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劉燕秋1
5月15日晚,《最強大腦之燃燒吧大腦3》回歸。64位選手面對的是之前從未有過的考核形式——現場出題、現場備戰、現場挑戰。
「一切都是未知的,今年所有選手都不知道比賽的規則,題目都是我們現場發布」,製片人王剛認為,這種未知感給新一季節目帶來了強大的生命力,「選手們的表現會更真實,也可以更好展現他們應對挑戰的本領」。
一檔綜藝節目要想屹立不倒必須面對不斷迭代的挑戰。《最強大腦》已經做到了第七季,為了延續節目的生命力,其間有過大刀闊斧的革新,比如從第五季開始,《最強大腦》升級改造為《最強大腦之燃燒吧大腦》。與前四季不同,《燃燒吧大腦》在選手方面聚焦「學霸少年」,在賽制方面也從考察某一種極致的單一能力轉為對推理力、觀察力、意志力等多方面的考核。
「我們的選手集中在中學到博士階段,這個時間段是人類腦力的黃金時間,是人一輩子最聰明的那個階段」,王剛告訴界面文娛。如何能讓這些本就已經很聰明的頭腦提升到更高水平?《燃燒吧大腦3》的最大創新點是在原先的考核基礎上引入了壓力系統。
在第一期節目裡,這種壓力主要體現在增加時間的不確定性,在「女媧補天」環節,選手每提交一題,選手的個人時間流速都會增加一倍。「節目的壓力機制會隨著賽制推進逐漸逐步提升,通過建立科學完整的壓力體系,我們希望在這個節目當中真實體現包括人際在內的各方面因素給人帶來的壓力。」
與之相匹配的是更新的賽制——圈層淘汰賽。節目提出了「你的圈層你定義」,在第一期中,入場之後,選手可以自由選擇加入強者區或是集結區,他們的自我認知和應對策略將會影響到他們進入的是S還是A、B、C四個圈層。最終,只有6個人有資格衝擊S圈層的4個席位。
這些具體的改變其實源於對節目價值輸出的思考和對究竟什麼是最強大腦的再定義。「最強大腦不是偶像,而是榜樣」,這是王剛最近思考的結果,在他看來,兩者的區別在於,偶像高高在上,無法企及,但榜樣是普通人通過努力可以做到的。「他們更真實地展現在你的面前,而且你可以向他們學習,可以成為另一個他。」
新的立意和賽制能否喚起觀眾對節目的熱情?王剛期待觀眾能感受到節目組的誠意,在他看來,「不出圈就出局」不僅是節目的立意,也是做節目的人遵循的原則。「你必須得逼著自己扛著所有的壓力往前衝。」王剛告訴界面文娛。
界面文娛對話王剛
「我們要講一個綜合性的故事,而不僅僅講一個比賽的故事」
界面文娛:這一季節目很大的創新點在於設置了多維的壓力體系。節目組是怎麼想到要把壓力機製作為節目考核的重點的?
王剛:其實是出於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我們跟科學家們交流的時候聊到,以前那些優秀的選手智力已經在一個很高的維度上了,那麼怎麼能夠再次提高他們的水平?科學家告訴我們,人只有在承受很大壓力的情況下才能夠更好激發自己的潛能。他們給我們舉了個例子,為什麼全世界最好的體育成績大多都出自奧運會,這就是出自非常強競技的比賽邏輯,所以我們今年設置壓力體系的第一初衷就是為了能夠激發選手更高層次的腦力。
還有一個原因,其實我們每個人在社會當中都不是處於真空的環境裡,壓力系統可以更真實地還原他們在現實世界的狀態。我們也是希望選手能夠在有壓力的情況下表現出抗壓力。因為我們覺得只有能夠扛得住壓力的大腦,才是真正的最強大腦。
界面文娛:為了設置這個壓力體系有做哪些特別的準備工作嗎?
王剛:當我們有了這樣一個想法的時候,其實是要跟科學家們做很多論證的,論證部分可能長達好幾個月。在論證可行之後,我們還要做壓力模型,因為模型要在電視上面播出,所以必須還得讓觀眾能夠明白且能夠感受得到這種壓力的存在,這是最難的,也是我們跟科學家們反覆交流的地方。
界面文娛:這次在賽制方面採用的是圈層淘汰賽。這個賽制是怎麼樣提出的?怎麼會想到強化「圈層」這個概念?
