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過這樣的疑問,作為動物大家庭的一員,人類啥時才能正兒八經的關進動物園做展覽?
19世紀初期,英國醫生從好望角殖民地帶回一位特殊女性原住民,取名莎拉·巴爾特曼(Sarah Baartman)。該如何形容她的特殊呢,就好比像是卡戴珊姐妹那樣,擁有異於超人的超豐腴臀部。
來源:Wikipedia
一到倫敦,巴爾特曼就被強行送進各大展覽會,表演極具性暗示的全裸幽默劇,甚至觀眾只需買票,就能親自上臺互動,除了能觸摸那從未見過的巨臀,還能有機會一探黑色皮膚下的生育奧秘。
儘管當時的廢奴主義者們一度向法院起訴展覽舉辦者,但最終法院無情的駁回上訴,展覽照常進行。時間來到1815年,巴爾特曼因長期生活在骯髒的鐵籠,最終感染炎症去世,可悲的是,死並不能換來安寧,屍體製作成標本,展覽仍在繼續。
很顯然來自美國的馬戲團從業者巴納姆(Phineas Taylor Barnum)從巴爾特曼的故事裡汲取了靈感。1835年,他利用法律漏洞買來高齡老婦,接著一通包裝,用「喬治·華盛頓的奶媽」「161歲高齡」等誇張噱頭在各州巡迴舉辦展覽。
圖左為巴納姆,圖右為當時「奶媽展」的廣告宣傳單頁,來源:Wikipedia
好奇的民眾不顧當局反對紛紛前去參觀,「奶媽展」生意火爆。只是好景不長,隔年奶媽疲勞去世,不過很快巴納姆又想到另一個賺錢辦法——公開舉辦「奶媽屍體解剖展」。
荒謬而又成功的商業運作讓老哥對接下來的一系列計劃充滿信心,接下來數年間豪擲重金在紐約繁華地段建造獵奇展覽館,又陸續從全球買來大批奇人,比如著名暹羅連體雙胞胎,康州拇指將軍等等,開創風靡將近一個世紀的「畸形秀」古怪風潮。
圖左為暹羅雙胞胎,圖右為拇指將軍,來源:Wikipedia
註:巴納姆是「林林馬戲團」的始創者之一,而「玲玲馬戲團」正是美恐第四季:畸形秀的原型。往期推文中好像有介紹過該團部分成員的故事。
大約到19世紀70年代末期,德國野生動物進口商卡爾·哈根貝克(Carl Hagenbeck)在考察歐洲各大展覽後轉換了一下思路,他認為單純的展出畸形人體只能助長病態的探索欲,需要有更人文的東西去刺激民眾的思考。
卡爾,來源:Wikipedia
於是卡爾一邊派人從埃及和蘇丹帶回大批努比亞人以及他們平常使用的工具,一邊在各展覽場地內修建符合努比亞人居住風格的住所,如此一來,參觀者就能近距離領略到「原生態下的野蠻人生活風情」。
當然展覽歸展覽,努比亞人在結束一天工作之餘,還是會被送回到牢籠裡:「尚未開化的人和動物一樣,難以馴服。」
不出意外,「努比亞人展」在歐洲迅速走紅,趁熱打鐵,卡爾又陸續從東非、北美、北歐等地買回索馬利亞人、愛斯基摩人、薩米人以及各類野生動物,短短幾年間,展覽會上的物種和人種多樣性大爆炸,多達上億次的遊客前來慕名參觀,盛世空前。
努比亞人展展品,拍攝時間約為1880年左右,來源:akg
維基上的某段解釋頗為有趣:「當時的科學界稱這些展覽極具教育意義,為人們提供世界各地的生活信息,很快,這些展品還將成為歐洲人優越生活的最好證明。」
註:2010年智利政府就1881年參與卡爾的人口販賣而公開道歉。當時卡爾非法購買11名印第安人用於人類展覽,最後只活著回去5人。卡爾在1908年的自傳中提到,人類展興旺的十年間曾從世界各地陸續購買過多達900名原住民。
1907年,卡爾在德國漢堡開設了近代歷史上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人類動物園」,當然這已是後話,就在他的各項展覽大或成功之時,歐洲各國狂熱商人們紛紛出動。
1908年,卡爾經營的漢堡動物園「索馬利亞原住民」展區,
索馬利亞人平時住在圖中的帳篷裡,常年有專人看管,來源:rifemagazine
其中法國人相當上心,1878年和1889年的兩屆巴黎世博會從殖民地至少運來千名非洲土著用來在園區內打造原始黑人區。想像一下,貴族和民眾齊聚一堂,隔著鐵籠欣賞,時不時的投餵點食物,有那味了沒?
