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題材時代報告劇《在一起》終於要和觀眾見面了。9月29日起,這部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全程組織指導,上海廣播電視臺和耀客傳媒、尚世影業出品的抗疫題材時代報告劇將在東方、江蘇、浙江、廣東、湖南、北京六大衛視播出,騰訊、愛奇藝、優酷三大視頻平臺同步更新。
自今年2月下旬啟動策劃,《在一起》創作中的每一步進程都牽動著許多觀眾的心。這並不僅僅因為該劇集結了中國電視劇最優秀的創作力量,更重要的在乎——劇中關涉的事都與我們血肉相連,都曾帶給我們切膚之痛;而劇中記取的那些人則是這個時代最可愛的人、最可敬的平民英雄。
今晚,《在一起》開播前的特別節目將播出。節目錄製的地點在武漢市洪山體育館,那裡,正是最早開設、最晚關閉的方艙醫院。更特別的是,這場具有特殊意義的開播節目,將張定宇等抗疫英雄邀為座上賓,觀眾也由此能夠聽到他們講述那驚心動魄的冬天。
特別節目中,中宣部副部長、國家廣電總局黨組書記、局長聶辰席,湖北省委書記應勇共同為《在一起》啟動播出。
十大單元匯聚多元視角
以平實故事致敬抗疫英雄
時代報告劇《在一起》分為《生命的拐點》《擺渡人》《同行》《救護者》《搜索:24小時》《火神山》《方艙》《我叫大連》《口罩》《武漢人》等十個單元故事,以抗疫期間各行各業真實的人物、故事為基礎,從普通人的視角講述了抗疫中一個又一個平實而感人的故事。
《生命的拐點》以疫情最初來襲時的武漢金銀潭醫院為故事背景,張嘉益在介紹角色原型張定宇院長時說:「他是一個真實的、特別高大的人物。雖然身患漸凍症,但他臨危不懼、守土有責,在疫情最早打響的地方支撐起了一切。他的腳步是高低不平的,但卻是世界上最堅定、最踏實的。」
《擺渡人》通過外賣員的足跡,記錄了疫情暴發初期,武漢城裡普通人的抱團取暖。雷佳音在劇中扮演外賣小哥辜勇,無論是神還是形都做到了高度還原,「在了解原型人物的過程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們說的『我們沒做什麼,只是在一個特殊時期做了自己的工作。』」
《同行》是個關於逆行、關於年輕人的故事。為了演好呼吸科醫生,主演楊洋回憶起特地去上海華山醫院學習體驗的經歷:「我不僅要演出醫生的專業,更要演出抗疫醫生的精神,因為我的原型是個了不起的逆行者:武漢協和醫院的醫生朱彬。」
《救護者》主人公黎建輝融合了鐘鳴、陳爾真等援鄂醫生的事跡,主演朱亞文聊到對角色的感悟時說:「黎建輝是上海重症醫學科專家。他在小年夜孤身趕赴武漢,是上海援鄂第一人。在重症病房,面對物資和人手的緊缺,作為一個『大牛』級別的專家,他也經歷了瀕臨崩潰的過程,但最終完成了一個『救護者』的使命。」
《搜索:24小時》把大眾思緒牽回一則刷過屏的新聞事件:天津寶坻百貨的聚集性疫情。在事實基礎上,主創以疾控中心的兩位流調員為原型,創作了聯合調查小組在除夕這天完成流調的24小時生死時速。導演劉江說:「如果說醫院是抗擊疫情的第一戰線,那麼『聯防聯控』就是第二戰線。我們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控制住疫情,第二戰線功不可沒。」
《火神山》把鏡頭對準解放軍醫療隊。「真實的故事已足夠動人心魄,我們力求最大程度地再現軍人醫生們在抗疫中的精神力量,展現這個時代的風貌。」馮驥說。主演陳數在開拍前見過原型人物陳靜,「她是個護士,也是一名軍人,還是一位母親。在她的身上有女性力量的閃耀,也有解放軍精神的傳承,讓她在最危險的戰場不慌不懼地戰鬥」。
《方艙》顧名思義,導演汪俊表示,「劇中的『方艙』不僅1比1還原了大小,還有裡面的格局和布置也基本還原了。如果觀眾覺得是真實的,那麼就達到了我們最初的設想。」
《我叫大連》是大連小夥誤打誤撞留在武漢某醫院成為志願者的經歷。鄧倫塑造了這樣一位大連小夥,「在那樣緊張嚴峻的形勢下,他想的是要給身邊的醫護人員帶來快樂,不要這麼大壓力。」編劇兼導演彭三源的最大體會是,「借著創作這位充滿光芒的小人物,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國人的精神。」
