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閏:1979年出生,浙江湖州人,入行十餘年,代表作有《庚子風雲》《康熙微服私訪五》《蓮花雨》《天使艾美麗》《一念向北》《將夜》《大官人》等。2016年成立了徐閏編劇工作室,以創作精品劇、話題劇為主要目標。
【作品一覽】
《將夜》:儘可能呈現原著精彩內容
Q:是什麼機緣讓您成為《將夜》的編劇?原著曾在起點獲得9.0分的高評分,也在首屆網絡文學雙年獎上榮獲金獎,您接下這部作品是否有壓力,做了哪些準備?
A:我和《將夜》的製片方金色傳媒一直有著良好的合作關係。我為他們完成了《大官人》的改編後,金色傳媒的王裕仁王總找到我,問我有沒有興趣接手《將夜》。我接項目不看重作品本身的影響力,而是看小說是否有改編成電視劇的可能和價值。我讀過小說後,寫了一個改編方案,最終得到了製作方的肯定,大概2015年正式籤訂了改編協議。
原著有三百八十多萬字,我最大的壓力是如何能在短時內,從浩瀚的文字中理清故事線索,展現原著精緻的人物性格,體現宏大的世界觀。最終,我做了近六萬多字的故事大綱和人物小傳,近十四萬字的分集大綱。這期間,我還閱讀了大量五代十國、唐朝的歷史書籍以及道教的典籍,整個改編過程痛並快樂著。
Q:您怎麼看待《將夜》中描寫的人物、故事架構和世界觀?您認為它與同類題材有何不同?
A:《將夜》的人物有生活的質感,故事構架恢宏,很多線索都是草蛇灰線、伏脈千裡,它的世界觀有著以往修真題材從未企及的高度。
與同類題材相比,《將夜》的故事更接地氣,更深刻地挖掘了每個角色的人性,更詳盡地展現了永夜將至的預言,甚至讓預言對人物命運的影響產生直觀化。它塑造的人物成長和情感也都有別於其它作品。另外,它所傳達的正能量和人文氣息更為深刻濃厚。總之,它比以往玄幻修真題材的電視劇更真實更感人。
Q:在改編前貓膩老師給了您哪些建議?期間有過分歧嗎?
A:我和貓膩進行過多次溝通,他看過我的初稿,並在上面做了批註。他是一位很嚴謹的創作者,比如,我修改了一些臺詞,他發現和原著有異議後會提出來,而我則以文字的形式告知他修改臺詞的緣由。整個過程他都極為尊重我這個編劇,態度謙和有禮。我也很尊重他的小說,取捨存留都是出於拍攝及審查的需要。我們的合作十分默契。
Q:改編時您秉持了什麼原則?保留了原著中哪些精髓?做了哪些刪減?又增添了什麼具體的內容?
A:《將夜》改編的原則只有一個,儘可能地呈現原著的精彩內容。我也很喜歡《將夜》,每一章每一句我都不願刪減,但作為編劇,我要面臨的是小說轉化為影像的可操作性,以及製作部門、審核部門的層層把關,有些內容不得不大刀闊斧地修改。比如,我最大化地還原寧缺這個人物的整條故事線,但原著中他以一個殺手的身份回到長安,對宣威將軍府涉案人員都是痛下殺手的報復行為。我們改編時,將寧缺回歸的目的做了提升——好人不該死得不明不白,寧缺要翻案,為那些無辜的人討回公道。另外,我們將左帳王庭、右帳王庭和金帳王庭進行了合併,令故事線更加清晰,權謀爭鬥也更加精彩緊湊。
即便是加戲,也不能隨便添加。比如為了整部電視劇的鋪排,我們不得不讓隆慶提前出場。但他辯難的一場戲是原著提到的,並非杜撰。我們所做出的每一處修改必有緣由。
Q:劇中有沒有做一些貼近當下年輕人生活的改編?這些改編是水到渠成還是有意為之?
A:劇中的一些小細節,比如桑桑和寧缺初到帝都需要攢錢,寧缺初入書院,都是時下在一線城市打拼的年輕人真實的寫照。這些改編並非刻意而為,是故事本身賦予了人物生活化的氣息,我只是水到渠成地做了出來。
Q:據說劇本創作了兩年多,用時最多或者最困難的部分是什麼?您希望向觀眾傳達什麼精神內核?