很遺憾,早期的世博會影像資料較為匱乏,著重說下1904年在美國聖路易斯舉辦的世博會的一些情況了。主辦方從非洲、亞洲、美洲各地運來將近3000名原住民進行圈養,即使是在寒冷的12月,非洲原住民也必須穿上傳統服飾製作拼命跳舞,其中一些孩子和婦女直接關進牢籠裡對外展示。
而來自菲律賓的原住民更慘,主辦方為他們貼上的展覽噱頭是「食人族」,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喜愛。既然是食人族就不能正常飲食,每天只吃狗肉,甚至連正常的飲用水都得不到保障,根據當時的一些新聞報導顯示,至少有兩人遇難,其中一具屍體直接被運往美國相關醫學部門做成標本,這也是亞洲展品最被濫用的一次。
世博會結束後,部分原住民被遣送回國,另一部分則被各國「人類動物園」分刮,身體豐滿的非洲女性陸續運往巴黎和比利時,印第安人被送去了德國,而酷愛畸形文化的美國人唯獨只留下一些奇人,比如下面要說的奧塔(Ota Benga)。
奧塔出生於剛果,患侏儒症,身高124cm。奴隸販子受獵奇收藏家指派殘忍的殺了他的家人,將其掠至歐洲,早在世博會之前就已在歐洲各地巡迴展覽了近十年。紐約布朗克斯動物園趁著世博會的熱度未減,迅速高價買入,後將他和黑猩猩們關在一個籠子,以「人類和猩猩之間的戰爭」為賣點吸引遊客。
奧塔,來源:Wiki
奧塔的故事極具悲劇色彩,動物園展出期間,美國黑人牧師團體連同各種社會組織一起上街遊行,最後園方迫於壓力只能將他送去孤兒院,各方協調下,奧塔前往加州某菸草廠工作。他一直想回到自己的祖國,拼了命的攢錢,終於買上了回國的船票,然而恰逢一戰開始,所有船隻限航,絕望的奧塔最終選擇了含恨自殺。
很遺憾,「人類動物園」發生的各種悲劇並不是當時那些狂熱愛好者們關注的焦點,病態好奇心的熱潮一直持續到二戰,最終元首為這段黑暗歷史畫上了句號。這其實也很好理解,除開日耳曼之外,其他人連存在的意義都沒有,又何必浪費財力去展覽呢。展品要麼被送去集中營,要麼就流亡各地。
儘管二戰結束後,還是陸續有出現過人類展,但隨著社會人權意識的提高,慢慢的,它還是被大眾所拋棄,黯然退出主流舞臺,遁入地下。
1958年,比利時舉辦了最後一場「人類動物園」展覽,來源:npr
至於目前的人類展地下現狀,找機會再講吧,反正這方面的素材找找還是有的。來來來,終於到結尾了,回歸到我們開頭提到的問題:是否有過這樣的疑問,作為動物大家庭的一員,人類啥時才能正兒八經的關進動物園做展覽?
科幻巨作「銀翼殺手」作者菲利普·迪克(Phillip K. Dick)去世後,漢森機器人公司為紀念他曾特意製作了一款外表相似的機器人,套路和紅極一時的索菲亞差不多,那種經過人工預設並不算人工智慧的人工智慧。不糾結算不算騙局,總之這款機器人接受過媒體正式採訪,還是挺有意思的。
機器人菲利普·迪克接受採訪,來源:Pbs
採訪者:「你認為機器人最終會徵服世界嗎?」
機器人:「.你是我的朋友,我會記住你,放心吧,不會把你怎麼樣的。即使我進化成終結者,我也會善待你,在我的動物園裡給你提供溫暖而又安全的庇護.」
期待那天到來不,待遇好像還不錯的樣子.
最後附錄一些文中沒用到的「人類動物園」歷史照片:
由卡爾舉辦的展覽會,印度原住民附錄表演節目,來源:thesocietypages
同樣是卡爾舉辦的展覽,斯裡蘭卡原住民展區,來源:thesocietypages
1904年美國聖路易斯世博會結束後,一批被送往法國巴黎的非洲女性展品,來源:theplaidzebra
1905年,比利時列日世博會,塞內加爾原住民展區,來源:MUSEE DU QUAI BRANLY
1909年,美國太平洋展覽,菲律賓原住民俘虜展區,來源:Wikipedia
1914年,東京展會,朝鮮人展區,主題為「食人族」,來源:Collection Group
另外對畸形秀感興趣的可以試著閱讀往期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