《口罩》從小小的切口進入,面對這一重要的抗疫緊缺資源,口罩更像試金石,是對人心和人性的考驗;編劇沈芷凝介紹了角色名字的寓意,「海清扮演一位口罩廠女老闆,是個堅定而充滿光芒的人。她的名字叫梅愛華、馮紹峰扮演的男主角叫韓松。梅和松,都代表這個民族在風雪逆境中堅強不屈的精神。」
《武漢人》則是疫情期間最普通的武漢人民與社區工作者群像。在導演楊陽看來,「這個單元的主旨就是要致敬平凡中的不平凡」。回憶起拍攝時最難忘的場景,劉敏濤說:「我覺得從頭到尾每一個情節都是,大到為病患安排床位,小到解決居民的吃喝拉撒,甚至還要幫著遛狗。據說我們的社區工作者每天要接打200多個電話,他們不僅要保持手機的電量,更要保證自己的電量,由衷地感到欽佩。」賈乃亮通過這次拍攝,也深切體會到了社區工作者的不易。
將「人民英雄」請到現場
聽他們用樸素的話回憶驚心動魄的事
開播特別節目在由各單元的編劇、導演和主演分享創作感受的同時,更邀請到「人民英雄」張定宇、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陳爾真、武漢協和醫院的朱彬醫生、中山醫院的鐘鳴醫生、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急診危重症科副主任護師、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護士長陳靜以及滴滴司機王利、武漢東湖新城社區的社區工作者們等原型人物也來到錄製現場,經久不息的掌聲和注目感恩的眼神代表著普通群眾對英雄的最高敬意。
作為全場活動的焦點人物,《生命的拐點》人物原型,「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湖北省衛健委副主任、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在持續熱烈的掌聲中走上舞臺。被問及疫情徹底結束後最想做什麼時,他的回答觸動人心,「想把我們醫院建設成研究型醫院,因為這一次疫情給我們很多的考驗和機會,要把危轉為機,促進我們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這是我最想做的事情。」
《擺渡人》角色原型滴滴司機王利等四位是疫情最嚴重時期的「擺渡人」。特別節目現場,他們分享了自己每天早上7點出門,晚上9點收工,接送醫護人員與社區慢性病患的日日夜夜。於聞者,誰都記得那段時間的驚心動魄,感謝那些「擺渡人」的無私無畏;可作為當事人,王利卻真誠地感恩他者,「這次的經歷讓我知道沒有誰的工作是微不足道的」。
《同行》原型朱彬醫生回憶起自己一路從上海回武漢的坎坷經歷,「因為醫生是我的職業也是我的專業,當時隨著疫情的發展,作為協和醫院感染科的一份子覺得自己不能退縮」,隨後還現場教導楊洋專業的心肺復甦動作。
《救護者》故事原型人物陳爾真副院長和鐘鳴醫生在現場用質樸的語言表達了重回武漢的感受,他們為車水馬龍、充滿生活氣息的武漢由衷欣慰。
《火神山》原型人物陳靜回想起在火神山醫院奮戰的日日夜夜仍歷歷在目,所有醫護人員不眠不休72小時建立一個可以收治重症病人的ICU病房,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陳靜說:「這就是團結的力量,這就是中國軍人的力量。」來自武昌方艙醫院的醫護代表也受邀上臺,再度回到曾經奮戰過的地方,回憶起關艙當天的情形,所有人都抑制不住眼淚。領隊昌金星說:「2月11號,方艙首批患者康復,想著怎麼能鼓勵一下大家,於是在外面的貨櫃前寫了『武漢加油』四個字,沒想到最後上面寫滿醫護人員和患者互相鼓勵的話語,明白了『生命至上』的意義。」
作為《在一起》開播前的特別節目,約兩小時的過程中流淌著無盡的感恩、感謝與感動。除了各單元的主演外,歌手毛阿敏、周筆暢、彭坦等也參與錄製,演唱了《珍重》《聚光》《你的眼睛》等歌曲。
……
數不盡的細節浸透在創作的過程中,而這些細節於真實的背景又只不過滄海一粟。
2020年由冬入春的故事,值得所有人銘記;築起人民長城的平凡英雄,值得至高的敬意。
《在一起》這部凝聚著敬意與感恩的時代報告劇將於9月29日正式播出,致武漢這座英雄的城市,致所有為抗疫鬥爭作出貢獻的平民英雄,致偉大的抗疫精神,致我們共同經歷的偉大時代。
作者:王彥
編輯: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