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很多觀眾喜歡討論功夫明星們的實戰能力,如李小龍究竟能否擊敗泰森這樣的滑稽話題,在這裡我們忽略了一個關鍵性的因素,也就是李小龍等人之所以能夠贏得名聲的核心身份。其實李小龍廣為天下知,還要從他主演功夫電影開始,在他主演了《唐山大兄》之後兩年左右的時間裡,又先後主演了功夫電影《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等作品,正是這些電影作品,讓李小龍贏得了世界級的名聲。所以李小龍的成名,和他是一位電影明星的身份是十分密切的,反倒是後來他享譽世界的武術家身份,是在他電影明星身份之後的,或者說武術家的身份,在某種意義上,也是李小龍宣傳電影的一個重要噱頭(當然不可否認李小龍作為一名武術家的偉大成就)。
說到武術家,人們肯定會去討論他們的實戰能力,但是說到電影明星,人們又會想到演技這個電影表演技能。但是功夫電影明星又和其他的電影明星有很大的區別,在李小龍之前,電影界是沒有專業的功夫電影明星的。很多功夫演員出現在電影中,更多的是作為特技演員出現的,而且更有很多功夫演員是從傳統戲曲演員轉型而來的,如早年的洪金寶、成龍、程小東等人,他們都是從戲曲演員轉型為電影特技演員的。而且這個過程裡,他們都是作為一種特殊的演員參與電影演出的,所以在這個階段,功夫演員本身也並不太講求演技,因為他們沒有發揮演技的作用,這種情況直到李小龍的成名,才有所改變。
其實李小龍在成名一名武術家之前,他最早從事的事業就是演電影。因為出生在演藝世家(他的父親是一位粵語大師),所以李小龍從小便以童星的身份參演電影,只是那個時間裡,李小龍的身份更多的是一名演員,而不是一名功夫演員。從這個細節上我們可以知道,李小龍對於演電影並不陌生。所以後來到美國發展之後,李小龍一度混跡於世界電影工業的聖地好萊塢,並希望在這裡揚名立萬。可惜的是李小龍的功夫特長,並未受到當年好萊塢的重視,雖然在好萊塢打拼多年,但是李小龍一直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重視。不過這段時間裡李小龍也有幸參演了幾部好萊塢電影,所以這個階段裡,李小龍也接觸到了世界上先進的電影製作和電影表演的理念。
再後來李小龍便回到香港發展,並憑藉著影片《唐山大兄》一戰成名。縱觀李小龍主演的四部半電影,他真正能夠發揮演技的地方並不多。這其中最核心的原因在於,在每部影片中,李小龍本人就是核心的主角。週遊君相信,在觀看了李小龍四部半電影之後,除了他在《精武門》中扮演的陳真,很少有觀眾能夠記起李小龍在其他影片中國扮演的角色名稱。觀看過李小龍影片的觀眾應該有深刻的印象,仿佛他扮演那個角色並不重要,因為在人們心目中,李小龍本人才是影片中最閃耀的明星。所以觀眾們看李小龍的電影,更核心的是為了欣賞李小龍的個人魅力。
在這一點上,李小龍在其影片中展現無遺,他在影片中更多塑造的,是潛藏在內心深處的,自我潛在的英雄意識和武者意念。所以李小龍在他僅有的幾部電影作品中,只是把內心的自己,在銀幕上進行了再現。而李小龍的這種表演風格,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後來的功夫明星。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功夫明星都各有特色,而且他們在影片中塑造的角色大部分也不太有深度,以至於觀眾觀看功夫電影,更多看的是功夫明星。這一點直到後來李連杰的努力,才有了質的改變。
李連杰和之前的功夫明星最大的區別在於,他是以武術冠軍的身份出道,而且僅僅憑藉一部處女作《少林寺》便火遍華語影壇。所以從成名的速度來看,沒有任何一位功夫明星可以和李連杰相匹敵。與李小龍曾經做過電影演員的經歷有所不同,李連杰在成為一名電影明星之前,他僅僅是一名武術運動員,所以在最初的從影經歷裡,李連杰是沒有演電影基礎的。所以在這個階段裡,李連杰對於演技的理解也並不充分,但是好在當時整個電影團隊,為李連杰安排了幾位特別有演電影經驗的老演員,用襯託的方法展現李連杰的英武形象。
其實在早期的功夫片中,功夫明星的表演也基本不太需要演技,因為劇本的故事基本就是給了他們一個必須武力解決問題的理由,所以在這樣的故事架構之下,他們只需要打的精彩,並充分地展現自己的英雄形象就行了。但是後來隨著功夫電影的演變,觀眾們漸漸不再滿足於俗套的英雄情結,漸漸地人們希望在功夫電影中找尋更為深刻的江湖意境。這就需要功夫明星們,通過演技塑造更為複雜的角色。這個過程就會涉及到不同的經歷,不同的境遇轉變,不同的情感表達。
其實在李小龍和李連杰之間,還有成龍的演技的也非常有特點,但是後來因為成龍的功夫喜劇太過於風格化,所以他只需要一遍遍地重複自己的模式,就能夠很好地完成一部作品。但是這種情況在李連杰的身上發生了變化,前面我們說過他早期憑藉《少林寺》一舉成名,但是他成名的時間已經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而且最早他因為是內地出道的功夫明星,所以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神秘感。但是後來李連杰到香港發展之後,在最初的日子裡顯然有些水土不服。後來他又延續了一段「少林寺模式」,但是都沒有取得太明顯的成功。
直到後來李連杰開始主演「黃飛鴻系列」電影,他才再次回到了超級巨星的行列,而此時的李連杰,已經不再是之前單純的功夫小子。在黃飛鴻功夫系列片中,李連杰所扮演的角色開始變得複雜,他在影片中除了功夫的戲份之外,也開始試圖扮演一位情侶,一位師父,並且開始和身邊的其他的角色,發生相對於「敵我對立」關係更為複雜的情感。如「鬼腳七」的角色等。
後來李連杰前往好萊塢發展,他在好萊塢受到的待遇和成龍有很大的區別。成龍在好萊塢依然是延續自己的功夫喜劇風格,所以好萊塢把成龍作為一個影片的核心來塑造。但是李連杰顯然缺乏如成龍一般簡單有效的風格,所以在好萊塢期間,李連杰接受了更加複雜的角色,如《狼犬丹尼》,這樣複雜的角色,所需要的早已經不是漂亮灑脫的動作,而是演員本身對於角色更加深刻的理解。有了這段好萊塢的歷練之後,李連杰又主演了電影《霍元甲》、《投名狀》兩部作品,在這兩部作品中,李連杰對功夫,對俠義,通過他的演技,有了更深刻的解讀。
從李小龍到李連杰的演技進化,我們可以看出功夫電影的題材被升華的越來越豐富,從而角色也更加貼近現實。但是在影片中,武者的超脫精神,卻表現得更加酣暢淋漓,那一招一式之間,在生死抉擇之間,功夫被電影人賦予了更為深刻的人生和現實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