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春節不到一個月,湖南婁底一家影院的店長李文峰在為春節進貨「頭疼」。去年春節檔折在手裡的貨賠了不少錢,讓他今年備貨時格外謹慎。「備少了怕不夠,備多了又怕因為疫情再關門。」
2020年,被疫情耽誤了大半年的電影業,都在期待新的一年能安安穩穩。在復工後強勢復甦的電影行業,儘管在全球市場中表現不俗,但200億元的票房還不到2019年的三分之一。中國電影仍然需要更為繁榮的2021年來「回血」。
根據《2021年院線電影前瞻報告》(以下簡稱《報告》),2021年將有約262部電影待登陸院線,其中242部為國產片,佔比達92.37%。
2021年的電影行業,能迎來春天嗎?
8部影片宣布擠進春節檔,似乎卯足了勁,想把被疫情耽誤的2020年春節檔給搶回來。
觀眾今年的選擇有很多——3部去年從春節檔撤出、今年再戰的影片:《唐人街探案3》《緊急救援》《熊出沒·狂野大陸》,2部奇幻大片:《侍神令》《刺殺小說家》,2部喜劇:《人潮洶湧》《你好,李煥英》,還有1部動畫片:《新神榜:哪吒重生》。輕鬆娛樂、緊張刺激、故事性強還是春節檔電影的主流。
國慶檔後,電影市場頗為乏力:往年撐起「後國慶檔」的進口大片今年缺席,主力電影表現未達預期,復映片對整體票房貢獻有限。疫情的衝擊與未完全復甦的市場,讓「檔期迷信」更加突出,大製作的影片格外渴望熱門檔期對票房的加持。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孫佳山分析,春節檔的票房火爆能帶來極強的檔期「虹吸效應」,從前幾年的情況看,除了春節檔之外,其他檔期都沒有形成作為穩定檔期所應具有的票房集聚效應。
對影院老闆、尤其是小影院來說,春節檔向來是下沉市場最為重要的檔期,返鄉的「小鎮青年」是觀影的主要群體。2019年,春節檔佔全年票房的比例達到9.7%,在四線城市,這一比例可以達到30%以上。
李文峰說:「我們縣城的電影院就靠寒假、暑假做生意,大學生放假回家了,生意才會好一點。」
但春節檔能容下多少電影?從前兩年的總體情況來看,春節假期票房近80%都被前三名的頭部影片瓜分。
一年以來,《唐人街探案3》一直長期霸佔著「想看」榜首,截至1月16日,貓眼「想看」人數已經超過380萬,比第二名《你好,李煥英》高出了300萬。估計今年的春節檔,依然會是強者恆強的局面。
各地多點散發的疫情也給春節檔蒙上了一層陰影,29省區市頒布的不返鄉政策或許也會改變春節檔觀影人群分布。「圈內人都捏著一把汗。」《八佰》《金剛川》的編劇葛瑞說。
「主旋律」這個特殊的電影類型,成了2020年最堅實的票房保障。在2020年票房排名前十的影片裡,有5部是主旋律電影(《八佰》《我和我的家鄉》《金剛川》《奪冠》《緊急救援》)。
從《我和我的祖國》到《我和我的家鄉》,產業升級後的主旋律電影,在商業片與喜劇片的道路上越走越遠。2021年,迎來建黨100周年的重要歷史節點,加上響應抗疫、扶貧等時代任務,整合了行業一線資源的主旋律電影,可能還將扛起大旗。
《報告》顯示,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正在籌備或即將上映的主旋律商業大片已有近百部,關注度比較高的有講述抗美援朝的《長津湖》(陳凱歌)、延續《中國機長》製作班底的《中國醫生》(劉偉強)、最為正宗的建黨百年獻禮片《1921》(黃建新)、講述另一個國民運動故事的《中國桌球》(鄧超、俞白眉)。
然而,在經歷近兩年主旋律電影的密集「轟炸」之後,觀眾已經習慣了新型主旋律商業片的敘事模式。面對可能出現的審美疲勞,主旋律電影還能帶來市場增量嗎?
孫佳山認為,和以好萊塢電影為代表的「美式主旋律」相比,我國目前的主旋律電影僅僅是在傳統商業類型電影領域完成「基本動作」。
葛瑞分析,政策支持,加上主旋律電影相對保險的特性,讓許多影視公司也在主動選擇這類電影,從創作者的角度來說,「無論哪種題材,故事性、人物各個方面都做好了,其實還是有可能會有所突破的。」
2021年,不少主旋律電影仍將發生在戰場,例如《長津湖》《狙擊手(最冷的槍)》《東極島》等。在經歷了《八佰》《金剛川》之後,國產戰爭電影還能講述怎樣的故事?
葛瑞認為,無論是現場拍攝還是後期特效,國產的戰爭題材電影已經十分接近國際水平了。從內容上來說,在謳歌我軍戰士的英勇之外,「對於人性的深度挖掘,對於戰爭的反思,可能是以後大家探索的一個方向。」
被迫觸網,《囧媽》打響了疫情下電影人自救第一槍。疫情之初,作為幾乎是唯一的觀影需求出口,網絡平臺部分起到了替代院線的作用。
好萊塢也跟進了這一趨勢,2020年4月10日,環球影業宣布將《魔發精靈2》放上流媒體,這一舉動引發了院線AMC的反對,後者一怒之下宣布不再放映環球影業的影片。但《花木蘭》的上線,讓環球影業和AMC的角力暫時告一段落,電影在影院上映17天後允許在平臺進行點播,而在之前,這段窗口期時長是75~90天。
到了2020年底,窗口期進一步縮短,華納兄弟宣布計劃2021年上映的17部新片都將採取線上線下同步投放的模式。
而國內,越來越多電影選擇在視頻平臺播出,單片付費點播、會員打折的PVOD(高端付費點播)模式成為主流。2020年院線轉網播電影近20部,既有《徵途》這樣的特效大片,也有《我們永不言棄》《春潮》這樣中小成本製作的類型片、藝術片,基本都實現了不虧本的小目標。
然而,除了年初引起巨大爭議的《囧媽》,2020年始終沒有出現現象級的「院轉網」電影。在院線放映回歸常態的2021年,流媒體與院線之爭會出現新變化嗎?
孫佳山認為,《囧媽》的線上上映更像是「衡量了投入產出比之後的一次商業營銷嘗試」,偶然性強,電影的線上首映在我國不會成為常態。
「電影院的地位和儀式感在某種程度上還是不可替代的。」葛瑞認為,像戰爭電影、科幻電影這類對視覺效果要求非常高的電影而言,影院提供的觀影體驗是不可替代的。
業內人士認為,流媒體與影院之爭幾乎是大勢所趨,疫情只不過是加速了這一進程。「真正有價值的討論在於細緻關注電影如何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完成自身的再進化。」孫佳山說。
而對於中小成本的電影來說,「院轉網」的趨勢或許是一個利好。「影院越來越成為頭部電影拼殺的場地,對於有可能淪為『炮灰』的中小成本電影來說,及時轉到網上去,我覺得對它們來說是一種保護,也為廣大的年輕創業者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葛瑞說。
愛奇藝電影中心總經理宋佳曾對媒體表示,院線和網絡不是競爭關係。《春潮》播出效果超出預期,還獲得了金雞獎多項提名,亞馬遜影業出品的《海邊的曼徹斯特》《推銷員》斬獲奧斯卡,支持中小成本影片線上播映,避開大片,或許將成為一種可能性。
2021年大家會去看電影嗎?請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