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歲的梅麗莎·史密斯(Melissa Smith)來自美國,中文名叫史梅淳,是寧夏大學外國語學院的一名教師。她在寧夏度過18年時光,10多年來堅持為山區孩子送書送教,見證了中國西部教育發展的巨大變化。
1993年,因工作需要,史梅淳第一次來到寧夏銀川從事英語教師培訓,後留任寧夏大學做了兩年多外教。回美國攻讀完教育學博士後,她先後輾轉北京、長春等地學習和工作,但寧夏一直讓她難以忘懷。
2004年,史梅淳再度來到寧夏,並從此紮下根來。
史梅淳與同事交流。新華社記者 唐亞蒙 攝
「回到寧夏有回老家的感覺,感覺很溫暖。」史梅淳說。
史梅淳與同事們在一起。新華社記者 劉海 攝
在寧夏大學,史梅淳既給學生授課,也為教師做培訓,她很享受這種忙碌、充實的狀態。「我很幸運能在這裡工作,我喜歡和學生互動,也喜歡和老師交流。」
工作之餘,史梅淳經常去西海固地區,為那裡的鄉村學校送書送教,跟孩子們一起做遊戲,和當地老師分享教學經驗。她還會自掏腰包,資助家庭貧困的孩子。
西海固是寧夏中南部昔日9個貧困縣區的統稱,惡劣的自然條件一度使得這裡的生存和發展基礎極差。史梅淳的手機裡至今仍保存著一張1993年拍攝的西海固核心區固原市的照片。
「那時候的固原市還很小,即使在繁華路段也沒有高樓大廈,只有土路和低矮簡陋的房屋。」史梅淳指著照片說。
「這些年那裡的變化太大了。現在村裡都通上了柏油路。村民們住進了漂亮的新房,更大、更乾淨。我覺得現在的固原更像是一個現代化大都市。」
史梅淳早年去西海固鄉村學校時與孩子們在一起。受訪者供圖
與硬體設施改善相比,孩子們精神面貌的變化更讓她感到欣慰。
「記得10多年前去山區的時候,我曾試著讓孩子們參與活動,但他們面無表情,只是坐著,很難互動。」史梅淳回憶,「我猜他們可能是因為冷,也可能是因為餓,還可能是生活艱難讓他們感到沮喪。」
史梅淳與孩子們在一起。受訪者供圖
「現在學校裡通了暖氣和自來水,孩子們可以享用免費飯菜。雖然他們見到我時還會有點陌生,但很快就願意跟我交流並參與到遊戲中來,他們很活躍,充滿活力和熱情,也更加大膽自信了。這讓我感到特別溫暖。」史梅淳笑著說。
紮根寧夏18年,史梅淳早已深深愛上了這個「遠離家的家」。她希望自己可以一直留在這裡,為中國西部教育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我想為中國,尤其是為寧夏加油。看到西海固的這些變化我很高興,我希望將來還能見證更多的變化。」史梅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