A:《將夜》創作最大的困難就是原著體量龐大,人物故事線索繁雜。其中,春風亭一戰這個橋段的修改讓我刻苦銘心。原著中這段戲有大量的動作描寫,又交織著重要的臺詞和場景切換。我既不捨得原著中的精彩細節,又得結合導演和演員的實際拍攝情況,修改了無數次。另外一處就是寧缺進入魔宗聖殿,和被困在魔宗聖殿的那位(暫且不劇透他的姓名)對峙。原著這場戲前後的描寫差不多十幾萬字,我修改時需要一字一句地斟酌,耗費了大量的腦力。
《將夜》是一部積極向上的作品,它要向觀眾傳達的是一種大愛。這種愛是夫子、顏瑟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是寧缺對桑桑的永不相負;是書院弟子同仇敵愾的友誼與擔當;是家國罹難中的小人物不屈的意志;更有放下成見,快意恩仇的喜悅與平和。當你看過《將夜》後,你的心情一定是跌宕起伏的,但心靈一定像受到洗禮般痛快舒心;你也一定會對身邊的人、身邊的事有不同的感悟。
Q:大部分原著粉對改編表示滿意,您認為這個評價還中肯嗎?回頭來看,還有沒有遺憾之處?
A:《將夜》的原著粉非常理智和客觀,他們的大多數評價非常中肯,我作為編劇,能接受他們的讚揚,也接受他們的批評。
回頭來看,這部作品改編過程最大的遺憾就是內容太過龐雜,改編成目前的劇集體量還是太小,不得已刪減了一些細節。如果相關部門允許,又或者製作方資金再充裕些,我想會更好。
IP改編:內容為王,創意為先
Q:您如何看這幾年IP改編劇的發展?近期一些大IP改編劇並未得到原著粉的認同,您認為這主要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A:我對IP改編的態度始終是存有激情,保有理智的。一個成熟的IP作品的確能帶來巨大的效益,是市場必不可缺的。但過去幾年裡,IP熱雖是持續不斷,但賺錢的卻是殺雞取卵。更有甚者,製作費被炒作出了天價。
任何事都是過猶不及,更何況影視製作是一個耗費時間人力,並有很多不可控因素的事情。IP作品是否經得起市場的檢驗,最終還是由觀眾說了算。IP想要成功推出,必須是內容為王,創意為先!有些時候卻本末倒置,尤其是編劇連話語權都沒有,根本無法把控劇本,好的IP往往是投資的金主很多,各方意見多如牛毛,再加上演員的天價片酬等等因素,崩盤難免。《將夜》的創作就避免了此類問題。從一開始,導演和資方就非常尊重我的改編工作,避免了外行人指導內行人的錯誤。
Q:在您眼中,一個IP怎樣進行影視化改編才算成功?
A:一個IP想要運作成功,首先要在創作內容上下功夫,尊重編劇意見。同時搬上熒幕要有強大的製作班底、演員、服裝、化妝、道具、剪輯、宣傳,每一個環節都要通力合作。這樣的作品肯定是優秀的,經得起市場的考驗。
Q:您還參與了另一部IP劇《大官人》的改編,這個IP吸引您的地方是什麼?這部劇在改編時主要做了哪些調整?
A:《大官人》是由三戒大師所著的一部非常優秀的IP作品。因為是歷史大古裝,更考驗編劇的功底。改編過程中,我最大限度地還原了小說精彩的情節人物,也改掉了有些不合理的情節。原著中王賢的身份背景不明晰,我在修改的時候,給他加了一個很符合真實歷史的身份。
Q:您怎麼看待原創和改編這兩種工作?改編會不會比原創相對容易?
A:原創和改編對於職業編劇而言,都是全新的挑戰。改編一部作品並不比原創一部作品容易。很多人認為,拿了好IP改編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個工作誰都可以做。事實上,我們站得高,承受的壓力就會越大,風險也會越高。越是優秀的作品,越在書迷心目中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形成了固有的框架。作品越是被定性,越是難以修正。往往一處修改,都要經過反覆推敲。所以接到優秀的IP,改編的工作反而難上加難,需要我們投入的精力也是百分之一千。
原創作品也不輕鬆,它需要市場的認可,需要迎合別人的價值觀做出修改,甚至有些作品還要做出妥協。但職業編劇一般拿出原創作品後,吸收各方意見,修改過的作品都會有整體提升。
作為職業編劇,我有著過硬的心理素質和職業素養,無論是改編作品還是原創作品,只要是我喜歡的,接下來的作品,我都能駕馭。但我不喜歡的,給我多少錢,我也不會碰。
職業夢想:實現編劇負責制
Q:您認為要做一名職業編劇,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您在編劇學習方面有什麼好的方法和大家分享嗎?
