蕉誘惑還想去摘,結果又被其他猴子們暴打了一頓。重複數次,猴子A終於變乖,認為香蕉不能碰,碰了就會挨打,終於再也不敢去摘了。
再後來,科學家又把另一隻猴子換出來,換進一隻新猴子B。和猴子A一樣,猴子B到了籠子後也是興奮地要去摘香蕉。 這次仍然逃脫不了懲罰,而且猴子A還打得特別賣勁。猴子B很委屈,和當初的猴子A一樣無可奈何。重複數次,猴子B被教訓得再也不敢去摘香蕉了。
循環5次後,最初的5隻猴子全部被換成了新猴子。但新猴子們依然沒有一個敢去摘香蕉。儘管它們對最初的香蕉事件毫不知情。直到最後,籠子裡的猴子已經更換了好幾撥,頂上的噴頭也早已拆除了,但只要有新進來的猴子試圖去摘香蕉都會遭到其它猴子的暴打。至於為什麼會遭到暴打,沒有一個猴子知道原因,但每個猴子都很自覺地養成了這樣的習慣,並不斷地傳承下去。
有人不服氣,他們改變了試驗方式,用5隻新猴子同時交換原來的5隻猴子,結果與最初的5隻猴子剛被關進籠子裡的情形是一樣的。
現實中,企業的情況也跟這個故事非常類似。實踐證明,組織往往由於員工流動過於頻繁,不得不去改變員工固有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這就導致很難形成有自身特點的企業文化。因此,企業必須採取措施穩定員工隊伍,固化組織特有的文化特徵,用講故事的方式,通過老員工影響新員工。
前面談的是猴子與香蕉的科學實驗。回到人與香蕉上,你會發現一個更有趣的現象:美國人吃香蕉是從尾巴上剝,中國人總是從尖頭上剝。其實,不管從哪頭剝,吃香蕉都不是問題,但如果形成了習慣或組織慣性後,要想改變恐怕就是一個問題了。許多企業之所以轉眼間便成昨日黃花,命落黃泉,並非他們面對環境變化無能為力,而是在事過境遷、環境改變的時候,由於受「組織慣性」的桎梏,一味恪守前人經驗,以致在時代變化的端倪中,不能敏銳把握企業未來發展的方向,使許多戰略舉措出現偏頗,變革創新被擱淺。
任何事物都是雙刃劍。這個故事還告訴我們,企業在實施任何變革時,如果是少數人試圖改變多數人,阻力一定很大。只有當多數人認可和接受變革後,讓多數人去改變少數人,這時的阻力就會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