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昆蟲大量繁殖的季節,2020年6月,保山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管理中心、西南林業大學和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資源昆蟲研究所共同開展了保山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的昆蟲多樣性監測工作。
什麼是昆蟲
很多人可能對「是不是昆蟲」這件事沒有概念,簡單來說,昆蟲就是具有頭、胸、腹結構且具有3對足的生物。這麼看來,比如蜘蛛,雖然它的名字中有「蟲」字部,但它有4對足,所以它不是昆蟲。
從動物分類學的角度來說,昆蟲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其主要特徵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1. 身體分為頭、胸、腹三個部分;2. 頭部為昆蟲的感覺和取食中心,具有口器和一對觸角,通常具有複眼和單眼;3. 胸部是運動中心,具有三對足,通常具有兩對翅;4. 腹部是昆蟲新陳代謝和生殖的中心。
▲ 典型的昆蟲的頭、胸、腹部非常明顯 來源:學習強國
為什麼要開展昆蟲監測
維護生態系統平衡
昆蟲作為生物界種群數量最多、種類最為複雜、分布最為廣泛的生物,對整個生態系統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同時,昆蟲在溼地環境中廣泛分布,是溼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溼地生態系統中與其他生物相互依存,對維護、穩定溼地生態系統平衡起著重要作用。
▲ 昆蟲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一環 張瑜
環境指示生物
很多昆蟲都是重要的環境指示生物。水生昆蟲作為指示河流或溼地生態環境的物種已成為當今水生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的重要指標。一些水生昆蟲如蜻蜓目、蜉蝣目、襀翅目和毛翅目的幼蟲時期在水裡生活,而在成蟲期很多在陸地生活。這些水生昆蟲對水體環境和陸上植被有嚴格的生境要求。
蜻蜓幼年生活於各類淡水水域中,它們的生長受水質、水流速和水生植被等條件影響。它們的生存不僅標誌著水環境的健康狀況,還可以反映陸生植被質量。圖為雄性紅蜻(上)和鼎脈灰蜻(下)。
▲ 蜻蜓目的束翅亞目統稱為豆娘或蟌(cōng)
許多敏感物種,對水體和植被的指標要求較高,可以準確評價各種幹擾帶來的環境問題。比如,蜉蝣目昆蟲對水體的含氧量和河底營養物質要求較高,出現蜉蝣的地方說明水質還是比較好的。
古書記載,蜉蝣朝生暮死,意思是只有一天的生命。實際上,蜉蝣的稚蟲在水裡要度過半年到一年,但羽化後的成蟲在交尾產卵後便結束了自己的一生。所以,能親眼看到蜉蝣是多麼的幸運呀。蜉蝣的稚蟲生活在清冷的溪流、江河上遊及湖沼中,對水質特別敏感,常作為監測水體汙染的指示物種。
昆蟲多樣性依賴其他生物的多樣性,因此,昆蟲群落的動態變化和不同生境溼地昆蟲的多樣性,能夠反映溼地的環境質量和溼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為保護提供基礎數據
開展昆蟲監測工作,全面了解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昆蟲資源現狀,能夠為溼地生態系統的維持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理論依據和基礎資料。
▲ 開展昆蟲監測
▲ 水生昆蟲鑑定
監測區域及監測方法
監測區域包括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內的:東湖、西湖、青華溼地、東河和北廟水庫,以及公園外的大田壩溼地。
▲ 青華海昆蟲監測區域
昆蟲監測方法有:水網採集法、手撿法、掃網法和燈誘法。運用水網採集法在各個監測點進行水生昆蟲標本採集和群落調查,運用掃網法、手揀法和燈誘法等進行了陸生昆蟲標本採集和群落調查。
▲ 在青華溼地用水網採集法開展水生昆蟲監測
▲ 在大田壩溼地用水網採集法開展水生昆蟲監測
▲ 在合適的地方架上白布和燈,就等著夜幕降臨了
▲ 掃網是個技術活
▲ 讓我康康都有些什麼
監測結果
根據以往的監測結果,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昆蟲種類共鑑定出9目68科143屬216種,其中水生昆蟲6目15科40種,陸生昆蟲7目55科143屬176種(部分水生和陸生目科相同)。保山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具有較為豐富的水生半水生昆蟲種類,與雲南其它同類型溼地公園相比,屬於水生昆蟲資源較為豐富的區域之一。