A:職業編劇需要的條件很多:首先,要愛生活,有共情,寫出的東西不能脫離生活。職業編劇一定會讓劇本簡潔,臺詞朗朗上口,故事流暢,情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其次,要有平常心。一部作品播出後,別人讚譽你,你付之一笑;別人詆毀你,你也不必憤憤不平。要吃得起苦,耐得住寂寞,每日幾千字上萬字風雨無阻。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多讀書,利用各種媒介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好的編劇每分每秒都在學習吸收外界新鮮事物。我的合作編劇阿恆也是一位職業編劇,各種上映的電視劇,歐美劇、韓劇、日劇、泰劇,甚至是土耳其的電視劇她都要看上一遍。每次接到新劇,她會掃蕩一批新書溜溜腦子。沒有讀書破萬卷,沒有觀賞過幾千上萬集的劇集,別說你想當編劇!
擁有以上的條件也只是有了一塊敲門磚。真正當上編劇後,一集劇本修改二十幾遍是家常便飯。這碗飯真不是那麼好端的。
Q:您創作的源泉來自哪裡?
A:職業編劇一開始並不是自己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我十多年前入行,一開始遇到了孫樹培導演,相繼完成了《庚子風雲》《康熙微服私訪五》。後來,我和潘小陽導演、麥貫之導演合作,創作了《蓮花雨》《天使艾美麗》《一念向北》等作品。每一部作品的完成,我都從中受益,不斷精進。這次和楊陽導演合作,她的那句「戲要頂著寫」讓我醍醐灌頂。我很感謝能和這些不同風格的導演合作。
做原創是我成為編劇的初衷和夢想。但原創作品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如今國內電視劇的製作不是編劇負責制,就算再有名氣的編劇,能參與到製作環節的屈指可數。我的職業夢想是能實現編劇負責制,做出精品劇集。希望這一天能早點到來。
Q:在創作時,會更多地去迎合市場還是堅持寫自己想寫的作品?
A:我們編劇在創作時,是有市場前瞻性的,並不會趨於時下的審美,或者刻意迎合市場。準確的來說我們是創作者,我們用好的作品引領觀眾的審美。這種創作結果需要編劇不能脫離市場,更要深刻地理解市場。
Q:當下的觀眾,尤其是90後和00後,他們的審美和觀劇口味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您認為編劇該怎樣俘獲這些年輕觀眾的心?
A:90後和00後喜歡標新立異,打破中西方文化壁壘,甚至有些重口味。作為編劇,我不是要追逐他們的喜好,而是把握好時代發展的脈搏,引領他們的喜好。我的作品裡隱藏的個人價值觀,對時代敏感話題的觀點,若是和他們貼合,自然會輕易俘虜他們的心。我這些年工作的訣竅,就是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我的思維和腦洞可比90後00後活躍。再加上我有中年人的情感閱歷和知識厚度加持,和他們沒有代溝。
Q:此前您遇到了原創作品《贅龍記》不被資本認可的事情,目前這部作品的進展如何?
A:《贅龍記》現已改名為《目夷傳》,經過我和我創作團隊的努力,如今已經完成了部分的劇本創作,整個項目運作良好,新的資方對我這部原創作品也給予很高的評價。
之前遇到原創作品不被認可的事,並非我的原創不適合投入市場,或作品有瑕疵,而是因為去年整個影視行業資本過熱,擾亂了正常的發展模式。資本的運作靠的是數據支撐,我的原創因為沒有小說化,也就沒有數據。但電視劇變成小說也並非易事,這就是去年我原創作品屢屢碰壁的原因。今年影視圈經歷了重大的調整,加上廣電總局對創作者的重視,我相信未來編劇的原創作品會得到更多的認可,我們編劇的創作環境也會得到根本改善。我的《目夷傳》一定會順利投放市場,請諸位拭目以待。
Q:2016年您成立了徐閏編劇工作室,目前有多少位籤約編劇?工作室的運作模式是怎樣的?您對工作室有什麼規劃?
A:工作室現在的運營模式是鬆散型結構加籤約編劇,籤約的編劇有十幾個,合作編劇四十多人,還有對編劇行業充滿熱情的學員型編劇二十多個。
工作室是以創作精品劇和話題劇為主要目標,不盲目擴張,審慎對待資金,儘可能多地參與到影視項目的整體運營。我希望在兩三年內能夠打造出屬於自己的品牌,不僅僅是我的個人品牌也是整個工作室的品牌。
長期招聘:編輯、記者
坐標:北京、上海
有意請聯繫後臺
合作聯繫
15000646950(微信同步)
轉載聯繫
13851968027(微信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