王剛:我們其實有一個初衷,是希望這個節目能夠讓觀眾更感同身受。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活當中都有自己的圈層,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再到工作之後都會形成自己的圈子,我們希望能把這個概念引進到賽制當中來。這樣的話,我們的賽制就不會是無無源之水。我不想設計那種為了比賽而比賽的賽制,而是希望能讓你看完之後感覺到和想明白一些東西。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圈層當中,要想走得更高,就一定要突破自己原有的圈層,走出舒適區,往更高的圈層發起衝擊。
界面文娛:所以節目是想模擬一下真實的社會生態?我看s圈層衝擊賽的時候,人選是強者區互評榜的前三位和初始排名的前三位,其實是涉及到一個你自己對自己的評價,他人對你的評價,還要結合客觀的排名,是一個比較綜合性的東西。
王剛:是的,賽制是我們突破的原點。原來是比較簡單的100到80,80到60,60到30的淘汰賽,但我們今年設計賽制時其實是希望它能夠帶來更多人性的體現。選手真實進入到一群聰明的人中間,進入到了一個比拼智力的比賽當中,我們希望能夠展現出他們更多的維度,不是只有比賽,也希望他們看到每個人面對挑戰的時候,是如何認知自己,如何影響別人的,同時別人對你的認識會不會影響到你對自己的認識。我們希望增加這部分內容來綜合體現什麼是強者,所以從一開始我們其實就講了一個綜合性的故事,而不是再講一個比賽的故事。
嘉賓正在觀察選手的表現界面文娛:《最強大腦》在七季中經歷過幾次的革新,比如說在第四季的時候引入了人機大戰,從第五季的時候開始強化偶像的元素。現在您怎麼評價這些革新的得失?
王剛:剛才有提到,第四季結束之後,我們原來那種模式確實有無以為繼的感覺。所以我們到第五季的時候做了一個很大的調整,改變了原先達人秀的邏輯,引進了全維度的聰明人這麼一個概念。引進之後,我們一度嘗試做腦力偶像的概念。其實第五季、第六季都是圍繞著這個點做的,但我們也在思考,青少年需要的真的只是一個大神級的學霸、一個可以仰望和追捧的偶像嗎?我們的最終目的其實不是造神,而是給青少年們一個努力上進的精神領袖,帶領他們一起前行。所以今年看做了很大的一個調整,從腦力偶像調整為腦力榜樣的概念。
今年我們把所有真人秀的內容還是落在了和比賽相關的某些部分,而且我們也不再把選手們往腦力偶像這個方向塑造了,而是把他們作為榜樣來塑造,所以他們更多的還是要在強腦力方面有所表現。當他們面對壓力時,怎麼能夠用他們的方式聰明的化解?怎麼能夠在這種賽制下製造更好的策略?我們把他所有真人秀的部分落在了這上面,當加入這部分內容之後,你會覺得比賽變得更加有層次和豐富了。
「科學性與可看性,我們一直在尋找兩者的最佳平衡點」
界面文娛:這一次節目請來了兩位學術方面的專家,在嘉賓選擇上出於怎樣的考慮?
王剛:一方面是要兼顧我們的科學性,兩位教授其實就是科學性的代表,薛兆豐教授是非常有名的經濟學家,能從經濟學視角出發給很多選手提出建議和理論的支持。我們還請來了攸佳寧教授,因為她是女性,兼具感性和理性,可以從她的角度帶來一些有所不同的觀點和方法。陶子(陶晶瑩)可以量化選手表現,指出題目的難度等等。為了讓整個節目能夠更多趣味性,我們也請來了郭麒麟、王祖藍、劉維等明星嘉賓,他們更多是站在觀眾的立場上,帶著觀眾來一起看這個節目,提一些他們覺得觀眾可能會感興趣的問題,另外,因為他們天生很幽默,所以讓節目整個氛圍變得很活潑,就中和了比賽的緊張感。
界面文娛:這一季節目想要強化壓力體系,所以一部分重點會放在觀察壓力之下選手的表現,有點觀察類綜藝的感覺。《最強大腦》做了這麼多季,在你看來,這種競技科學的部分和綜藝真人秀的部分維持一個怎麼樣的結合度才能夠不違背節目的初衷?
王剛:其實我們的觀察跟很多韓綜類的觀察節目關注點不太一樣。很多節目都是剪輯完了之後再來補錄觀察的部分,而我們是觀察和比賽同步進行的,嘉賓們看到的都是選手實時的反應,所以這個是有點不同的。當然我們也是為了維護節目的真實性,所以採用了現場觀察的邏輯。你剛才說的那一點,其實我也特別認同,我們很大的一個工作重點就是在平衡科學性跟可看性,我們一直在尋找最佳平衡點。
界面文娛:節目在錄製階段有受到疫情的影響嗎?疫情有影響到節目的招商情況嗎?
王剛:我們最初是定了77個選手,後來疫情爆發之後,海外選手就來不了了,還有一些年紀很小的選手也來不了,我們後來又補選了10個人,就變成了66位選手。臨近錄製的時候又因為北京朝陽區預警,有兩位朝陽區的選手又沒有辦法來,所以最後我們這個節目就變成了64位選手錄製。
我們的客戶還都挺支持我們的,客戶沒有變,只是調整了一下宣傳的方向或者是產品略有調換。我們的客戶不僅沒少,還比往年多了。
界面文娛:會有那些不願意接受這種節目模式改變的觀眾嗎?
王剛:當然,任何的變化都是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的。但是其實做節目就跟我們今年在賽制上的立意是一樣的,你不能固步自封。只停留在原地,那一定是死。只有逼著自己出圈,走出原來的舒適區,去創造更好的節目內容,你才能勝出。這是我們為什麼這次叫「不出圈就出局」的原因,做節目也是一樣的,你必須得逼著自己扛著所有的壓力往前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