在此次昆蟲監測過程中,東湖和西湖的水生生態系統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2018年7月和10月,以及2019年8月的3次調查中,東湖和西湖的主要水體中均未發現水生昆蟲,但在2020年6月的調查中,發現了蜻蜓目的稚蟲,該結果顯示,東湖和西湖的水生生態系統正處於積極的恢復之中。東河中遊及下遊的水體中水體中發現了耐汙能力很強的顫蚓。此次監測的昆蟲資源情況正在進一步統計中。
▲ 豆娘稚蟲
▲ 蜻蜓稚蟲
▲ 豆娘(左1和左2)和蜻蜓稚蟲(右1)
▲ 褐斑異痣蟌
在青華溼地發現了蜻蜓、豆娘、龍蝨、負子蝽、劃蝽、水黽等昆蟲。
▲ 負子蝽的雌蟲會將卵產於雄蟲的背面,直到孵化
▲ 劃蝽
昆蟲監測花絮
▲ 來青華海遊玩的家長和小朋友對昆蟲很好奇
▲ 食蚜蠅和蜜蜂你能分得清嗎?圖為食蚜蠅
▲ 蜜蜂採蜜,腿上全是花粉,蜜蜂的觸角比食蚜蠅長多了
▲ 赤斑異痣蟌是青華海常見的豆娘
▲ 一隻蛾子爬到了褲子上,這個角度看好像一隻猴子
被這麼多蟲子包圍,讓人目不暇接,昆蟲的世界太神奇啦。
昆蟲那些事兒
昆蟲綱在動物界的地位
昆蟲是自然界中種類最多,數量最大,分布最廣的一類生物。約有100多萬種,佔動物界已知種類的2/3。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昆蟲也是地球上的一個主人,在自然中扮演著重要的一環,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昆蟲的一生
昆蟲的生長要經過一系列的變化過程,人們常說的「金蟬脫殼」、「蝶變」說的就是這些變化。昆蟲的變態大致可以分為不完全變態和完全變態兩大類型。
不完全變態:分為卵、若蟲(幼蟲)、成蟲3個時期,從卵孵出若蟲,不需經化蛹過程,直接長大為成蟲。幼蟲階段和成蟲長得很像,只是翅膀尚未長成。經過羽化後變為成蟲。如螳螂、蜻蜓、蝗蟲、蟋蟀、蟬、蚜蟲、椿象等屬於不完全變態昆蟲。
▲ 蜻蜓的幼蟲稱稚蟲,是在水中度過的
▲ 幼年期結束,蜻蜓稚蟲會爬出水面,在岸上羽化
▲ 蜻蜓羽化後留下的蛻皮掛在水邊的慈姑葉上
▲ 剛羽化完的蜻蜓顏色較淡,身體柔軟
▲ 紅蜻,雄。蜻蜓是典型的不完全變態昆蟲
▲ 紅蜻,雌。蜻蜓的雌雄二型現象十分普遍
完全變態:分為卵、幼蟲、蛹、成蟲4個時期。從卵孵出幼蟲,經過化蛹再變成成蟲,這類蟲子的幼蟲和成蟲的生活習性與樣貌完全不同。此類型的昆蟲比例相當高。如蝴蝶、蚊子、蠅、甲蟲等。
蝴蝶是典型的完全變態昆蟲,幼蟲和成蟲區別十分明顯。圖1為綠帶翠鳳蝶的卵、初齡幼蟲、4齡幼蟲和5齡幼蟲;圖2為綠帶翠鳳蝶的化蛹全過程;圖3為綠帶翠鳳蝶羽化和訪花。來源:昆蟲家譜。
昆蟲的趨光性
夜幕降臨,燈光四起,一些昆蟲會慢慢簇擁到燈光周圍,好不熱鬧。它們對光為什麼如此熱愛?
▲ 尋光而來的昆蟲
昆蟲對光產生向著光源方向活動的反應,稱為趨光性。趨光是眾多夜行性昆蟲的主要行為特徵之一,是物種在長期適應過程中形成的本能。2000多年前,人們就注意到飛蛾撲火,也就是昆蟲趨光的現象。關於昆蟲的趨光行為有很多種假說,「光定向假說」認為夜晚活動的昆蟲通常以月亮作為飛行導航,以一定的角度連線活動,以避免在黑夜裡撞到障礙物,夜間活動的昆蟲誤將人造光當做參照物,導致無法正確導航,使飛行軌跡發生偏移,螺旋向燈飛行。還有學者認為昆蟲晚上出來活動的時候接受到光的刺激,產生應激反應,因而處於持續興奮的狀態。
▲ 被燈光吸引過來的蝶角蛉
▲ 被燈光吸引過來的昆蟲
▲ 綠刺蛾
▲ 紅尾大蠶蛾
夏天是昆蟲最為活躍的季節,比較容易觀察,夏日的蟲鳴也很迷人。比如大家最熟悉的蟬,它的幼蟲期基本都在地底下度過,溫度適宜後,它才會爬出地面進行蟬蛻,蛻掉一個殼之後才變成我們看到的知了的樣子。在夏日,它盡情鳴叫,鳴叫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吸引異性,繁衍後代。感興趣的朋友在出門的時候可以留心觀察一下哦。
想要進一步了解昆蟲,推薦以下書籍:《嘎嘎老師的昆蟲觀察記》、《昆蟲家譜》、《常見昆蟲野外識別手冊》、《常見蝴蝶野外識別手冊》、《中國昆蟲大圖鑑》、《昆蟲之美》、《蟲子旁》、《與蟲在野》、《中國蝴蝶生活史圖鑑》。最重要的,是用心觀察!
長期持續地開展科學、專業的生物多樣性監測是保護的基礎,下一步,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管理中心將持續開展更為全面的生物多樣性監測,為科學保護提供數據支持。
來源:保山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
完
編輯:姜永華
責任編輯:楊清宗
關於保山新聞網
該微信由中共保山市委宣傳部保山新聞網管理,保山新聞網是保山市委市政府管理的第四媒體。關注本帳號您將能及時收到保山的新聞資訊。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保山新聞網聯繫信息